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张燕燕,赵翠梅,杨凤云

张燕燕 赵翠梅 杨凤云

漯河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漯河 462000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就诊先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抗炎、止痛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冰敷患肢、功能锻炼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消肿时间、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等指标。结果:术后3d,观察组轻度疼痛25例,中度疼痛23例,重度疼痛2例;对照组轻度疼痛12例,中度疼痛30例,重度疼痛8例,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 < 0.05);观察组组平均消肿时间为(5.21±1.29)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消肿时间为(7.22±2.10)d;术后7 d,观察组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术后,给予四肢骨折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消肿时间、减轻疼痛感,护理效果明显,值得在四肢骨折术后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消肿止痛

【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344-01

四肢骨折术后,患者普遍感到肢体肿胀疼痛,那是因为骨折本伤及了肢体局部的软组织,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也造成肢体软组织的损伤。本研究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的效果,纳入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分为两组行比较分析,证实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感,并缩短消肿时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 = 50)和观察组(n = 50)。观察组患者年龄分布为17~63岁,平均年龄为45.48 ± 4.28岁;男性33例,女性17例;上肢骨折者32例,下肢骨折者 18例;术后肿胀程度I级者13例,Ⅱ级者28例,Ⅲ级者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45.55 ± 4.14岁;男性33例,女性17例;术后肿胀程度I级者12例,Ⅱ级者27例,Ⅲ级者11例。上肢骨折患者35例,下肢骨折患者 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按时、足量给予抗炎、抗渗出与消肿药物,并协助患者将患肢抬高20~30°,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及术后护理干预方案,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做好术前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练习间断冰敷和加压包扎等基本技能,为出院后自行更换敷料做准备。同期,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E、黄酮类的食物,禁烟酒及辛辣食物,以改善微血管循环。

1.2.2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肢加压包扎3 d,并行冰敷。包扎时,注意观察敷料是否包裹于患肢末梢循环,包裹后再用弹力绷带包扎,包扎不宜过紧。询问患者是否出现麻木、痉挛、疼痛加重等感觉,观察是否出现伤口渗液、渗血等情况,出现上述情况需重新包扎;定期更换敷料,尽量做到无菌操作,保证创口局部清洁和干燥;红外线治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红外线照射患肢3次/d,30 min/次。

1.2.3 功能锻炼指导 向患者讲解并示范正确功能锻炼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术后,初期协助患者进行远端指(趾)关节小幅度运动和根据等长收缩原理和等张收缩开展被动训练,主要是肌肉做带有节奏性的静力收缩和放松,不可随意带动患肢。术后2周,可以指导患者开展患肢的主动训练以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术后第五周,增加关节的主动屈伸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后期可进行负重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采用消肿时间、术后3 d的疼痛程度和术后7 d患肢肿胀程度来评价护理干预对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在一条长度为10 cm的直线划下1刻度分界线代表疼痛程度,左端起点0 cm代表无痛,右端终点10 cm代表剧痛。0~3.0 cm代表轻度疼痛,3.0~6.0cm代表中度疼痛,6.0~9.0 cm代表重度疼痛,> 9.0 cm代表剧痛。肿胀程度评价标准:

Ⅰ级肿胀为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存在;Ⅱ级为较正常皮肤肿胀,且皮肤消失和温度稍高,但无张力性水泡出现;Ⅲ级为皮肤肿胀发亮,皮纹消失和皮肤温度明显增高,出现张力性水泡。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均以均值 ± 标准差标示,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 表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 表示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术后3d,观察组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分别为25例、23例及2例,轻度、中度患者占比96%;对照组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分别为12例、30例及8例,轻度与中度患者占比84%,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消肿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消肿时间为(5.21±1.29)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消肿时间为(7.22±2.10)d,术后7 d,观察组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3 讨论

损伤后的炎症会加重患肢的肿胀,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及护理,可以诱发疼痛、关节活动度下降,甚至导致血小板激活、聚集,继而加速血液凝固,最终可能会诱发深静脉血栓与骨筋膜室综合症[2]。有研究指出,骨折后患者未采用任何预防静脉血栓的措施,其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到58%[3]。我院采用护理干预患肢肿胀获得满意的效果,经护理干预的大部分患者在第7 d,患肢已经消肿,观察组组平均消肿时间为5.27 ± 1.31 d,而经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平均消肿时间为7.02± 2.19 d。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效果比常规护理佳,能促进患肢消肿,缓解疼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之平.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32(2):109-110.

[2]徐道明,郭海英,张丽丽.创伤及术后肢体肿胀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2011,02(26):130-131.

[3]张莉璟,程云.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07(25):634-636.

论文作者:张燕燕,赵翠梅,杨凤云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6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张燕燕,赵翠梅,杨凤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