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集群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区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 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面对我国产业梯度从东部向中西部 转移发展的趋势,中部地区尤其是中部欠发达地区应以劳动力价值低和区位优势,牢牢 把握机遇,乘势发展地区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在区域研究及其公共政策中,“集群”揭示了相关企业在一些地区集结成群,从而获 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从结构来看,集群除了包括本地企业之外,还包括提供研究 和技术性支持的大学、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促进企业联系和互动的机构,例如行会等。产 业集群是那些把在全球流动着的财富吸引住并黏着下来的地方,但黏力的大小是随集群 的发展而改变的。
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为使中部地区的企业、区域和城市在明天的征程中战胜惊涛 骇浪,需要及早地做好理论准备。企业需要参与产业集群,加速创新以获得竞争力;国 家竞争优势产业需要在地理上集中,以集群式发展;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核 心问题是在集群中吸引并创造财富,提高集体创造力。
大量经验表明,地区产业集群(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或地区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 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 群。
对集群(cluster)战略的关注也是世界性的。公共政策领域最新的关注表明,营造地方 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 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使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 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力图推动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中的实践[1 ]。
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通现象,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 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在美国某类产品通常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 一起,如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的硅谷地 区,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旧金山科研机构雄厚的知识资本和源源不 断的创新投资,以超常速度发展IT产业、基因工程等高科技产业,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 技产业基地。硅谷实质上是一种“园区经济”。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 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后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 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 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产业簇群以三种主要形式影响竞争: 首先,它增加内部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它增加创新的能力,并因此导致生产力 的上升;第三,它刺激新企业的成型,进而反援创新并扩大整个产业簇群。”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理论演进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前沿性课题。所谓集群(cluster)就是“一定数量的紧密生长在一起的同类事物,人 或者事物的聚集”(Collins Concise Dictionary,1990)。对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的定义则非常多,比较一致的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 一种产业成长现象。在各国的区域研究文献中,采用了多种与产业集群近似的称谓,如 “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等,其含义大同小异。在国内,对“中小企业集群”的使用较 为普遍(当然大型企业的聚集也可能产生集群效应)。而在浙江和江苏一带更倾向于使用 “块状经济”和“一镇(村)一品”等说法。马歇尔最早运用“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的观点对产业集群问题进行了探讨(马歇尔,1892)[2]。阿尔弗雷德·韦伯从 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3]贝卡替尼将“产业区”定义为“社会边 界限定的集团,其特征是社区的人们和企业的员工均积极参与到某个自然及历史形成的 地域之中”。(Becattini,1991)但使集群(Cluster)一词广为人知的是波特。他所定义 的“集群”是“某一领域内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集团和关联的组织,通过商品 和辅助活动相联系。集群的地理范围从单一的城市到省(州)、国家甚至多个国家组成的 网络”。(Porter,1996,1998)
20世纪90年代,OECD成立了专门的集群政策研究小组。他们认为,“集群”就是“由 强烈的相互依赖的企业通过一条增值的生产链联结而成的生产网络”,“经济集群”就 是小范围的创新系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创新研究者们如此重视集群研究的原因。
集群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企业集团构成的生产 或社会系统,通常在地理上接近(Porter,1996;Rosenfeld,1997;Bergman等,2000);也 即,集群必定有地理因素。第二,集群内的企业有着非常活跃的创新交互过程,(Pim
den Hertog等,2000)知识转移和分享非常频繁;(Brigitte Preissl,2000)是一个知识 产生和分享的密集区。“相互依存”即为同一领域内的企业间“商业交易、对话和沟通 的积极渠道”,企业“集体分享共同的机会和威胁”。(Rosenfeld,1997)第三,集群通 常有很强的科技基础,提倡创新和创业的文化。
所谓“地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供应商、 服务供应商,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组织起来的空间聚集群体。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种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 发展模式。在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内部实行市场化 、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这种效应下,产品成本非常低,因而 极具产业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的理论演进及反思
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 中从三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作出了解释: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 溢;韦伯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迈克尔·波特在《论国家的竞争优势》中提出了聚集对 规模经济的作用和对要素改变的影响等;保罗·克鲁格曼则建立了一个简明而有效的关 于中心—外围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力图说明区域或地理在要素配置和竞争中的作用。不 难看出,由于各学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角度不同,其获得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也为人们 理解产业集群的本质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到目前为止,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 一步完善。
当代集群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竞争力、在区域层面的创新过程中的产业组织和企业间联 系,以及创新的起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把对集群问题的分析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 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以发达的集聚区域的成功经验作为其他区域发展政策的借鉴,解释 这些区域的形成,并在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上作贡献。对“集群”这个在80年代中期萌 芽、90年代初期建立的理论进行反思的讨论是多方面的,在此仅概括其中的两个方面。
1.波特集群理论的讨论
从本质上看,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 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身的竞争力。他认为这些过程部分地依赖于人际关系、面对 面地交流、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所以集群理论将网络理论与竞争联系起来[4]7~17 。他甚至进一步指出:“集群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方法去探讨网络、社会资本和市民参与 影响竞争的机制[4]7~17。”在波特的著作中,有各种范围的“竞争力(
competitiveness)”概念:企业、产业、本地企业集群或区域,以及国家。在波特看来 ,企业竞争就是集群竞争,就是国家竞争[5]37~56。
波特的理论试图用来解释所有集群,但各类集群的起源、结构、组织动力和发展轨迹 等都大不相同,试图用高度一般化的特性去涵盖所有可能的事情显然不现实。他还将大 相径庭的两个观点——聚集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到了一个集群模式中,这两个理论 有互为补充的一面,但是也有相抵触的一面[5]37~56。结果,对于不同的分析者来说 ,不得不各自选择不同的要素去适合不同类型的集群,用不同的方式来对集群和集聚进 行经验性观察。
波特集群理论的根本性局限是从其他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了集群,集群往往以孤离的、 自我封闭的实体出现[6]。集群理论似乎将集群看作是经济体系中的孤岛,忽视了在区 域经济和地方经济中其他形式的发展和增长。换句话说就是它没能整体考虑区域系统之 间的动态、集群内特有的企业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以及集群外企业的演进轨迹和互 相依赖性。尽管波特提及过集群可能衰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详细地论述。实际上集群 往往是在产业和创新的动态中不断演进的。
2.集聚的负效应和对老工业区的研究
尽管大部分理论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但是正如西欧的很多钢 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老工业区那样,地理靠近的集群可能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 。因此,集聚也可能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近十年来很少有理论研究 集中在这样的老工业区。最近,对北美、东欧和西欧的老工业区的经验研究开始增多, 但是对亚洲老工业区的研究不多。随着产业活动从北美和欧洲转向亚洲,问题也随之转 移到亚洲。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工业区的研究,也就是研究老工业区的衰退和区域经济的 演进,其中“锁定”(lock-in)概念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重要的概念。
关于地方化的产业集群失去活力的效应称为锁定效应,格拉伯赫把它分为功能性锁定( functional lock-ins):锁定到本地企业间的关系;认知锁定(cognitive lock-ins): 认为将会有周期性低迷的长期倾向;政治锁定(political lock-ins):保留原有传统产 业结构的很强的制度组织,影响到本地的内生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路径依赖和这三种 锁定之一种或三种同时存在,将阻碍产业结构重组。
环境的变化比产业变化要慢得多,当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消失的时候,僵化的环境可 能还会存在。
(二)从分工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
分工实际包括两个层面含义,即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性分工。企业内部分工称为细微 分工,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分工则称为社会分工。无论是企业内部分工还是社会分工都将 导致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9]。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会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 生产领域,对他人的生产情况越来越缺乏了解,进而产生“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双方 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增加了双方在争夺分工收益中产生的边际主义行为倾 向,并最终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同理,因分工而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可分为内部专业化 经济和外部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将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 高。如果企业自给自足中间性产品,不与其他企业分工协作的话,企业的规模边界就是 由企业内部边际专业化经济和内部边际交易费用的相交的点所决定。当企业内部专业化 经济小于内部交易费用时,企业就会从其他厂商采购中间性产品,这时企业就开始参与 外部分工与协作了。图1为企业内部分工水平均衡模型,即表示企业在不参与外部分工 协作时,其分工水平均衡的确定。
图中,IMC表示企业内部边际交易费用,IMR表示企业内部边际专业化经济,两者均随 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IMR提高的变幅要小于IMC的变幅。而这可以理解为:一开始 企业规模很小时,分工水平较低,IMR要远远高于IMC,企业有进一步分工演进的动力和 空间;随着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如果没有外部企业参与协作,企业将自行生产一些中 间性产品,直至内部边际专业化经济等于内部边际交易费用时为止。如果考虑企业参与 外部分工与协作,企业将让渡一部分中间性产品的生产,而将其资源集中起来生产一些 优势产品。这时,我们把企业参与外部分工与协作时的交易费用称为外部交易费用。当 企业规模很小时,其分工水平极低,企业内部边际交易费用要比外部边际交易费用低, 但当分工演进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内部边际交易费用将高于外部边际交易费用。由此 可知,企业的外部边际交易费用比内部边际交易费用变幅要小。图2为企业内、外部分 工水平均衡模型,其中OMC指外部边际交易费用曲线,IMC曲线表示内部边际交易费用曲 线。同理,社会分工产生外部专业化经济。当分工水平较低时,企业内部边际专业化收 益也大于外部专业化边际收益水平,但当分工演进到一定程度后,内部边际专业化收益 就会小于外部专业化边际收益[8]。因而可知,内部专业化边际收益比外部专业化边际 收益变幅小。
图2中OMR为外部边际专业化收益曲线,IMR为内部边际专业化收益曲线。因此,如果考 虑到企业参与外部分工,那么随着分工演进的进行,企业选择的边际专业化经济曲线将 是图形中RAEBOMR曲线,企业选择的边际交易费用曲线为SAFBOMC曲线,这两条曲线相交 于B点,显然,由于有了外部分工,均衡分工水平由PA大大地提高到PB分工水平。
二、中部地区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
建设现代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中部地区 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发展形态是什么?现代工业园区是中部深化 改革、扩大开放的产物,也是中部地区建设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产业发展形态。
“园区经济”实质上是在划定的区域内,精心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招商引资发展经 济,集中地显示出产业集群现象。所谓园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 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 围内共享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诸多产业要素,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 效应,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的现象。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中部地区出现了综合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专业开发区、 块状经济等不同种类的工业园区。无论采用何种定义来划分园区类型,都可以将产业集 群分成政府组织型产业集群和自主组织型产业集群两种类型。
属于政府组织型的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级及地方政 府组织的IT软件园、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种类型的产业园体现了强烈的 政府意图,由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规划和管理,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具有较大的 优势。属于自主组织型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文化传统及 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自然形成的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
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政府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政策优惠的方式强力推动, 政府的制度性安排是这些产业园区形成积聚效应的主要动力。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提供的制度安排具有系统特征。制度安排涉及的政策是系列 性的、系统集成化的,几乎每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都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项 目的支持领域、布局规划安排、资金的支持方式、财政政策的倾斜、海关优惠政策及人 才的激励政策等。是支持力度大、具有较强的政府引导作用的政策。政府制度安排的目 的就是通过提供公共政策和产品服务,为社会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政策环境,实现社 会资源的更有效流动,形成合理配置,对于产业发展来讲,就是要壮大产业的规模,因 而在更大范围内考虑产业的发展问题,使园区产业出现明显的局部强势,提高产业的竞 争力。
二是产业发展具有开放型和外向型的特征。我国建立经济开发区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打 破旧体制的束缚,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工业园区一般以引进外资为主,发展外向型产业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政府组织型产业集群的一个成功范例。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 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项目,也是全国吸引国外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得最好的一个经济 技术开发区。区内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764个,世界500强有81家企业在苏州地区 建立了100多家分厂,产品与管理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也吸引了大批国外的研发机构人 驻。苏州工业园区建设8年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年均50%的增幅,其产值占全市工业产 值的60%,已成为苏州标志性形象工程。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强度大,创新能力强、网络化程度高。顺应世界高新技术发展 的要求,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管理部门对产业发展的制 度性安排具有网络化特征。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特征,产业的发展同国 际高新技术产业链紧密连接,是互动式的产业集聚,必须主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构造 网络化的产业链组合,使高新技术产品群或企业群,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以开发区为中心 的网络结构,在产品配套上形成上下左右的产业联盟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北京电子信 息产业集中在中关村科技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等,形成了一个网络化基地。 中关村科技园在高新区中保持领先地位,形成了以计算机及软件研究、开发、生产、营 销为主的产业格局,造就了联想、方正、同方等国内重量级企业;电子城科技园,形成 了以通信、计算机(软件)、显示器、彩色显像管、新型元器件等为主的、综合性的电子 高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区,建成了北京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也是国内第一个形 成完整产业链的现代通信业基地。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层次高,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均为全国第一。在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内,科研院 所、高等院校、科技开发中心林立,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之首,其集聚效应使园区具有 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研究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现象,考察集聚机制的产生,首先要对大量存在的自组织性产 业集群进行实证性研究。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中部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所具有的显著特 点: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 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 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四是产业集群加速了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利用; 五是产业集群促进了外部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使 外部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
这种自组织性的产业集群的过程,基本上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一般先是在某地 出现某产品的集中生产,往往几十家、几百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 。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路,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市场出现和扩大并逐步成熟后,便会 促进形成自己的合理秩序,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发展。这种自组织性的产业集群事先都没 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 见,就是企业本身也没有这种预见,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才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政 府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有些市场在自发出现的初期 ,当地政府部门甚至认为是“乱来”,以后态度转为积极承认,给予扶持。在市场经济 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是理解产业集群现象的关键所在。
三、以产业链为纽带构筑产业集群经济框架——以南昌为例
从现代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来看,产业是由龙头企业起主导,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一 批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下配套企业发展壮大,既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 龙头企业发展和聚集,形成产业群体,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增强,从而壮大了产业经 济,给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因此,以产业链为纽带,延伸产业加工生产的深度; 以企业综合配套,加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连动而做强做大;逐步兴起专业、特色的 产业企业群体,构筑产业集群经济支撑框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南昌地区有着较长产业链的工业产业主要集中于机械、电子、纺织、轻工等行业。历 史上形成了以拖拉机为龙头产业的江南第一大生产配套协作企业群体;以摩托车为龙头 的中国最早的生产基地;以军用通讯和电视机等家电产品为龙头的电子系列生产;以棉 纺织品为龙头的纺织印染整理配套生产体系;以江铃汽车为龙头的制造加工协作生产, 造就了江拖、江纺、江铃、洪都摩托等一批龙头大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了南柴、南齿 、电子元件厂等一大批全国有名的中、小型配套企业,构建了南昌工业产业支撑的框架 ,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在计划经济时代,是靠国家计划性投入, 以行政性方式规定产品、产量进行产业组合,缺乏市场纽带、没有市场竞争。然而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南昌许多国有企业不能适应这种 变化,一些龙头产业优势逐步消亡了,大企业衰败了,产业链下的配套企业随即直面市 场残酷竞争,陷入苦苦求生存的境地。从我们调查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情况来看, 为本地配套生产只占16%;为省内其他配套生产只占15.8%,其余都是为外省所配套。从 南昌37户重点企业配套情况看,南昌配套厂家只占17%,配套产值也只占总配套额的22% 。这不难看出,我们的中小企业在主动寻求产业链延伸、贴靠龙头大企业发展方面还不 够;大企业通过产业链带动配套企业,使其做大做强产业,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究其原因主要有:中小企业机制不活,市场观念落后,竞争能力不强,没有资金开发配 套;大企业也有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寻找配套发展空间,其多品 种、低产量、零库存给本地配套企业带来压力。同时,本地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 业之间相关度不高,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难以形成地区产业综合竞争 能力。
南昌在产业链连接、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也有成功的范例。江铃汽车,其产业链从 机械延伸到轻工、电器、橡胶化工等诸多行业。南昌油箱厂、南昌制动器厂原来都是二 轻系统的集体企业,直接加入江铃集团后,企业不仅得到了技改资金,提高了技术装备 水平,同时也引入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意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迅速壮大发展。现在企 业的产品已上了更高档次,除为江铃配套外,还打入昌河集团,并走向全国,成为颇有 竞争能力的配套产品。南昌进贤文港笔业,以毛笔的制作、推销起步,通过对市场的把 握,发展生产钢笔、园珠笔、签字笔等系列产品,以笔业的产业链延伸,逐步形成千家 万户从事笔业,成为笔芯、笔套、油墨配套齐全,销售遍及全国的笔业生产基地,其产 业成为当地经济主要的支柱。该产业发展现在正向高科技领域延伸,开始涉足电脑及自 动化办公耗材等行业。南昌东郊涌现的针织品制造群体,是从南昌华安针织厂等国有纺 织企业派生发展而来,现以形成了一大批有自己出口销售渠道,有完整针织生产技术和 设备,有设计、印染以及辅料配套生产,产业链联系紧密的民营企业群体,建立起共同 采购、共同开发市场、拥有市场的企业关系。
从南昌产业链延伸带动产业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型来看,很符合我国江浙沿 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像闻名中外的宁波服装制造业、温州低压电器制造业、东 莞家电制造业,其成功之关键是以产业链为纽带,龙头企业带动明显,产业链末端发达 ,配套开发、自主研发能力强大,有着一大批捕捉产业链伸延能力的配套企业,从而促 进产业内企业共同兴旺发展,形成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强、优势明显的集群经济,成为当 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产业发展,产业链、产业配套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 以市场、信息、技术、资金,综合开发配套能力为取向,以有效促进、资本互为渗透方 式进行产业组合。
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地区经济发展中可充分挖掘的有利因素。在行业与 行业竞争、地区与地区竞争的今天,做强做大地区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建设现代 制造业基地,是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打响地区产业品牌,扩大产业经济规模的重要途 径。为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强化产业链连接意识,提高本地产业配套水平。现代大工业产业生产,产业链延伸 、产业配套是在一个全社会市场范围内,本地企业虽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如果 没有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产业链捕捉能力和意识,本地的产业配套往往就很容易被发 达地区企业以低价格、高质量和快速开发手段所抢占,产业链连接带动本地企业也只是 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主动抓住产业链这一纽带,加 强本地产业配套。通过配套,营造共同市场,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主导龙头企业的带 动,形成产业集群,以提高地区产业在市场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
2.着力引导和培植地区产业企业集群。在产业导向方面,应用经济杠杆,着力引导和 培植产业群体的形成。第一,在产业导向上,可重点招商引进产业链长的龙头大企业, 通过产业链延伸,积极鼓励其就地配套生产,或从外地吸引企业到本地办配套厂,或直 接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扩散关系。对于外地到本地办配套企业可在厂房用地上给予优惠 ;对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关系,其配套企业可同等享受外商优惠。这对于龙头大企业减 少采购成本是很有利的。第二,分类引导和培养本地产业集群。对现在已有一定雏型的 产业集群给予政策特殊扶持,加以培养,形成一批产业链联系紧密的企业群体,以壮大 本地产业经济。包括:专业配套型,如青云谱的摩托配件生产性企业群体;龙头带动型 ,如江铃集团配套生产的企业群体;行业互动型,如东郊针纺织企业群体;市场引导型 ,如文港笔业销售生产企业群体;资源主导型,如生米荞头生产加工基地等。
3.建立专业工业园区。按照现代化产业生产的要求,建立现代产业工业园区。如山东 海尔、澳格玛企业工业园区一样,以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企业,汇聚工业园区,以便于统 一生产调度,监控质量,规模集约化生产,共享市场信息,减少采购运输成本。
4.鼓励个私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个私民营企业是产业链末端发展极为活跃的力量 。其灵活的经营手段,独特的信息渠道,家族式联动方式,在产业集群兴起发展中,能 发挥重要作用。要在贷款支持、信息提供、技术保障、政府服务、经营环境上给予个私 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使他们真正成为产业链纽带连接中重要的成份。
5.有效实施银企结合,着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产业链连接的重要环 节,银行金融部门,要在技改贷款上对中小企业给予侧重,使技术设备、开发能力跟上 配套的要求。同时针对龙头企业“零库存”,占用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问题,提供必要 的短期贷款,以提高本地中小企业竞争能力。
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的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可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部门或产业层次 ——产业间和产业内生产链的不同阶段的联系;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 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9]。由于不同层次的集群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认为国 家层次的产业集群形成多数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即组织设计模式(王珺,20 02),而后两者可以看作是自发生成的类型。从本文分析的案例看,有机硅集群的出现 应该属于“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单纯依靠市场和企业自发的 力量无法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10]。集群战略是有 助于提高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的关注[11]。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以及前面对有机硅产业集群的分析来看,为了使产业集群能够成为 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当前中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必 须注重对集群规划方面的研究,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和发展。
一是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努力营造外向型经济氛围。说到底,产业的集聚离不开经 济的开放,因为无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是产业与市场互动,都必须以经济的开放性作 为前提,开放有助于资源的流动和产业的集聚。通过广泛开放、大量引进并实地学习, 可以很快缩短与先进城市和区域的差距。积极鼓励区域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 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分工、协作 和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是创造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既要对行业准入进行认真的研究,拓 展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的领域,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设立门槛和经营成本;又要 注意提高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不但要形成服务意识和服务氛围,还要在政策研究和 市场调研上下功夫,集群规划必须与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及招商引资政策相协调,必 须注重综合投资环境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中介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使中介组织能够更好地 为集群内的广大中小企业服务,促使集群内企业形成紧密的协作,提升集群效应,要重 视并扶持民间商会和中介组织,发挥商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辅助职能。
四是要注意发现和培植集群龙头企业,注重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龙头企业是集群得 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政府应当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此外,龙头企业家的地位也 非常重要,决定龙头企业发展的往往是“企业的企业家”,因此,也要善于发现人才和 保护人才;
五是大力发展各类为专业化企业服务的专业性市场,以大流通带动大发展。如针对本 地具有资源优势或行业内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各种专业化的 配套市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更宽广的平台。
同时,建议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1.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的力度。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和产业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 优势的重要体现[12]。南昌市应加强对龙头企业和产业内部交易系统、服务系统和管理 系统的建设。
2.定位政府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讲,产业集群的形成是自发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的 关系应该是: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社会享受成果。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角色应该是做好服务,保护市场主体,提供园区空间和支撑性的基础设施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集群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维护 正常的市场秩序。
3.把大力扶持终极产品的开发生产作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终极产品面 向消费者,具有市场空间大、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成长性好的优势。扶持终极产品 的开发生产,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由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降低环 境污染。要加紧研究制定科学规划,确定发展重点项目和投资重点,真正把扶持终极产 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世界级、国家级轻工企业入 驻中部地区;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带动中部地区产业集群、企业扩展,产品升级,进一 步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4.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等。政府一统天下的时代即将成 为历史,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当政府逐渐从社会事务淡出之后,谁来填补 缺位?——第三部门。因而,探讨NPO、NGO、第三部门的运作模式,致力于培育现代中 介服务机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职责。
标签:外部经济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边际收益论文; 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边际效应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产业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