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认识论研究论文

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认识论研究论文

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认识论研究

李 乔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600104)

摘 要: 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只是依赖感官知觉或者意见,那么不可能存在真正知识。要从感官知觉和意见到理念,我们就必须对真理具有一种爱,柏拉图称之为爱洛斯。爱洛斯促使我们进行真理的追求,促使我们进行辩证论证,促使我们超过感官知觉达到对理念的概念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灵魂要把握实在的“真”,就不能依靠感性能力,只能依靠理性能力。

关键词: 柏拉图;理念;认识;理性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无疑是理念论,尤其是在其理念论指导下建立在他著作中的《理想国》,代表了西方哲学大厦的奠基。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全部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哲学做注解。黑格尔在谈到柏拉图哲学时说到,柏拉图的著作就是古代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礼物之一。

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知识》时,教师做演示实验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物体做平抛运动的相关规律.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提出如下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只做自由下落的小球和做平抛运动的小球,下落高度是否相同”、“在竖直方向上小球做什么运动”“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什么比理论值小”等.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便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心的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理念论的偏见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谈到:“哲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地让灵魂摆脱身体,因为身体经常阻止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人们在进行认识的时候,‘看’、‘听’等感觉都是无用的,因为身体的存在,灵魂很难获得真理”。以及他的“我们表面上是在学习,其实是在回忆”的言论。柏拉图常常回复到回忆这一问题;尤其是在《美诺》篇柏拉图对回忆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他认为,一般讲来,没有东西可以真正说是从学习得来,学习宁可说只是对于我们已知的、已具有的知识的一种回忆;——这种回忆只是当我们的意识处于困惑状况时才被刺激起来的。

一般认为,柏拉图根本不重视乃至蔑视经验,仅仅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彼岸的理念世界,因此与 “脚踏实地的”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更像是一个沉迷于空洞概念中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对于现实的经验世界一无所知。哲学史中将柏拉图的忽视感性认识归咎于受巴门尼德的影响,梯利在《西方哲学史》中写到“概念知识就是唯一真正知识”,柏拉图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柏拉图以他的某些前辈,特别是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观点为基础。知识是人的理念和实际存在之物的认识所一致;知识是有其所认识的对象范围的。真理是关于客观实在和存在的本身以及认识存在之物的知识。我们感性认识所认识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的面目;它是一个变化和转瞬即逝的世界,今天是这样,明天又是其他样子。但是在柏拉图看来,这个世界只是表象和幻觉。真正的存在者是持久、不变和永恒的——它具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的特征。只有理念能够对自在之物本身进行永久准确的把握;它知道什么存在,什么持续,知道什么在所有的变化和多样性中能够永远保持为同一个,即事物的本质形式。

《道德经》中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尽管这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说法,但我还是非常认同。天地之间,万物造化,神鬼莫测,人之力、智,不过其千万分之一耳!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在这尘世间,无论怎样,都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不可僭越的,独一无二和自我精彩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奇。”套用一下:人生也大致源于对活着的种种可能的猜测与实践,遭遇与破解。对于我,一个中年人,无论怎样,始终保持对世界和生活、生命的惊奇,当是一种最好的驱使力。

柏拉图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拉图,并且得到诸如黑格尔和怀特海等后世的哲学家的肯定,必然是和他的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的经验认识是分不开的,绝对不是所谓“生而知之者”,如果不是他和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先贤的学习,以这些知识作为基础,那么他的知识是从何而来是无法想象的。

二、柏拉图的认识论

基于以上柏拉图的言论和哲学家的论断,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偏见:柏拉图是一个忽视感性认识的先验论者,他极端地反对经验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如果前提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的中间步骤就也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可见柏拉图对经验前提的要求是十分重视的。我们把柏拉图的认识论概括为“第一次航行”和“第二次航行”。“第一次航行”是通过知觉和经验出发的探索,而“第二次航行”是超越经验的形而上之旅。从经验知识出发上升到真正的知识,也就是从“第一次航行”到“第二次航行”的过程,也是在“第二次航行”中,柏拉图获得了真正的知识,即理念的知识。“第二次航行”虽然超越了“第一次航行”,但它必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第一次航行”为前提,并将这个前提包含在内。而这个从“第一次航行”到“第二次航行”的动力,就是爱,也称作“爱洛斯”。

肉体上的爱是感性所可以认识到的,而灵魂上的爱是需要理性去升华的。通过对“爱”尤其是“对美的爱”的阐述,柏拉图已经明确勾勒出了一个从经验出发进而上升到理念的过程。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人们首先会被一个“美的肉体”吸引,而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会发现“美”是普遍的,不是限定在某个特定的肉体上面,因此只爱一个特定的肉体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毋宁说一个真正爱“美”的人必须爱“所有美的肉体”,这正是真理之路提出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对美的丰富经验,一个人怎么会认识到真正的“美”呢?正是以对“美的肉体”的爱为基础,人们才会上升到对“美的灵魂”的爱,认识到灵魂是一个比肉体更美的东西。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会最终认识到“美本身”或“美”的理念,把最高的爱奉献给它。柏拉图真正爱的对象,不仅是这个人本身,更是普遍意义的“美”,既要爱“美的肉体”,更要爱“美的灵魂”、“一切美的东西”,最后上升到“美的理念”。

三、灵魂之爱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真正爱一个东西,就一定是爱它的全部,而不是仅仅爱其中的一部分而不爱其余部分。诚然,有些人只知道各种“美的东西”,但不知道美到底是什么。

通过数据分析,结合产品总出成和综合售价两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在毛鸡只重为5.10×500g时,有相对较高的总出成和最高的综合售价。所以,确定车间肉鸡屠宰中毛鸡的最佳只重为5.10×500g,对养殖端的毛鸡养殖的最佳只重范围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而对屠宰车间的最大化价值生产提供一定的原料支持。

在《会饮》篇中,宾客们分别提出爱具体的某种人来阐述“爱洛斯”。而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质疑,并且认为他们只是把美好的词汇堆砌在爱洛斯上,并没有认识到爱洛斯本性,只认识到了肉体之爱,没有认识到灵魂之爱。从而对爱是什么进行理性的总结。

四、认识的层次

众所周知,柏拉图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两个世界,并进而在这两个世界内部划分出“影像”、“实物”、“数学对象”、“理念”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又分别对应“想象”、“意见”、“理智”、“理性”这四种知识。通常观点我们认为柏拉图将前两者划分为经验,并且贬低它们,以此来推崇后两者尤其是“理念”。在他的柏拉图学院门上“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标语也成为他对经验知识的歧视的证据。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柏拉图的这四个层次无疑是连续、完整的。是一个自下而上,然后又自上而下的过渡和延续,因此实际上只有一种完整的知识,而单纯的理性知识无论如何高超,都必须是从经验上升而来。就对于理念的认识而言,如果一个人没有事先认识到想象、实物、数学对象等,那么他也不可能认识到理念,换言之,一个人必须先具有“意见”,然后才能获得“知识”。

五、结语

基于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笔者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受到苏格拉底的归纳论证和寻找普遍定义而得来的,尽管在理念论中有很多先验论观点,但是总的来说,理念论是从下至上的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

日夜奔流的黑河和八宝河,连绵起伏的祁连林海,被誉为“亚洲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姿态奇特的祁连石林,神圣挺拔的雪峰峻岭,无数生活在山间林地的自由生灵……这就是天境祁连,一片纯净无瑕的热土,一个钟灵毓秀的自然世界。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梯利.西方哲学史[M].贾辰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黄颂杰.回到西方哲学的原创地: 思辨与实践的交会——柏拉图《理想国》新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中图分类号: B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10-0034-02

收稿日期: 2019-8-28

作者简介: 李乔(1994-),男,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林丽华)

标签:;  ;  ;  ;  ;  

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认识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