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欣赏属于艺术欣赏的一部分,是指观看者关于美术作品的含义以及作品价值的了解。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课程中美术欣赏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美术的艺术修养以及欣赏能力。对于职业院校的美术欣赏教学工作来说,不仅要教育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处理手法以及美术专业知识的了解,也要引导学生去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与品格,让学生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美术欣赏 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创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教学添加了新的活力。在教育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同时,要恰当地教育指引学生怎样区分不同美术作品的内涵以及在艺术表达上的技巧,还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把握美术作品中由外及里的情感抒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鉴赏观。
高职院校的美术欣赏教学中要采用直观的教育方式与启发性的方式相结合,要将美术欣赏理论和美术专业知识通过某些特定的美术作品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能够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美术的理解全部融入到美术作品中,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首先要将美术作品完成者的想法以及精神世界完全地让学生认识,之后再针对作者的某件美术作品赏析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作者的精神以及品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美术欣赏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使学生明白每一个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最为关键的是作品给社会以及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
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其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要求观赏者通过眼睛来体验作品的内涵。美术作品具有直观与形象的特点,而美术欣赏则是人们意识层面的活动,具有感性与抽象的特点。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美术欣赏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来完成整个欣赏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美术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与认识活动的规律一样,都是要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层面上。美术欣赏的过程就是将美术作品作为所要认识的事物,通过视觉感知作品,最后在意识中形成知觉,并以此为条件对美术作品进行思想上的扩展,再按照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生活阅历,进而形成独有的审美价值去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欣赏是将我们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紧密结合与统一。美的艺术作为我们本质对象化的产物,导致我们对于美的评价标准具有了一样的价值评价标准,所以对于艺术美的欣赏最终还要转化为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赏析教学过程里,需要寻找精神内涵以及品格特性比较具象化的美术作品,平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时要达到表象与内涵的一致性,达到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紧密结合与统一,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三、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几点方法
1.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以及主题,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所用的作品上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还要在思想上能和学生产生一定的共鸣,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主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时,要注重教学课程的内容安排,不仅让学生了解作品自身的内涵,还要对作品的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作品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美术背后隐藏的无限魅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形式多样化,扩展学生的视野及思维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时,不是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还应该探索多种样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学习、临摹学习等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述我国的古代美术作品欣赏时,可以采取参观学习的方法,带学生走近古代美术作品博物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美术历史的悠久以及美术作品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传统美术欣赏价值观的理解。
3.注重文化情境的学习,提升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只看作品本身,每件美术作品都有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欣赏每件美术作品都要将其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才能体会到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以在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不可以仅仅注重美术的艺术技巧的讲解,还要注重学生对其文化情境的理解,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体验。
四、结语
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程,不单单能够掌握知识、扩展思维,还能够提升自身素养,培养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还非常有利于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作者:张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美术论文; 美术作品论文; 学生论文; 作品论文; 艺术论文; 内涵论文; 精神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