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时下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学生进城就读已成时尚、主流,一个接一个,一个看一个。你家的孩子进城读书,我家的孩子也想进城读书;有钱的进城读书,没钱的想尽一切办法进城读书。就其表象来看,应该承认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发展,是人们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和对孩子未来教育重视的表现。然而,事实证明,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结果并非都如其所望,是好是坏,是忧是喜,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则不能不回味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生 进城就读
为了彻底弄清农村中小学学生大规模进城就读现象的真实原因,笔者对本乡307名进城就读学生做了初步调查统计,并对其家长做了部分的问卷分析。结果表明,有将近40%的学生达到了家长的预期愿望;有将近20%的学生进城后学习成绩下滑,思想消沉、堕落,成了家长的沉重负担;还有近5%强的学生回流到了原农村学校,且绝大多数已着实无药可救。例如张明同学,该生在本校就读期间,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父母在盲目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将其转学进城。结果出人意料,孩子学习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学会了花钱、上网、交朋友,不仅给家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使自己流落社会,最终害了自己,也苦了家长。
一、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诸如张明同学的典型实例举不胜举。为此,引发了笔者以下的思索
首先,从教育成本来看: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大都需要租房,而且大部分都是父母陪读,为了节省开销,父母不得不在县城周边打工。一个学生的花费再加上陪护者的花费,一年少说也得15000元左右,其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家里大量农田荒芜,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孩子脱离监护人的直接监护,孩子进城就读离家较远,家长与学生不能正常沟通,对学生了解甚少。再说,爷爷奶奶管不了孩子,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孩子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因此,从教育成本这方面看,进城就读实际上是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其次,从农村学生进城方式看:有些孩子是父母在县城工作,不得不进城就读。而大部分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本身就是通过走后门、托人情实现的。因此,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负面教育,对孩子将来的教育和发展影响更大,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再次,从进城就读的效果看:进城的孩子未必都有进步、都学有所成、都如愿以偿。相反,相当一部分进城就读的学生由于离家较远,难以适应城区学校学生生活,学习成绩反倒不如从前了;有些学生本来基础薄弱,思想压力大,久而久之,或主动放弃,或掉队了,从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家长的直接监护,思想意识松散,经不住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自甘堕落,不但学习没有进步,反而养成了一些坏毛病,最终被迫降级,或又返回农村学校,给农村学校的教育带来巨大压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最后,从进城就读对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看:由于受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热的影响,致使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就读,这样一来,农村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闲置,甚至是一些原来有学生的小规模学校现在已经成了空壳学校。而对于县城学校而言,由于农村学生的大量涌入,造成县城学校教师紧缺,教育资源不足,唯一的办法就是整合为大班进行粗放式教学。大班额教学不但给老师增加了压力,又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农村中小学学生大规模进城就读,致使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教育资源闲置。反倒是县城学校教师不足,往往只能从农村教师中以“招考”的方式,把农村骨干教师不断抽走、调离。县城学校往往只“接收”那些成绩好、有潜力的农村学生,农村留守的大多数为成绩普遍较差的学生。结果是,农村学校学生“越教越少”、“越教越差”,县城学校的学生拥挤爆满。长此以往,何谈教育之公平呢?
因此,农村学生大规模盲目进城就读,不仅严重影响了大教育的正常秩序,同时也让农村学校陷入生源困境,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二、对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学生大规模进城就读”这一现象对当前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几点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遏制中小学学生进城就读数量“过快、过猛”的态势。教育主管部门应审时度势,有为而治,要竭力避免“放任”和“过度鼓励”局面的出现。一方面要对县城学校教育资源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新建学校,以应对新情况、满足新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确实履行学籍管理责任,对进城就读学生在人数、取向等方面做到掌握动向、加强引导。应根据县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严格限定学校规模,限定班级学生人数,把班级人数限制在规定的标准以内。
2.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及家长的心态予以准确分析,积极引导家长切勿盲目择校。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纠正家长们潜在的盲目心理,有必要提醒众家长和学生,切勿盲目择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从事。孩子进城就读,其学习成绩未必一定能提高,进城就读也未必就符合孩子的发展需求。
3.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城乡交流互动机制,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可行性措施,一方面让更多的县城“名师”真正到农村学校支教,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引导措施,切实推行县城“名校”“强校”与农村薄弱学校联合办学模式,以强扶弱,共同发展,让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留住孩子“就近入学”。
论文作者:张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学校论文; 孩子论文; 县城论文; 家长论文; 主管部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