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直接感染着在坐的每一位学生。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有激情,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 言谈举止 感染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装艺术
穿着打扮是每个人的自由,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着装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喜好,应该更多地考虑工作需要。作为教师来讲,着装要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穿戴的千万不要过度超前,否则会过分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精力。当然,更不能邋邋遢遢,那样学生在下面只顾着对你的穿戴“评头论足”了,哪还有什么心思听你上课,而且这样会严重影响你在学生中的印象!穿着打扮是小事,但如果不合时宜将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所以应当慎重才是。
二、语言艺术
语言是我们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语言的艺术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首先,要口齿清晰,也就是说你说的是什么,得让别人听明白!其次,要铿锵有力,这会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要用你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的情绪,用你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还有,处理问题要干脆、利索,似是而非的话少说,不要给学生造成模棱两可的认识。
另外,语言力求趣味性。一堂成功的课堂,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这就需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力争使语言风趣幽默,从而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
最后,教师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说话欲”。尤其在遇到学生表达过程中“卡壳”时,老师总是心急如焚:太费劲了,干脆我来说吧!这恰好违背了高效课堂的宗旨,很不利于今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如再找其他同学起来补充,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作为教师来讲,话不要过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少说的尽量少说,能不说的干脆不说。要尽可能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有时他们的表现很让你“吃惊”。一次周教研课,我讲的是《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分组实验做完后,有一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明显与其他组不同,组长开始带领小组成员分析实验过程、检查实验数据。最后组长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在读取电压表的示数时看错了量程,导致最终求得的电阻值偏大。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仔细认真,否则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看似失败的实验却得到一个这样意外的感悟,值了!
三、提问的艺术
学生终究是学生,考虑问题毕竟没那么全面,所以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能“拾级而上”,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液体压强的推导过程时就采用了层层推进的办法:假设在水深为h的地方水平放置一个面积为s的轻质薄片,试求该薄片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我先从要解决的问题提问:根据p=F/S,要求p,我们应先知道F;而轻质薄片是水平放置的,那要求F,应先知道薄片上方水的重力G;而要求G,应先知道m;要求m,应先知道v;要求v,应先知道S和h;而S和h恰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从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层层推进,最后引导学生找到已知的物理量,问题就一步步解决了。
四、评价的艺术
对学生的表现,老师要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对于回答得比较好的学生,我们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回答不够理想的学生,批评要委婉、策略,注意保护学生勇于发言的积极性。有一次校级公开课上,我请一个学生起来回答一个我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没想到那个学生竟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时的我感到非常尴尬,但转念一想,事已至此,批评多了只能使他更加难堪,不如给他一个台阶,同时也缓和一下尴尬的气氛。于是我微笑着对他说:今天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很多,可能你的心情比较激动,你先坐下调整一下情绪,听听别人怎么说。
五、肢体艺术
合理的肢体动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我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力的三要素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第一次我轻轻地拉门,结果门没有拉开;第二次我猛地用力拉门,动作很夸张,就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这次用的力是非常大的,结果门很容易被打开了。两次的动作反差很大,形象地体现了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有时,一个夸张的动作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上来了,效果肯定错不了。
另外,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强这节课时,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我在讲台上给同学们演示了“覆杯”实验:首先我把装满水的玻璃杯口盖上一个硬纸片,然后迅速把杯子倒了过来,结果发现杯子里的水一点也没洒出来,纸片被紧紧地压在杯口上。学生都“呆”了:水居然没有洒出来!我又趁机把杯子使劲上下晃了晃,结果纸片依然“粘”得那么牢固,下面的掌声、欢呼声四起!我不用再解释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教师的行为艺术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注意这些细节,扬长避短,促进我们的课堂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论文作者:崔洪兴 夏桂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的是论文; 薄片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语言论文; 应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