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阅读与测试的纠缠_读书论文

破解阅读与测试的纠缠_读书论文

破解阅读与测试之间的纠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义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它的意义在于真正关注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怎样才能把这一要求真正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呢?这里有两个相关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阅读能力要不要检测?用什么手段来检测?

如果只提倡多阅读而不进行任何检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结果:对于自觉的人来说,有可能真的多读一些书;对于不大自觉的人来说,完全有可能会少读一些书,他们会这样想:反正与考试无关,把原来不得不用于读书的时间转移到其他要考试的科目上去。这里的“人”,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甚至还包括部分学校管理者。在当前各校各科竞争都十分激烈、功利意识分外强烈的背景下,后者所占比例可能会大大超过前者。因此,如果只是提倡或呼吁“少做题,多读书”,而没有相应的检测与评价机制跟上,这个新要求完全有可能成为“海市蜃楼”。

到底要不要检测?回答只能是肯定的。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用什么手段来检测有没有多读书?想来想去,大概可以想出如下方法:比如进行读书知识竞赛,比如检查读书笔记,比如写读书心得,比如写好书推荐词……这些自然可以算方法,但准确度都是不高的,也难以操作。想来想去,目前检测阅读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做题。这就好像兜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是倡导少做题,一方面又不得不以做题为检测阅读理解能力的唯一手段。

如何突破这个由我们自己设置的怪圈呢?这也许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从终点入手,彻底改变当下普遍流行的阅读测试题拟题思路。

综观最近几年小学语文毕业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可以发现,普遍存在封闭和琐碎的毛病。许多阅读理解题不但没法检测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也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改变,才有可能落实课标修订版“多读书,读好书”这一要求。

一、从套阅读之帽而测知识之实改为检测理解能力

浏览时下小学语文试卷,包括一些教改前沿地区的试卷,可以看到,有不少题目,名义上是作为阅读题出的,实际上着眼于基础知识方面,与阅读理解完全不相关。比如深圳市福田区2011年毕业卷(见《小学教学(语文版)》2012年第2期)中有一道选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阅读题(语段略),具体题目如下: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诞生——( )平常——( )

神秘一( )探索——( )

4.用曲线画出文中表达“追根溯源”意思的句子。

5.这里的“?”指的是( ),“!”指的是( )。

6.这一课中,作者采用的是以________来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里共6道题,前4道都属于基础知识方面的。也许有人会说,读音、标点等也可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话固然不错。题目检测的是属于基础知识方面还是属于阅读理解方面的,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其与这个语境有没有关联。如果没有关联,那就是基础知识方面;如果有关联,那就是阅读理解。“纵观、司空见惯、旋涡、神秘”这些词在这里的读音,与在其他语境下的读音不一样吗?当然一样。“诞生、平常”等词在此文中与在其他语境中的含义发生变化了吗?没有。因而,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是纯基础知识检测题。第6题其实检测的也是知识性的,即论证知识。除了第5题,其余几题都是基础知识题,这些披着阅读理解的外衣、裹基础知识之身的题,怎么能检测学生对这个文本的理解呢?遗憾的是,翻阅眼下的各种语文检测题,这样的试题相当普遍。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从阅读文本中吸收到精神营养。阅读题不检测理解,学生连理解与否都不明白,阅读质量怎么保证呢?

二、从着眼于片言只语改为既把握宏观又体现微观

现在的阅读题通常是课内外结合,以一道课内题加一道课外题为多。限于卷面,课内采用节选,课外采用全文。这无可厚非。关键还在于如何出题,是着眼于片言只语呢,还是考虑文本整体?高质量的阅读题应该既关注重要词句,更关注文本整体。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某个文本而言,阅读者必须做到:既能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和整体构思,也能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两者比较,前者重于后者。如果我们的阅读题只关注片言只语,那就无法全面检测阅读能力。2011年广州市花都区毕业卷的课外阅读题选择了《爸爸的手》(见《小学教学(语文版)》2012年第2期),设计的题目如下: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抵御( )赞誉( )

嘱咐( )精确( )

2.请用“然”字组两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3.请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1)原指绘画时用浅颜色轻轻描绘,后形容叙述或处理事情时着力不多,轻轻带过或不加重视。( )

(2)深沉地思考,苦苦地思索。( )

4.第⑤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填序号)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5.读读短文,用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想想:这个比喻是把________比做________。

6.读短文,填空。

短文的第②③④自然段主要通过写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件事,说明了爸爸的手是________;第⑤自然段主要是写________,说明了爸爸的手是________。

7.你是如何理解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请写下来。

上述试题,要么属于基础知识方面的,要么属于局部语句或段落理解方面的,没有一道题是从文本整体考虑的。什么样的题才算着眼于文本整体呢?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参考要素:①是不是从概括文本的主题或主要内容的角度来考虑;②是不是从把握和梳理文本基本特征或思路来考虑;③是不是从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来考虑。阅读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先由对文本的宏观把握,再到对具体语句和段落的把握。如果只着眼于对局部的理解,便是盲人摸象式的理解。如果只有一些找同义词、反义词等方面的题目,那就根本不是阅读理解题了。像上面这篇《爸爸的手》如果有这样三道题,那就可以说是着眼于文本整体了。①本文围绕爸爸的手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②短文第5、6自然段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③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本,首先要看他是否整体把握文本内涵,其次再看他对局部和词句的理解,即先抓大头,再抓细节。

三、从只局限于文本内部改为向文本外部拓展延伸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平时读书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越多,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借鉴参考越多,思路也就越开阔;反过来说,阅读理解能力越强,就越能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开拓阅读视野。多读书与理解力强是相辅相成的。局限于文本内部的阅读题,只能检测学生对这个文本的理解,而不能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无法检测出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设计一些延伸性题目,才有可能从更广的角度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拓展延伸性的题目,大致有这样一些:①与这个文本作者相关的其他文本或书籍;②与这种文体相关的其他作品与书籍;③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或书籍;④与这个主人公相关的其他作品或人物;⑤与这个构思或语体相关的其他作品或书籍等。比如以鲁迅的《少年闰土》为阅读材料,不妨设计这样一道题:《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请写出3篇你所读过的鲁迅的其他小说《 》《 》《 》;再比如以《一夜的工作》为阅读材料,不妨设计这样一道题: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周总理生平事迹介绍》;又比如以《桥》为阅读材料,不妨设计这样一道题:《桥》是一篇小小说,请写出你读过的其他课外小小说的题目2~3个:________;又比如以《景阳冈》中的某个片段为阅读材料,不妨设计这样一道题:请你写出5位除武松外的梁山泊英雄:________。这类题,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在一定程度上能检测学生读书的多少。

检测是根指挥棒,它是处在最上游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处于下游的阅读教学实践。阅读检测题设计中只检测基础知识、只关注局部、只局限文本等问题的存在,会给处于下游的阅读教学带来什么呢?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二是不能切实促述学生去广泛读书,也不能推动教师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只有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使阅读题真正着眼于理解能力、整体把握,并有意识地拓展延伸,才有可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真正落实课标“多读书,读好书”的要求。

当然,阅读的检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既有量方面的检验,又有质方面的考量。阅读理解能力的检测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改进阅读题的设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暂时还没有更好办法的办法。要真正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必须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背景。

阅读题应该怎么出呢?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纠结的问题。这里想以《普罗米修斯》为例进行阅读设计,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所谓整合,是指宏观与微观、文本内与文本外之间的适当兼顾。

1.简要说说人类有火与没火的区别。

2.分别用简要的语言回答下面两题。

A.面对劝说,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态度?

B.面对惩罚,普罗米修斯又是如何表现的?

3.文末“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一句中,把“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删除也可以,说说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句?

4.请你用最简洁的两三个词语来概括普罗米修斯的特点。

5.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他被世人尊称为( )之神。

6.古希腊的神话很多,你还读过哪些?请写出来。

7.中国古代也有不少神话,你读过哪些?请写出来。

这里也是7道题。我们认为,题与题之间应该有层次、有梯度,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出什么。这7道题,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前面3道题,是从微观和局部来设计的,对这3题,要正确回答都必须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其中第3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仔细品味。第4、5两题为第二层次,是着眼于文本整体来考虑的。普罗米修斯是文本的主人公,学了这篇课文,如果连普罗米修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说不清楚,那显然是不够的;同样,如果连他是“光明之神”也不明白,那也就近于白学了,第5题的设计意图就在这里。最后两题是拓展延伸,为第三层次,从神话这种独特的文体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量。

标签:;  ;  

破解阅读与测试的纠缠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