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与英国经济关系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香港论文,新发展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香港《基本法》,对“九七”前后的主权移交及其它保持香港现行社会制度不变等原则规定,无疑使“九七”前后的港英关系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经历对香港近百年管治的英国政府,虽无可奈何又不得不行使主权移交。因此在香港进入后过渡时期以来,在一系列重大的中英双方协商问题上,英方总是制造出种种磨擦,给中方带来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难题。当然从近1、2年的发展势态来考察,越是接近“九七”,英国政府以港督彭定康为首的港英在香港的代表人物,制造小动作也日益黔驴技穷了。1995年中英在恢复外长级高层谈判及其它问题的磋商中,显示出中英双方对香港的问题从过去的对抗磨擦转向缓和、正常的发展,这种局面对香港与英国的未来经济关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要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保持和发展香港整体的对外经济关系是举足轻重的,而保持和发展港英对外经济关系又是拓展香港整体对外经济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份。这样,港英经济关系的实际处理和发展,就无疑成为继续保持香港繁荣与稳定十分重要的内容。
1.英资对香港的投资方面
在长时期发展香港贸易的同时,英国对香港制造业的投资也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来港投资的英国全资工厂共有27家,连同合资企业在内总数达56家,投资总额达8,300万港元, 仅占外资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8%,居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之后排第4位。而进入90年代以后,进入香港的英资公司迅速增加,英资公司的总数到1993年8月底达到300多家。截止1994年底的统计,英资对香港制造业的投资总值达到29.7亿港元,全部固定资产值达到23.23亿港元, 成为同期香港制造业海外的主要投资者。英资对香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业、保险业、电讯业、工程、交通、商贸及服务等行业。英资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特点有:第一,英资投入本港最多的是机器设备,占全部固定资产投入的58%;第二,英资对香港饮食制造业的投资,占对制造业投资总数的36%,其次才是电子业,占20%,再次是纺织制衣业,占16%;第三,英资投资本港制造业是在1990年以后才得到较快发展的,在70~80年代平均每年只有一项新的投资, 而到90年代每年新增加的投资项目平均有2项以上。在1994年已有的投资项目中,英国资本全资拥有的达16项,占38%,由英资与本港合资的有18项,占43%。
香港进入后过渡期的前些年,英资淡出香港已为众所周知,然而越是临近“九七”,英国工商界不少人士越普遍认为,英国不应该放弃香港这个举世公认的投资工商业极佳的理想地区,特别是香港更有条件成为英国在中国拓展市场的重要桥梁的时候。同时,曾经出现一方面英资淡出,另一方面,日资美资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大举进军香港,投资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也不忍心看到自己长期经营的香港地盘受到其他国家资本的侵蚀,这样反而促使英资继续看好香港的投资,这无疑是“九七”前后英资在港投向的主要趋势。
2.港英贸易方面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规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可以继续作为一个单独的特别行政区存在和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有权自行制定经济贸易政策。由此可见,这是继续保持香港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保证。因此,“九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英国等的经济贸易联系可望继续得到拓展。如果说有变化的话,只是1997 年7月1日以前香港是作为英国管治下与其本身发生的经济关系, 而此后则是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国家管治下的特别行政区,与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发生经济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两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注意:一种可能是英资全面淡出香港,放弃本来可以继续获取的利益。这不仅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英国的工商企业界不能不是巨大的损失。因此,作为经营香港近百年的英国当局及其工商企业界,作此种打算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可能是英国继续保持与香港经济贸易联系与合作,调整原有的政策,以适应“九七”主权移交后港英关系发展变化的要求,在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的前提下谋取利益,这样的可能性占较大成份。因为自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愈接近“九七”,英国政府愈是变化各种手段,调整对华(对港)的各项政策。其中现任港督彭定康作为英国政府的代表,曾在中英关于香港的新机场、九号货柜码头等方面的谈判上做小动作,不仅引起香港普罗大众的反对,也在英国朝野上下引起不满。实践证明,在香港问题上中英对抗既无好处,也无出路。因而近年来,特别是1995年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比较理智的措施,对华政策作出了3 次重要的调整。例如1995年5月, 英国当时的贸易大臣韩塞尔廷率领一个庞大的贸易代表团访问了中国。继而又在6月, 中英就长期悬而未决的香港机场的财务安排和终审法院问题达成了协议,尔后在10月,英国对中国外长钱其琛访英给予很高的礼遇,并在会谈一致要求改善中英关系,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和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特别是表示要尽最大努力确保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经过磋商,中英双方决定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并对有关香港政权交接的具体事宜达成了谅解。如此等等,都为“九七”之后香港经济贸易的持继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证。我们还可以1994~1995年香港对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来说明这个情况:1995年1~9月香港对英国的总出口值达到311.09亿港元, 比1994 年同期增长14%;1995年1~9月香港对英国市场的转口总值达到231.18亿港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17%。
香港的对外贸易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就,除了其他因素外,还与香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有关的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并履行有关的协议,充分发挥其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作用分不开。按照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九七”后香港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其有关组织,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继续保持联系和发展合作关系。这就为“九七”后香港参加更多的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展与英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证。因此,不难相信,随着“九七”前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在世界经济贸易从总体上仍然继续得到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香港特别行政区与英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运作,将会有新的出色表现。期间,香港与英国的整体对外贸易在前期的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少许下滑,继而又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扬。
3.金融业方面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金融资本的注入。据1993年底的统计,香港已得到认可的金融机构达到371间,其中持牌银行172间,海外客户(不论是否属于银行身份)的香港的债权净额达3,130亿港元, 世界上约有近百个国家在香港设有金融机构。再看截至1994年底的统计, 香港的持牌银行数达到180家,所有金融机构的港币存款额(包括外币掉期存款)达到20,455.11亿港元,比1993年增长14%。外币存款为9,259.1亿港元,比1993 年底增长7.1%。到1993年底香港的各类银行已发展到1698家(1994 年底发展到1727家), 雇员72,887人,金融投资公司达到3,125 家, 雇员27,773人,股票、期货、黄金经纪公司、交易所955家, 雇员12,737人,保险公司达到5,093家,雇员19,813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 中银集团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今后中银对香港银行业的作用将会日益增大。如1993年3月底, 中银集团十三行的外汇业务合并进行集团化运作,对香港银行企业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个推动。又如1993年4月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成立,有效地对香港的金融业实施着卓有成效的监管。再如,1993年8月中旬,中银发钞法律程序的全部完成, 使中银成为一定程度主导香港金融发展的主角。证券方面,众所周知,欧美长期占居香港证券业的大头,其中又以英资在香港的证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香港的股市大起大落,给证券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然而,香港股市发展的前景仍然看好,仅据1993年底的统计,香港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达到477家,全年股市成效额达到12,226.8 亿港元。此外, 英资在香港保险业的投入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截止1993年底,在香港经营的保险业务共299个,被认可的承保人中, 有30个是英国注册的,占13.1%。 1993 年香港整个保险业的毛保费收入达330亿港元,其中人寿保险达160亿港元,占了48.4%,而且随着今后香港公众对人寿保险认识的提高和观念更新,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人寿保险仍可得到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