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探讨_城市化率论文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化与论文,关系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诸多因素中,产业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是 因为,从理论上讲,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 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 亦即产业结构的变迁。正如著名城市经济学者谢文蕙指出的那样:“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 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注: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然而,目前关于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探讨,特别是关于两者 在数量上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描述性方法基础之上。我们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 新的探索。

一、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内在数量关系及验证

(一)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数量关系。由于产业结构的分类标准较多,城市化率的计算方法 与统计口径亦各不相同,要探讨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必须首先对它们加以界定。这里按照 我国传统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进行统计计算,即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 业、渔业和副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 力、蒸汽、热水、煤气;第三产业为除上述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城市化率以非农 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Y=V/(V+W) ………(1)

上式中,Y为城市化率,V为非农业人口,W为农业人口。假设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G, 三次产业的GDP分别为G[,1]、G[,2]、G[,3],构成比重分别为X[,1]、X[,2]、X[,3](以小数表示),从事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即从业人员)的人数分别为N[,1]、N[,2]、N[,3],非农业人口与第二、三产业 的从业人员数量之和的比例为α,农业人口与第一产从业人员数量之比为β,三次产业中劳 动力的平均产值分别为M[,1]、M[,2]、M[,3],则有以下关系式存在:

V=α(N[,2]+N[,3])………(2)

W=βN[,1] ………(3)

N[,i]=G[,i]/M[,i]

(i=1,2,3) ………(4)

G[,i]=GX[,i](i=1,2,3) ………(5)

X[,1]+X[,2]+X[,3]=1………(6)

把(2)、(3)、(4)、(5)式代入(1)式,得以下关系式:

Y=α(X[,2]/M[,2]+X[,3]/M[,3]/[α(X[,2]/M[,2]+X[,3]/M[,3])+βX[,1]M[,1]]……(7) (7)式为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数量关系的一般表达式。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在数 量关系上呈现以下特点:

城市化数量水平与产业结构存在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城市化数量水平与第二、三产业的 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相应地,与第一产业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

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将导致城市化率提高。并且,产业结构对城市化数量水平的影响 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影响。城市化数量水平的高低不仅和三次产业的构成状况直接相关, 也与各次产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值、非农业人口与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之和的比例、 农业人口与第一产从业人员数量的比例等因素直接相关。从理论上讲,能够对上述因素产生 影响的其他因素,也会对城市化数量水平高低产生影响。

(二)数量关系的验证。表一列出了1980—1999年广东的城市化率(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计算)、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每个劳动力的平均产值、非农业人口与第二、三产业的 从业人员数量之和的比例系数α,农业人口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比例系数β。

从表一可以验证,按照公式(7)计算的城市化率与城市化率实际指标吻合较好,说明公式(7 )的推导是成立的。

(表一)广东城市化率及三次产业构成状况表(注: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0)第133页,《广东统计年鉴》(1993)第141页,

《广东统计年鉴》(1995)第161页,《广东统计年鉴》(1997)第79、84、85、121页,

《广东统计年鉴》(2000)第80、119、130页。M[,1]、M[,2]、M[,3]、α、β经计算而得。)

二、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互动关系探讨

公式(7)构建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数量关系的“桥梁”。然而,从理论上讲,这一“桥梁” 不应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的,即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为标志的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 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过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又会 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产生这种互动关系的根源,则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 。尽管在城市化发展实践中,存在着城市化超前和滞后工业化的现象,但两者之间高度相关 性 仍然存在。据统计,发达国家在1820—1950年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 .997的高度(注: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由于产业结构状况是工业化进程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 的高度相关性理所当然地要由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表现出来,或者说,产业结构与 城市化的互动关系正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内在关系的反映。

在数学关系上,我们认为,导致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产生“双向互动关系”的原因,在于在 公式(7)中其他因素M[,1]、M[,2]、M[,3]、α、β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存在内在函数关系, 使得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数量关系之间可以相互解释。现利用回归方法来分析城市化与产业 结构的互动关系。

(一)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分析。根据表一的数据,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M[,1]=-1.833824+3.390824X[,2]+1.950399X[,3]

…………(8)

(-12.852)(9.871) (5.087)

R[2]=0.9325

M[,2]=-8.347875+16.969043X[,2]+6.460120X[,3]

…………(9)

(-10.095)

(8.523) (2.908)

R[2]=0.8942

M[,3]=-7.779594+14.637653X[,2]+7.660940X[,3]

…………(10)

(-12.215)

(9.546)

(4.477)

R[2]=0.9246

α=-0.712821+2.641747X[,1]+2.608220X[,2]

…………(11)

(-2.673)(9.186) (5.566)

R[2]=0.8735

β=0.504183+3.149212X[,2]+3.130497X[,3]

…………(12)

(5.490)

(14.242) (12.686)

R[2]=0.9774

Y=-0.227631+0.593525X[,2]+0.644257X[,3]

…………(13)

(-11.881) (12.866)(12.515)

R[2]=0.9746 上述括号内的数值为t检验值,查t[,0.025](17)=2.1098,上述各回归模型检验通过。(8)—(12 )式表明M[,1]、M[,2]、M[,3]、α、β与产业结构X[,1]、X[,2]、X[,3]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亦即产 业结构的变化会带动其他相关因素发生变化,共同影响城市化数量水平高低。从(13)式可 知,1980年以来广东城市化率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存在线性相关,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对 城市化率的解释能力为97.46%。并且,城市化率滞后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所对应的城市化 水平约22.7个百分点。另外,第二产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约提高0.5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约提高0.64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带动作用分析。根据表一的数据,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M[,1]=-0.786511+4.426182Y………(14)

(-11.764)

(16.189)

R[2]=0.9391

M[,2]=-3.590785+19.700703Y………(15)

(-7.884)

(10.577)

R[2]=0.8681

M[,3]=-3.341107+18.424627Y………(16)

(-9.873)(13.314)

R[2]=0.9125

α=1.535846-1.998147Y………(17)

(17.174)

(-5.464)

R[2]=0.6372

β=1.690771+5.004727Y………(18)

(32.466) (23.499)

R[2]=0.9701

X[,1]=0.618743-1.578625Y………(19)

(40.469)

(-25.248)

R[2]=0.9740

根据有关参数可知,上述各回归模型检验通过。但(17)式解释能力相对差一些。(14)— (18)式表明M[,1]、M[,2]、M[,3]、α、β与城市化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亦即城市化率的变 化会 带动其他相关因素发生变化,反过来又共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从(19)式可知,广东的城 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第一产业降低1.57个百分点,亦即第二、三产业比重之和 将增加1.57个百分点。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比重的增长速度,因此, 广东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及应用

(一)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在公式(7)中各产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值M[,1]、M[,2]、M[,3]大小主要取决于该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高低,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产业技术进步状况,因此,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大小可以通过它们的变化对城市化 所带来的数量影响得到反映。我们认为,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数量水平的影响存在两种效应: 短期效应和中长期效应。

1、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数量水平影响的短期效应。又可称为瞬态效应,指产业技术进步 导致M[,i](i=1,2,3)发生变化而尚未引起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城市化产生的短期影响效 果。比如说,各次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迅速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等 ,短期内不会给产业结构X[,i](i=1,2,3)、比例系数α和β等其他因素带来太大影响,此 时对城市化率的影响便可以当成一种短期效应。根据公式(7),不考虑M[,i](i=1,2,3)对 其他因素的影响,两边求偏导数,得到如下结果:

эY/эM[,1]=αβX[,1]X[,2]/(M[2,1]M[,2]T[2])+αβX[,1]X[,3]/(M[2,1]M[,3]T[2])………(20)

эY/эM[,2]=-αβX[,1]X[,2]/(M[,1]M[2,2]T[2]

…………(21)

эY/эM[,3]=-αβX[,1]X[,3]/(M[,1]M[2,3]T[2]

…………(22)

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数量水平影响的短期效应为:

J=эY/эM[,1]+эY/эM[,2]+эY/эM[,2]

…………(23)

其中,T=[α(X[,2]/M[,2]+X[,3]/M[,3])+βX[,1]/M[,1]]。(20)、(21)、(22)式表明,第一产业 技 术进步,短期内会促进城市化率提高;而第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内有抑制城市化 率提高的倾向。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短期效应的原因在于,农业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带动的农 民素质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导致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压力增大,为城市化发 展创造了内在动力,从而有助于城市化数量水平的提高。而第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在短期 内难以使非农业比重增长、产业链延伸、服务业增加等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反,却会带 来“机器排挤工人”、“电脑排挤工人”等抑制非农业吸纳劳动力的即期效果,从而在短期 内不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当然,从整体效果来看,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数量水平影响的 短期效应,取决于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数量水平影响的短期效应之和(即J值的大小)

2、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数量水平影响的中长期效应。由于产业技术进步除了对产业劳动 力的平均产值M[,i](i=1,2,3)产生影响外,从中长期来看,它对产业结构X[,i](i=1,2, 3)及比例系数α和β等其他因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并且由于M[,i]、X[,i]、α、β之间存 在内在相关关系,因此,难以直接用公式(7)来分析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数量水平的 中长期影响。我们认为,各次产业技术进步从较长时期来看必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这 是因为,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因,而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农业比重逐渐下降, 而非农业比重逐渐上升,根据城市化率与非农业的正相关关系可知,城市化率将得到提高。 这一点,也可以直接从城市化率与各次产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佐证。根 据表一的数据,计算出城市化率Y与三次产业比重M[,1]、M[,2]、M[,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 7171、+0.92694、+0.95376(检验过程中,拒绝接受相关性检验的概率P=0.0001),因此,从 中长期来看,三次产业技术进步都将有助于城市化数量水平的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当产业结构达到相当的高度之后,到农业比重已经非常低、技术进步难以大幅度提高二、三 产业的比重的时候,此时第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率提高的短期抑制效应又会明显表 现出来,呈现城市化率降低即所谓“反城市化”现象。如在某些发达国家或地区,信息技术 的高度发展,为大量城市人“下乡办公”创造了条件,成为“反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配套选择。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不同,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不同,使得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呈现 三种基本形态: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同步、城市化超前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发展 。反映在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上,也对应着三种基本关系形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发 展基本同步、城市化超前产业结构发展和城市化滞后产业结构发展。如前所述,由于城市化 与产业结构变迁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因此,有关政策主体在制定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 调整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互动关系,以达到既促进城市化发展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的目标。

我们认为,当城市化滞后产业结构发展时,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应当立足于以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化进程;当城市化超前产业结构发展时,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 调整战略应当立足于以城市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两者基本同步时,城市化发展与产 业结构调整战略应当立足于两者的协调发展。

从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来看(我们已经证明,城市化进程是“一般的S型曲线”,而“ 非标准的S型曲线”),城市化率一般经历“缓慢增长—加速增长—缓慢增长”等几个阶段。 对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同步的国家,城市化率从加速增长至缓慢增长阶段与工业化阶段基 本吻合,主导产业一般都经历了“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加工 工业(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历程。但对于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的国家或地区,其工业化或 城市化发展则可以凭借工业化的推动或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而对上述模式进行创新。比如说, 对于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地区,如广东,从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三产业的相关性来看,要较 快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就应当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对第 三产业比重增长影响较大的产业,因为从回归模型(13)式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增长对城市 化率提高的影响要比第二产业增长对城市化率提高的影响更大一些。

当然,城市化只是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众多因素之一,要科学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考虑 其他因素。同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只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之一,只有全面考虑各 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标签:;  ;  ;  ;  ;  ;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探讨_城市化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