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政治军事地理透视_塔利班论文

阿富汗政治军事地理透视_塔利班论文

阿富汗政治军事地理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富汗论文,透视论文,地理论文,政治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79(2002)01-0100-05

2001年10月7日当地时间20点左右,美、英两国军队开始从空中和海上对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势,刹时间,阿富汗土地上腾起阵阵浓烟,导弹的呼啸声,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21世纪的第一场现代化战争——阿富汗战争打响了。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又一次面临着战争的考验。

1 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复杂的军事地理环境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是一个面积仅65.23万KM[2],人口不足2000万的内陆小国,北与塔吉克、乌孜别克、土库曼接壤,西与伊朗毗连,南与东南与巴基斯坦为邻,东北以狭长的瓦罕走廊与中国相接(边界长92.45KM)。

阿富汗介于西亚、南亚、东亚、中亚四个地理区之间,处于连接中东和远东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内陆通道上,素有“中东的桥梁”之称。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列强竞相角逐的场所。古希腊属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很早就统治过阿富汗,而后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相继入侵,阿富汗在混战度过1000多年。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殖民者和沙皇俄国在此展开激烈的争夺,沙俄一向觊觎阿富汗,将它看作是南下印度洋、取得不冻港的必经之路,而英帝国主义则将其看成是维护英属北方统治的重要屏障,侵占阿富汗近一个世纪。冷战时期,苏联为了营造与美国争夺霸权的战略态势,实现南下印度洋,西控波斯湾、东逼马六甲的“哑铃战略”,对阿富汗进行了长达10年的侵略战争。冷战以后,中亚和里海地区以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新“热点”,阿富汗也因其邻近中亚的地缘优势再次成为大国关注的战略要地。俄罗斯把阿富汗看作阻止大国势力从南部向中亚渗透的缓冲地带,而美国、伊朗、巴基斯坦等则把阿富汗看作是向中亚地区进逼的前沿阵地。由此可见,阿富汗既是大国利益的交汇处和大国竞相角逐的场所,又是横亘在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从军事地理角度来看,高山纵横,地形崎岖,气候干燥,水源缺乏,不利于大兵团和机械化部队展开作战,且许多石灰岩山地拥有众多的天然溶洞,它们像一个个迷宫曲曲弯弯在地下绵延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这些溶洞有的规模很大,甚至可容纳上千人的兵力,有的内部大出口小,掩藏在灌木丛中,一般很难发现,利于开展游击战争。至于高山之间的重重隘口更是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战争和进行伏击作战的理想场所,也是阻挡外部入侵的天然屏障。历史上,英国殖民者曾三次入侵阿富汗均遭惨败。其中,1842年1月第一次侵阿战争期间,由于受到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英军从喀布尔仓惶南撤,沿途遭到阿游击队的袭击和暴风雪困扰,1.5万人的侵略军全军覆没,只有1个印度士兵生还。1979年~1989年苏联10年侵阿战争期间,虽然出动了数十万部队,但阿富汗游击队凭借有利的地形,与侵阿苏军周旋于高山峡谷之中,并伺机袭击苏军,使苏军沉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之中。到1988年,苏军在阿富汗战场上伤亡达3.5万人,耗资达450亿美元,但仍未能征服阿富汗。正因为如此,阿富汗历来就有“战争泥潭”和“入侵者的坟墓”之称。

2 复杂的民族构成,众多的部派武装

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长期遭受异族入侵的历史,使阿富汗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历史上,印度——雅利安人,马其顿人、塞族人、安息人、希腊人、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先后进入过阿富汗地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仅仅把阿富汗当成了长途迁徒的中转站,经由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的险峻山口和狭窄走廊,他们很快消失在茫茫的草原或沙漠之中。另外一些人则停留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或与世隔绝,或同当地人融合,融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即使那些在语言、习俗等方面十分相近的族群,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阻隔之后也变得陌生起来,不断发生的大规模民族迁徙和长期的战乱以及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种族、民族和部族,构成了阿富汗社会结构的基本网络,对于大多数阿富汗居民来说,国家是抽象的、遥远的,而部落和家庭才是具体的和最值得效忠的。

由于长期动荡不安所造成的人口跨国界的频繁移动,使阿富汗缺乏准确的人口数据和民族方面的资料,散见于书刊、报纸中的有关数据彼此相差甚大,在人口总数方面有1600万人、1900万人、2000万人,2200万人和2500万人之说。在民族构居方面有人认为阿富汗有20多个民族,也有人认为阿富汗的民族至少有30个以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民族又分为若干个大部族或集团,下面又分成众多的小部族或家庭世系。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各部族间相互隔绝,语言不通,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是普什图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数据为38%),普什图人又可分为两个分支,即杜兰尼普什图人和吉尔扎伊普什图人,主要分布在阿富汗的东部、南部和西部,构成一巨大的向南凸起的弧形分布带,首都喀布尔以及贾拉拉巴德,坎大哈、查兰奇等重要城市均属普什图人分布区。在中北部地区也有不少普什图人,与其它民族在地域上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是塔吉克人,约占总人口的25%,也有人认为占30%,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东北部地区与塔吉克斯坦毗连处,向西南经法扎巴德、巴格兰到萨曼甘省一线,此外在南部的加兹尼、坎大哈省中部以及西部的信丹德、赫拉特等地也相对集中。

阿富汗的第三大民族是哈扎拉族,约占总人口的15~20%,集中分布在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塔加卜一带。其它较大的民族还有乌孜别克族,占6~9%,主要分布在北部马扎里沙里夫、席巴尔干、迈马纳等东西狭长地带;土库曼族、集中分布在北部靠近土库曼和乌孜别克边界一带,此外还有分布于东部的努里斯坦族和西南部的俾路支等族。

复杂的民族构成直接影响着阿富汗的政局稳定,阿富汗的政治——军事派别也是围绕民族和地理因素建立的,大多数民族均有自己的武装,民族内部事务由各自的首领管理。马苏德直到2001年9月遇刺身亡之前,一直从他位于潘杰希尔谷地的基地指挥着他的塔吉克族军队,杜斯塔姆领导的则是以乌孜别克族士兵为主的部队,塔利班的成员大多是杜兰尼普什图人。而吉尔扎伊普什图人也有自己的武装。长期以来,在面对外来侵略、国破家亡之机,各派武装往往能暂时捐弃前嫌,联合起来一直对外,一旦异族入侵被击败,各派武装立即各自为战,导致冲突和内战的频繁发生,使阿富汗人民长期生活在硝烟和战火之中。

3 林立的伊斯兰教派,混乱的阿富汗政治

阿富汗是一个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居民中有98%为虔诚的穆斯林,从教派归属上看,大约有84%的居民属逊尼派、15%属什叶派、另有1%属其他教派。

从理论上讲,伊斯兰教是阿富汗文化的中枢神经,是惟一可能把所有阿富汗人团结起来的超越部族、民族和种族的意识形态。然而,实际情况是,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前的数百年间,伊斯兰教从来就不曾成为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主导力量,在一个部落与部族势力盛行的社会,长期以来在各部族形成的习惯法远比伊斯兰教法更具权威,而部落领袖也远比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毛拉更具社会影响力。不仅如此,既便在一个教派中,又可分为许多支派或组织,如逊尼派传统主义组织,逊尼派原教旨主义组织,什叶派组织等,其中逊尼派传统主义组织又进一步分为伊斯兰民族阵线、伊斯兰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革命运动三个支派;逊尼派原教旨主义组织分为伊斯兰协会、伊斯兰联盟、伊斯兰党希派和哈利斯派四个支派;而什叶派伊斯兰组织共有8个小派别:即胜利组织、伊斯兰圣战卫士、伊斯兰运动、伊斯兰党、真主党、伊斯兰革命联合阵线、伊斯兰呼声和伊斯兰力量。因此,70年代末以抵抗苏联入侵而兴起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和90年代中期塔利班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历史发展的例外,它是阿富汗国内外地缘政治环境异常变迁所引发的结果。

长期以来,受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外部势力的影响,阿富汗政局长期不稳。1919年阿富汗独立后,便长期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1929年和1933年两次发生政变,并导致纳第尔国王遇刺身亡;二战以后,以1963年到1973年部族冲突频仍,政府象走马灯似的更迭,10年内换过5次首相;1979~1989年又经历了10年的苏联侵略战争;冷战以后,阿富汗各派武装为争夺权力大打出手,内战随之爆发。1992年4月,各派武装经讨价还价,组成联合政府,但1994年塔利班的崛起,使阿富汗高原再燃战火。其他各派武装为阻挡塔利班咄咄逼人的攻势,在无可奈何下结成“北方联盟”,与塔利班对抗。到2001年10月,塔利班与“北方联盟”的内战持续了五年有余,使阿富汗人民长期生活在战火与硝烟之中。

4 大国势力明争暗斗,未来政局扑朔迷离

从10月7日美、英发动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到11月上旬的一个多月间,美英等国向塔利班控制的重要军事目标和前沿阵地发射了数不清的导弹和成千上万吨的炸弹,但塔利班政权岿然不动,对美国强烈要求交出本·拉登置之不理,但从11月上旬开始,不知何故,塔利班主动撤出了它所控制的重要城镇,在短短几天内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执意要捉拿的本·拉登和塔利班领袖奥马尔也不知去向,留给世界一头雾水。

随着北方联盟重返喀布尔,国际社会开始策划未来的阿富汗政府,战争无论打多久,总有结束的时候,谁来治理百孔千疮的阿富汗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又一焦点。与此同时,反塔联盟的各派武装以及流亡国外26年的前国王查希尔等政治派别在大国势力的支持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之争。

美国最初企图依靠北方联盟的作战潜力推翻塔利班,同时以流亡国王查希尔为中心建立一个塔利班后的政府,其想法是:身为杜兰尼普什图人的查希尔可以把南方的普什图族和主要是塔吉克族,哈扎拉族和乌孜别克族组成的北方联盟团结在一起。

北方联盟对此表示不满,他们拒绝同这位前国王分享权力,这不仅因为作战任务要让北方联盟承担,而上台执政却是一个普什图人,而且因为查希尔本人根本不是一个公平无私的普什图温和派,他一直竭力主张建立一个大普什图国家,这是北方联盟无法接受的。为此,北方联盟计划在占领喀布尔后,迅速推出自己的政府,但美国政府又表示明确反对。

巴基斯坦也反对北方联盟取得政权,并警告北方联盟不要轻举妄动,但对查希尔执掌未来阿富汗政权也不满意。巴基斯坦最初建议策划一场由塔利班温和派外交部长阿洪德发动的反对塔利班的政变,然后由其上台执政,从而保持巴基斯坦对阿富汗政府的影响,这一建议遭到美国的否决,美国明确表示绝不会容许任何形式的塔利班政府。

俄罗斯和伊朗也在积极参与这场争夺控制塔利班后的阿富汗的斗争,俄罗斯希望原教旨主义者远离这一地区,以便于其对中亚的有效控制,为了这一目的,俄罗斯支持主要由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组成的北方联盟,希望在未来的阿富汗政府中建立一支忠实于俄罗斯的力量。而伊朗为了不使巴基斯坦获得经过阿富汗的通道,以便保护伊朗经阿富汗进出中亚的路径,积极支持什叶派哈扎拉族,但该派武装在反塔联盟中属于势力较小的一支,因此难成气候。2001年12月4日,在波恩召开的联合国关于建立塔利班后阿富汗临时政府的会议,经阿富汗与会各派别的讨价还价,终于就临时政府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并于12月6日确立了组成阿富汗临时政府的主要人选;卡尔扎伊(普什图人)任临时政府主席,阿卜杜拉(前国防部长马苏德的政治顾问)任外交部长,加努尼(前拉巴尼政府内政部副部长)任内政部长,法西姆(马苏德遇刺后接任北方联盟最高司令)任国防部长。

阿富汗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大可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权,这是因为:

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严重的民族对立,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使中央政府很难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网络,对全国的统治显得苍白和无力,这种状况使地方割据变得轻而易举。长期以来,国家在阿富汗广大居民的眼里形同虚设,部族和家族才是联系百姓的主要纽带,阿富汗政府的职能也主要体现在村庄一级,这是未来阿富汗政权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2.阿富汗经济十分落后,除了勉强维持生计的农耕和畜牧业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工业几乎是空白。因此未来政府以及各种地方势力的三大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对援助分配的控制,对走私的控制以及对麻醉药物的种植、加工和出口的控制等,所有这些收入都是横财,不可能通过公平或有远见的方式进行,这就很可能成为新的冲突的导火索。

3.该国不稳定的力量对比是阻碍阿富汗形成稳定政权的又一障碍,阿富汗现存着几个随时准备夺取政权的民族群体,它们不仅深深扎根于该国的某一特定的地区,而且每一个都有邻国或大国的支持。由于阿富汗的与世隔绝,贫穷和崎岖的地形,使得历次阿富汗内战均是低层次、低预算和低技术的,因此即便是少量资源的流入就可以改变各群体的力量对比,这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要进行最低限度的努力,或者某个邻国对某一族群或派别进行那怕是有限的支持,就可以使形成的任何联盟毁于一旦。

有鉴于此,塔利班的倒台并不意味着阿富汗和平时期的到来,即便是联合国或某个第三方将阿富汗作为保护国长期占领或管理,也不太容易给阿富汗带来持久的和平。这不仅因为阿富汗各民族对异族的入侵和占领向来同仇敌忾,而且塔利班的残部依然会隐藏在高山和丛林中,不时向占领军或政府军进行袭击和骚扰,在这一方面,苏联长达10年的侵阿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或许会给某些试图以军事占领维持阿富汗虚假和平的国家提个醒。

收稿日期:2000-12-15;

修订日期:2002-03-01

标签:;  ;  ;  ;  ;  ;  ;  

阿富汗政治军事地理透视_塔利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