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略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现状及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政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现状及特征
公民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为此,国家和政府就要按人民群众的意愿管理各种社会事务,包括按人民的意愿制定各种政策。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在代表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制定各项政策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其中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参加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参与决策活动。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行使自己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培养和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才会有利于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会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有效监督;总之,才会有利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民主和法制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极大地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引起了人们政治观念和行为特征的深刻变化。人们早已摆脱“文革”后期的政治挫折感和政治逃避心态,在自主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把传统的民族整体自下而上发展意识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增强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关注国家、人民利益,从而更关心政治,积极投身改革,形成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政治参与的全新格局。但是,短短十余年的改革毕竟不可能彻底根除几千年封建专制和几十年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影响,更不可能根本改变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这种不平衡也深深地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使其在显现出逐步成熟、不可逆转之基本趋势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对这一趋势和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可以看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现状及特征。
1.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居民之间,大、小城市居民之间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程度不一致;不同阶层、群体和从业者的政治参与要求存在差别。从发展态势来看,大中城市居民、文教科研、党政机关的从业者因其工作性质、文化素质和政治信息接受程度等原因,参与意识较强;而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大多数(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参与意识相对弱一些,呈现出知识分子、干部、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大多数)逐次弱化。这说明,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主要还局限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域和文化阶层以及职业与政治关系较密切者,政治参与要求普遍提高的大众政治心理基础还不完全具备,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还有待普遍增强。
2.存在不同公民政治参与动机理智型与情感型、主动型与被动型的反差。理智型指能够自觉地将从事政治活动视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在法制轨道上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按法定程序参与者。情感型指参与动机主要以某种强烈的情感因素为基础,例如对民主理想的追求,因利益受挫而导致的情绪渲泄等等。两相比较,公民中理智动机型的参与者不多,能量不大,情感动机型的参与者不少,影响不小。主动型与被动型是以参与主体是否具有自觉的参与要求划分的。现阶段有自觉参与要求的人不多,而将参与视为一种仪式去履行的人则大量存在。上述反差的存在,尤其情感型、被动型参与者的大量存在,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和实效。
3.公民的政治参与层次存在偏重高层次忽视低层次的倾向。我国历史上权力高度集中,现阶段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要求强化中央权威,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必要在大政方针的统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上加强必要的中央集权,因而最高政权机构的决策和施政与大众命运休戚相关,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容易使公民将参与指向政治系统的最高层次——国家,指向基本的制度结构,力图通过直接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制度结构来实现利益追求和价值抱负。对参与主体身处其中的基层社区、单位反而关注不够,参与不足,这就限制了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削弱了参与的社会基础,也阻碍了参与水平的提高。
4.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和参与能力存在反差。政治参与的能力只能在参与的实践中培养。但是,我国公民按照邓小平的估计,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三四十年期间内达不到实行普选制的水平,而且在一个较长时期缺乏参与锻炼。因此,在近年的政治参与过程中暴露了要求与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诸如眼高手低、程序化参与不熟悉、非程序化参与不时出现等,都是这方面问题的表现。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还很不够,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这种状况固然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有许多地方尚待完善有关,同时主要是与我国政治参与受各种条件制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以便进一步完善我国政治参与的体制和制度。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首先是物质生活、交通、通讯条件的制约。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尚处在贫困状态和刚刚达到温饱生活水平的群众,还无法获知参加公共事务的足够信息,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讨论。由于我国目前总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刚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达到小康水平尚须做出更大的努力,还有一些地区仍处在贫困落后状态,所以我国民主政治还不能期望得到快速地发展。参与的前提是共同社会的形成、共同讨论的问题的人们必须互相了解,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上的共知和共识。而大的山脉、河流在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的天然界限,不超越它很难发展民主,因而必须依靠交通、通讯的发达,超越地理的界限,使山沟里的居民也能知天下事。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公路交通有了迅速发展,广播、电视也逐渐普及,这是发展普遍参与的基础。当前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这样一个地广人众、地区发展颇不平衡的大国,现有的设施还很不够;另一方面,现在的设施还没有很好地为公民参与所利用。
其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政治参与的制约。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状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效益不平衡,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开发治理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的种种不平衡等等。这种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而前述参与意识发展的空间差和结构差就是这种影响的典型表现。不平衡尤其表现为邓小平所说的人口大国和经济“小国”的基本矛盾上,具体表现为综合国力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反差较大,国家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仍然必须将绝大部分财力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用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资金仍然受限,使政治参与的设施建设受到经济实力的限制。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2.社会政治条件的制约
首先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渐进式地进行,相比之下,不能不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这是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正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从总体上说是空前的发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萌发了强烈的政治参与要求,总是希望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能够加快,能够享受更多更加切实的民主权利。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相关各方面工作的滞后状态,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的政治局面。这就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随机应付,甚至会由于急于适应某些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要求而导致政策多变或政策失误;二是以旧体制和老办法来对待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的高涨。这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不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正常发展。
其次,是参与渠道不畅对政治参与的制约。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参与的有效程度就主要取决于各种参与渠道是否畅通。参与渠道是否畅通应该有一套可以计量的指标。正是在这些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现有参与渠道不够畅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参与的质量。
3.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
这主要是指公民整体的理性能力和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条件是公民受教育的程度。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改革开放前比较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据统计,在总人口中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很少有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而且,即使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政治参与,还受制于下列因素:从客观上讲,我国的政治还缺乏透明度,公民不知政,参政就失去前提;从主观上讲,我们很缺乏对政治艺术的研究。公民参与决策并不是一个个意见的随意制定或我行我素,为了满足社会中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需要,政治参与必须有商讨、辩论与妥协的艺术。未形成这样的文化背景,只能表明民主化的条件不成熟。
4.社会心理条件的制约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历史,历史上所形成的心理沉积与民主政治是不相容的。民主政治要求人民自己代表自己勇于参与,而我国相当多的人则希望别人代表自己。民主政治要求人民独立思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更多地是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对权威服从是必要的,然而,发展个体的自主自我意识,却较少受到鼓励。民主政治要求公民具有变革意识,愿意看到社会处于不断变革中,乐于使自己的生活与变革的社会相协调。我们有一些人尚缺乏这种变革意识和独立自主的人格,认识不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自己应当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有时虽然也萌生一些政治要求,却又不知是否应该表达和如何表达,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因此,消除人们内心存在的沉积心理,唤醒和增强人们的政治民主意识,显然是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