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_体育论文

邓小平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_体育论文

邓小平理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域论文,体育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1997年2月收到。

提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都是体育界认真学习并灵活、具体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胜利。邓小平理论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大体上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要按体育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体育,“一国两制”——“奥运会模式”等方面。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体育领域 运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战线在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积极参加了四届夏季奥运会和五届冬季奥运会,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接着又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竞争中表示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愿望。这些成绩都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都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胜利,也是体育界同志们认真学习并灵活、具体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胜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根本政治方向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指明了根本政治方向。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1月20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改革,包括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的改革”。[1]体育也是属于上层建筑,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此,也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坚持改革开放,就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迅速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就不能有效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中国体育有今天的腾飞,就是得益于他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思想。所以,只有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全面把握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达到党中央所希望的那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2]

2.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

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首次发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3]1983年1月12日,他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的要求。1984年6月30日,他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又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这些科学论断和重要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第23届奥运会结束不久的1984年10月初,中央书记处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讨论了体育工作,发出了《中共中央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体委都应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制订体育发展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6]

在这个战略要求下,我国体育界开始了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进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伟大实践。1985年8月,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的我国第一次规模盛大的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160多名体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围绕我国体育战略目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从实际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

接着从1985年冬到1986年夏,全国不少省、市和自治区先后召开了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讨论如何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国家体委还在1987年作出的《关于加强体育理论建设的决定》中强调:“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着力研究和解决体育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规律,……”[7]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的战略要求,越来越深入人心而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是党和国家领导下的一项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学习运用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重要的国情,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出发点,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立足点。

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1.体育对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有重大作用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把体育作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8]的论断。1984年9月第23届奥运会期间,他对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讲:“现在看来,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它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9]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论断界定了我国新时期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新特点,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体育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荣誉,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实现党在新的时期的总任务,发展国际交往与加强同世界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加强国防力量,都有重大作用。”在建国后全面参加的第23、24、25、26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尚的体育道德作风,获得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肯定与赞扬,也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体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一种手段,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内容,吸引、感染着千百万群众,它是寓教育于其中的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起到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尤其是运动员形象、风貌、道德情操,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很大。新中国运动员已根本改变了旧社会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运动员形象。多年来形成的运动员精神,其内涵很丰富,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拼搏、竞争、献身精神,勤学苦练和科学、文明、创新精神等。其核心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包括邓小平同志在内的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号召各行各业学习乒乓球队和女排精神:“这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贡献。”[10]在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也提出了“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11]1990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更以其伟大实践和伟大精神谱写了一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壮丽凯歌。《人民日报》为此刊登了《北京亚运精神耀神州》的社论,给予高度赞扬:“气势宏伟,精彩壮观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已经闭幕,但是它所激起的波涛仍在亿万人民心中涌动。北京这次亚运会堪称我国体育史上的杰作,振兴中华大业的丰碑。体育比赛和精神文明获得辉煌的丰收,展我民族雄姿,壮我中华国魂。沛然而生的北京亚运精神,人们赞美它,歌颂它,更希望它在神州大地上传之久远,发扬光大。”[12]“我们希望各条战线都来宣传和弘扬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新构成部分的北京亚运精神,提高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亿万人民的智慧和热情,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写下灿烂的新篇章。”[13]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1.“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为新时期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小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16个字概括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育面向现代化,就是指体育要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国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国民体魄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存在不少令人堪忧的问题,还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中华民族体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奔向小康生活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我国体育正在全面走向世界,特别是竞技体育几乎天天都在横向比较,参加世界大大小小的竞赛,强调面向世界的重要意义不在话下。体育面向未来,是既要使我国体育适应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应付世界的新挑战,培育明日之星。

2.体育是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

1954年1月8日发出的《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工作的报告的指示》中强调指出,体育是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塑造文明康强的中华民族形象。马克思主义者历来把体育作为创新人的重要手段。体育不仅“育”体,而且促进德、智发展。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肆意破坏社会主义体育,歪曲党的教育方针,割裂德育、智育、体育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反对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反对学生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胡说这是“智育第一”,是脱离“无产阶级政治”。[15]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是对“四人帮”的严厉批判,为新时期的教育和教育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10多年来,邓小平同志这一论述的基本精神已经体现在党和国家的许多会议与文件之中,在整个教育战线得到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体育在造就全面发展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尤其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他在1980年5月26日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16]在这“四有”中,他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作贡献的物质基础。他还曾经多次告诫国家体委负责同志:“就是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嘛!要把学校的体育工作搞好。要发展少年儿童业余训练。”[17]

邓小平同志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这些指示,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的宝贵财富,并且也为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明确地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近些年来,学生身体“豆芽型”和“肥胖型”增多,戴眼镜的增多,体质状况有所下降。1993年北京、广东、河南、四川和辽宁省报考高校的考生中,近85%的考生身体不合格或因健康原因而受到专业限制,仅15%的考生合格。[18]1994年广州市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完全健康率仅分别分14.5%和33.4%,而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近视率则分别高达60.5%和29%。[19]这种发展趋势是令人担忧的。其原因主要是偏重智育、单纯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缺乏身体素质的训练。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即使博学多才,也难以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才能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要按体育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体育

1.体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全方位的体育爱好者,长期积极从事体育实践,并对体育理论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曾多次提出要按体育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体育。他十分重视体育事业,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1952年,他为第一届西南地区运动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体中去。”国家体委的群众体育司,就是由他的建议而设立的。[20]他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主持中央工作时,顶住江青等人的种种干扰,曾经十分辩证地论述了体育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为当时也为以后新时期中正确认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正确处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全面的分析:“体育方面主要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应该主要在这方面要搞好。当然,也要有国家的水平问题。要提高各个项目的运动水平。这也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阐明的,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体育也是这个问题嘛!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不出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立的统一。”[21]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充满辩证的有关体育指示,实际上主导了我国最近20年来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战略决策。1983年国家体委制定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总任务中就有“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和“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22]这两项任务;1987年国家体委提出了两个战略协调发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23]1989年的全国体委主任工作会议上,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再次强调“在体育工作中,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24]1990年国家体委提出90年代体育工作的基本战略是“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内容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25]1994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正式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26]

2.从小培养体育人才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和搞好学校体育工作。他认为,优秀运动队只万把人,业余校只1千来所太少了,列举了围棋、足球等项目都要从小抓起,特别强调“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27]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指示在我国足球界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那之后,中国足协先后派出了赴巴西学习的中国青年队、“健力宝”少年队和赴德国学习的中国青年队,学习了先进的足球意识、良好的体育职业道德和优良的精神面貌,使我国足球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28]

幼儿期和中小学的体育十分重要,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冠军的摇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全育部门采取措施,除抓好2万2千多所传统项目学校、3千多所少年儿童体校外,加强了现有的1335个体育班的建设,并配合教委搞216所中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在全国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课余训练体系,切实把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和培养少数体育尖子结合好,把体育与教育两个体系结合好,各地已涌现出一批富有成效的体育班和少儿体校。

“一国两制”——“奥运会模式”

1.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典范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策略构想。它是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伟大战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国两制’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为国际上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29]

“奥运会模式”,是国际奥委会于1979年11月26日通过决议恢复我国在奥委会的合法地位,同时允许台湾改名、改旗、改歌,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这样,既确认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又照顾到台湾的实际情况,以中国一个地区参加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比赛。这一重大决策是由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对于在同国际奥委会磋商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也是由小平同志亲自拍板的。[30]

“奥运会模式”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奥运模式”既维护了中国奥委会作为全中国的合法代表,又满足了台湾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它是体育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和成功的创举,是体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决策。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界坚持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

2.“奥运会模式”的轰动效应

“奥运会模式”的出现突破了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长期形成的僵局,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的“接轨”,从而开创了新局面,使我国运动员能够在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上与世界选手竞争,一起较量,互相学习,有更多的机会锻炼,促进攀登技术高峰。

“奥运会模式”于1979年出现后至1996年末,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001个,是1979年前30年共获得30个世界冠军的33倍多;[31]创造世界纪录676次,其中1994年72次和1996年32次,分别是1979年26次的280%和120%。[32]国际体育活动的交往逐年大幅度提高:1975年仅450起,5234人次;1989年为808起,9813人次;1992年增至1400起,12500人次。1982年至1994年4届亚运会我国蝉联金牌总数第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国分别夺得15、16和16枚金牌,金牌总数均排第四位。我国女子排球队也是在80年代获世界三大赛“五连冠”的。[33]1993年,在首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中,我国运动员夺得10枚金牌,并11次打破9项世界纪录;“马家军”横扫世界田坛,女子1500米、3000米、10000米前5名和马拉松前4名都是中国人。[34]由此可见,“奥运会模式”的成功,使中国的竞技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到惊人的高度。

“奥运会模式”的出现还推动了“海峡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北京亚运会台湾共有1500名人员进京参加21个项目的比赛。两岸体育交流不断扩大,两岸运动员一起参加比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对促进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起到先行作用。“奥运会模式”成功地使数万名两岸运动员与200多万赴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汇成一股民族团结的洪流。[35]

“奥运模式”的成功表现,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其重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穆罕德·姆扎里当时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发表谈话时就指出:“对国际体育界来说,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就。体育运动将因此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十亿中国人民将有代表参加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重新普及全世界。”[36]

注释:

[1] 邓小平:《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2]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主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82—1986),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4] 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6] 《体育报》1984年11月10日第1版。

[7] 国家体委《关于加强体育理论的决定》,《体育科学》1987年第2期。

[8] 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室编:《中华体坛四十春》,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9][10] 《论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9页。

[1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1日。

[12][13] 《北京亚运精神光耀神州》,《人民日报》1990年10月10日。

[14][15]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16][31] 伍绍祖:《缅怀小平同志,做好体育工作》,《中国体育报》1997年2月25日。

[17] 尹丽萍:《小平同志体育指示录》,《中国体育报》1997年3月3日。

[18] 李增辉:《与生命的约会》,《现代体育报》1994年5月25日。

[19] 程丽原:《请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广州日报》1995年6月25日。

[20] 伍绍祖:《中华民族体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国体育报》1995年6月28日。

[21] 荣高棠:《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华体坛四十春》,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22]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主编:《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82—1986),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3] 《体育报》1987年12月3日。

[24] 《中国体育报》1989年4月17日。

[25] 《中国体育报》1990年5月21日。

[26] 《中国体育报》1994年4月9日。

[27] 梁清等:《小平,我们不会辜负你的期望》,《足球》报1997年2月24日。

[28] 李阳:《小平同志与中国足球》,《体育参考》1997年2月25日。

[29] 刘斌:《小平同志与奥运模式》,《中国体育报》,1997年2月24日。

[30] 何振梁:《全面走向世界》,《中华体坛四十春》,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32] 资料库:《1996年创造世界纪录》,《新体育》1997年第2期。

[33] 国家体委计划司:《改革开放十五年中国体育成就辉煌》,《中国体育报》1994年2月9日。

[34] 苏少泉:《“雄鸡雄风在,灵犬灵气添”——体坛迎春雨》,《羊城晚报》1994年2月10日。

[35] 宗体文:《同胞亲情,血浓于水》,《海峡体育报》1997年3月26日。

[36] 《体育报》1997年11月28日。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