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大开发看青海的区域优势_区位因素论文

从西部大开发看青海的区域优势_区位因素论文

从西部开发看青海区位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区论文,西部开发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0)03—0006—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区位因素凸显,区位条件变化,粤闽发展开放、新疆异军突起便是例证。因此,研究区位因素,改善区位条件,对青海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西部内陆,周围与甘肃、新疆、西藏和四川接壤,自东经89°35′至103°04′, 北纬31°39′至39°19′[1],面积七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地域辽阔。

(一)

关于青海区位,传统看法是:深居内陆、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客观讲,此看法不无道理:所谓“偏”,指偏居中国西北一隅,“远”则是远离全国人口经济密集区。这就使青海目前处于一个开发成本较高的地理区域。虽然,从长远看,不存在区位绝对优劣问题,但目前各地区位条件差异很大,开发成本不同。因为,区位和区位条件是两个不同概念。“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字面含义为“站立之地”,日语曾译为“立地”,英语则译为“Location”,即“位置”;1937年,杜能《孤立国》一书译成中文,始用“区位”概念,义为“分布地区或地点”。[2]区位条件, 则是指一个区域是否接近货源产业地、交通干线及主要市场,决定一个区域的可进入性和输入、输出的便利程度[3]。因此,受制于目前落后交通条件, 青海区位条件总体不佳,即“偏远”。尽管青海地处内地通往西藏之交通要道,但因远离全国主要市场,青藏线也并非国家经济大动脉,青海受经济中心区幅射作用和交通大动脉直接刺激、带动较小。正缘于此,历史上青海虽有过唐蕃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殊荣,但并没有因此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与繁荣。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目前青海区位条件也包含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远离全国经济密集区和大市场,在市场经济初期,便于区域市场调控,减少经济波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区域市场体系。根据全国改革和发展目标,本世纪末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20多年努力,市场体系才趋于成熟和稳定。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不平衡,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区域市场——初级统一市场——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历程[4 ]。因此,目前全国市场尚不完善,市场波动及其他问题在所难免。地处偏远,商品运输线长,客观上受市场波动等问题冲击较小,如80年代后期通货膨胀、90年代初房地产过热、股市风潮等对青海影响较小;沿海省市则不同,常受外部市场影响,“树欲静而风不止”,导致市场波动。

二、地处偏远,客观上有利于本地某些产业发展:1.交通、通讯和旅游文化等产业。地处偏远,运输通讯线路长,成为交通、通讯、旅游等流动性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资源,如距离较长,在交通、通讯单位里程运费和利润确定的条件下,总收益大为增加;特别是运距长,有助于航空等长线运输行业发展,如同样是边远辽阔的新疆,就充分利用其地理条件发展航空业,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新疆航空公司。预计到2015年,由青海省政府与西北航空公司合股组建的“青海航空公司”也将投入运营。此外,发展旅游业,运距较长,客观上有助于延长游客途中和在青逗留时间,增加交通、食宿、娱乐等多方面的综合收入。2.商业、贸易。由于多种原因,重工业在青海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且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日用工业品份额较小,全省商业属于典型销区商业。面对工贸相互渗透、竞争新格局,青海地处偏远,一定程度制约着外省市生产企业“厂家直销”等优势发挥,而利于本地商业企业充当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相对丰厚的商业利润,诱发更多商业投资和企业竞争,使青海商业发展较快,甚至相对超前,向专业化和高层次迈进,成为全省一个支柱产业。3.某些加工业。地处偏远,使高原畜产品、保健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本省县有资源优势而发展尚处幼稚期的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虽然外地此类商品也打入青海市场,但终因成本运费较高,价格较高,而本省企业接近资源产地和销售市场,成本锐减,价位较低,这种明显差价使本地产品终因廉价优势在本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地处偏远,使当地企业在保质期短的食品、价微利薄的日用杂品等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利于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产业结构单一的青海发展某些加工业,具有宏观上深远意义: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工业多系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于兴地富民,缩小东西差距。

三、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客观上遏制了经济规模增长,减少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定程度保护了青海众多的物种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缓和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因为在目前科技条件下,经济规模增长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一些专家干脆将GNP称为“国民污染总质”(gross national pollution )或“自然资源消毁总值”(gross nature perish)[5]。此外,深居西部内陆,改革发展滞后,本是劣势,但也可能转化为借鉴沿海和沿边发展及美国、日本、意大利、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博采众长、后来居上的“后发优势”[6],以较高起点加快发展,推动西部开发。

(二)

青海除上述有利的区位条件外,区位本身还蕴藏着众多得天独厚的潜在优势。

一、接近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有助于经贸活动开展。虽然就全国各省区地理布局看,幅员辽阔的青海偏居中国西部,但由于青海省及整个中国西部极其辽阔,尤其是青海东西跨度大,跨经度13°29′,长达1200多公里[7], 而全省人口和经济文化的重心区——河湟谷地又处于全省最东端,面积仅3.5万平方公里,[8]故河湟谷地实际已处于中国辽阔版图的几何中心区域。据测算,中国版图几何中心在甘肃省兰州市附近,那么,距兰州市仅180 公里左右(距兰州西面的河口铁路里程仅175公里)[9]的西宁及更近的海东地区,相对于全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也大致位趋全国几何中心地,如西宁距中国沿海、沿边的直线距离大致相当,向西北至乌鲁木齐及边境口岸、向东北抵京津及辽东,向东南赴沪杭及闽粤、向西南达拉萨及西南边境等直线距离大致都是2000多公里,实际铁路、公路里程也相差不大,区位居中。而且,面积狭小的河湟地区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其位置居中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整个青海省区位的居中。随市场经济发展,居中区位的优势将日趋突出。因为,区位因素由自然因素(区位及自然环境等)、经济因素(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等)和社会因素(政治、文化和社会联系等)构成,其中经济、社会因素对一个区域现状影响较大,但它们又是可变因素,如可随着交通发展而改善;而自然区位一般说来是不可变因素(除非国家疆域变更),对区域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交通条件日臻完善,中心区位在国内的经贸优势将日渐显露——与周围各地运距适中,平均运距较短,商品储运费用和经营成本降低,便于占有更大市场,而且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青海目前由于交通条件滞后,区位居中优势被掩盖,但这种潜在优势必将逐渐显现并发挥作用。

二、地处中国西、北部民族地区的核心区位,在西部开发中地位显著。从自然条件、经济特点、人口及民族分布等因素综合分析,整个中国大陆实际上由相互依存的两大区域组成:一个是东部和南部区,即气候温和、人口稠密、以种植农业和加工业为主、经济较为发达的汉族(为主)地区;另一个是西部和北部区,即多数地区寒冷干燥、地广人稀而资源丰富、以畜牧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后者主要由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贵州及内蒙、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组成,是一个“弯月”形的广阔地带,含盖整个西部和中部、沿海部分省区,总面积约占全国的60%以上,边境线长达12000多公里,与12个国家接壤,各种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草原和水能资源分别占全国的98%和82.3%[10],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故这一地区在中国新世纪发展中战略和经济地位举足轻重。青海省地处新、藏、甘、川之间,在整个民族地区位置居中,成为藏、回、土、撒拉、蒙、满及哈萨克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既是川、滇通往新疆及甘肃西部的捷径(西宁至成都的铁路已在筹备),又是蒙、藏结合部;尤其是青海河湟地区正处于整个“弯月”形地带的核心部位,既是一个区域中心,又是中原联系民族地区的交通要冲,经济文化幅射力强,如藏传佛教胜地塔尔寺在整个民族省区、尤其是蒙藏地区(甚至含盖外蒙)影响深远,就与其特殊区位不无关系。这种独特区位,加之丰富资源,使青海在西部开发、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巩固国防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作为西部战略后方和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必将成为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省份,发展机遇空前、前景广阔。

三、优越的区位,便于多渠道开展省际协作,推动西部开发。1.从自然地理看,青海和西藏共居青藏高原,青海是进藏之交通要道和建设西藏、巩固国防的重要基地,利于两地互利协作,如格尔木既是青海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又是西藏最大的后方保障基地和“旱码头”,可以此为纽带,促进双方共建与合作,进而形成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整体优势的“青藏经济区”。2.从历史区位看,青海又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与陕、甘、宁、新四省区有着传统的协作关系,尤其是青海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陕甘特殊的人才、技术优势互补性强,可构成巨大发展合力。特别指出,甘肃兰州是青海最重要的对外通道和交通枢纽,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河湟地区与甘肃经济中心兰州地区相互毗连,两地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地缘、人缘联系历史久远;西宁、兰州相距仅180公里, 交通便捷,城镇、产业密集,一体化趋势增强。这种便于省际合作的独特地理布局在整个中西部实属罕见,有利于两省建立长期、稳定、密切协作关系,构建互补协作的产业带和一体化区域市场,突出在全国的整体影响和招商能力。这已引起国家有关方面注意,两省都应从战略高度规划、实施,经济相对落后的青海更应全力推进两省合作。3.从江河流域看,青海地处黄河上游,是以山东为龙头的“沿黄经济协作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借此加强同沿黄九省区的横向联合,特别是青海与山东对口支援协作已由国务院确定,发展迅速,经济协作项目近300 项。同时,作为长江发源地,青海(尤其是青南地区)也应成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作为中国最大经济协作区,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问题,而且应该是兼顾环境、人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生态、环保应在全流域统筹规划和实施;否则,发展便难以为继,如98年夏季特大水灾教训惨痛。青海应借此加强同四川及其他沿江省市的全面协作,这不仅有助于青海发展,而且对于大长江经济带的构建和发展至关重要。4.从铁路交通看,兰青线将两地连为一连,青海也就成为中国东西跨度最大的“陇海—兰新(大陆桥)经济带”的组成部分,应依托这一铁路大动脉加强与沿线各省区经贸协作,尤其连云港、兰州和霍尔果斯口岸分别是青海最近的出海口、铁路枢纽和重要的陆路边境口岸,相互间经贸协作意义更大。总之,青海地缘优势、尤其是甘青协作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就国际范围看,青藏高原地处几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过渡带,东属最具活力的亚太经济圈(以亚太经合组织为标志)、西邻日渐组成的伊斯兰经济圈(包括中亚5国和西亚部分国家)、 南接颇具实力的南亚经济区(由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组成),北与俄罗斯、蒙古等国相望。这种优越区位,有助于多方位开展国际经贸合作,获取较多国际比较利益。如亚太区发达的市场体系和信息产业、俄罗斯和中亚丰富的资源及良好工业基础、南亚巨大市场潜力及软件开发优势等,互补性强,尤其是伊斯兰国家与我国西北密切的地缘、人缘联系等,这一切都成为青海可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国际经济资源。虽然,目前不完善的交通条件制约着区位优势的发挥,但这种较好的国际区位毕竟孕育着众多机遇,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显露,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使其初见端倪。90年代初,基于整个国际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兰新铁路向西延伸至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境内铁路接轨,形成新的亚欧大陆桥:它东起连云港,穿越整个中国,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抵大西洋沿岸荷兰鹿特丹港,全程10100公里,火车运程8~12天,比经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2000公里、运费节省30 %,比海运节约60%的时间和20%的运费[11]。这条新的世界陆路通道,促进了欧亚经济交流与合作,也改善了中国开放发展格局,把西部省区推到了开放的前沿。就大陆桥中国段看,兰州距东西两端运程适中,又是西部一大铁路枢纽,故在大陆桥运输体系中地位重要。青海省省会西宁距兰州仅180公里,因而也成为大陆桥体系有机组成部分; 再若建成(西)宁张(液)铁路,青海交通条件、投资环境和外经贸格局将进一步改观,带动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迅猛发展,美、欧、日相互鼎立的区域统一市场已具雏形,对中国开放提出挑战,对外经贸多元化势在必行。周边国家或经济转型、低迷,或面临西方制裁、封锁,都愿扩大与中国经贸合作,这正是青海等西部省区依托陆桥、扩大开放的良好机遇,也是特殊区位优势的体现及其进一步发展。

总之,青海的区位影响广泛而深远,利弊皆有,利大于弊。就现状看,制约因素较大,但有利因素不少;从长远看,则优势和机遇众多。要使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必须科学认识和决策,搞好规划,有效实施。其中,大力改善交通条件、使其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是发挥区位优势的关键和突破口。

[收稿日期]2000—04—03

标签:;  ;  ;  ;  ;  ;  

从西部大开发看青海的区域优势_区位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