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论文_黄秀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论文_黄秀霞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知识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数学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动手锻炼,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来,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来,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各方面的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有效措施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时候教师即使把知识进行透彻的讲解,学生也不能将其准确的掌握,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中,倘若教师可以将动手操作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操作,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人的左脑和右脑存在差别,所以对于不同的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在处理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大脑两个半球有协调一致的作用,能够起到相互弥补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缓解大脑产生的疲劳,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左脑和右脑的作用,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比较简单,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数学这一学科具有抽象逻辑性,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给予鼓励,这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对一件事物感兴趣,那么才会发自内心、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因此,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2]。比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拿出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由小木条制成的可拉动的长方形,同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出和教师一样的可拉动的长方形,教师并向学生提出问题“长方形拉动后变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会发生变化吗?”学生求知的欲望一下就被激发,学生们都想知道有没有发生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原有的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学生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变化,但是高发生了变化,比长方形的高短了一些,然后学生再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发现面积也变小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问“通过大家的实际操作和计算,从中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大声说“面积变了,周长没有变化,形状也发生了改变。”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进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有些内容适用于动手操作,但是有一些内容无法开展动手操作的练习,所以在教学中不是每一堂数学课都要进行动手操作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选择操作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选择,同时还要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彰显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操作练习的难度,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求知欲望相结合。要注意的是,开展动手操作练习的时候,练习的内容不能由教师一人做主,但是也不能让学生做这个决定,应该根据内容的难度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如果所选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甚至有精准度的要求,那么应该教师来完成;如果内容难度适中,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内容简单,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教师讲授完“测量”这一章节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检活动,给每位学生发一张体检表,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皮尺,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胸围、腰围、四肢的长度。在测量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示范,如何精确的测量,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合作中完成测量。有一部分的学生身高已经有一米多,所以在测量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就可以在墙上画好刻度,让学生站在旁边测量。有一些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可以帮助那些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生。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3]。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营造氛围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目标明确的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不应该是在教师机械教学中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尽量少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结论。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观察生活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形状,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楼房的图片,然后多个角度向学生展示楼房,让学生描述有什么特征,再说一说自己家中的楼房是什么样子的。随后再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拿出来,平铺在桌面进行观察,教师不给予提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动手操作和教师的展示中发现是一样的,但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总结的结论也存在差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动力[4]。与此同时,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认知结构像是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意思就是儿童的认知是开放性的,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从平衡的状态转化为更高的层次。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认知发展能力逐渐的提高,对儿童知识积累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时候,应该抓住有效的时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动手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抓住有利的时机,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耿春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 中华少年, 2018(36):16-16.

[2]申世迈.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7):190-191.

[3]张营.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 好家长, 2018(34):133-133.

[4]王佩玺.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 读写算:教师版, 2017(7):83-83.

论文作者:黄秀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论文_黄秀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