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华联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电力事业密不可分,可也以将电力事业称之为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技术的进步直接受益者依旧是电力事业,电力事业目前已经从传统模式进入智能模式,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是现代、是未来电力事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智能配电网的研发必然能够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技术的进步,也让人们因智能配电网的研发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社交。我国10KV配电网想要改变成为自动化智能配电网,首先需要改进的便是10KV配电网的通信网络质量,提升10KV配电网的通讯光缆建设质量。本文将以
关键词:10KV配电网;智能配电网;通讯光缆;自动化
电力事业推动国家、技术、人类生活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发展最主要事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并开始不断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为满足人类这一要求和想法,电力资源使用率以倍速攀升,由此可见配电网走向智能化、自动化是一种必然的时代发展。我国10KV配电网属于最为常见配电网,想要让配电网走向智能化、自动化,首先要改变的也是10KV配电网,主要改善内容便是通讯网络质量。10KV配电网通讯网络初期建设成本高、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当时的施工技术并未成熟,当时遗留问题也开始不断的呈现出来,也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用电需求。因此,传统的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需要以新思路、新技术重新建立,选用10KV配电网通讯光缆技术,实现自动化建设,改变我国电力事业发展方向,是目前电力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10KV配电网通讯光缆及自动化概述
10KV配电网通讯光缆及自动化是我国电力事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地区内电量倍速增长,超出用电负荷量,配电网的建设质量需要不断的提升,尤其是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10KV配电网。10KV配电网通讯光缆及自动化在建设结构上被分为三层:主站及子站系统以及馈线端,如配电网规模不同,还可将其分为两层:主站与区域站系统。为提升通讯质量和能力,可在10KV配电网中加入通讯光缆,实现10KV配电网的自动化发展。根据10KV配电网的建设要求,选择树状、星状、单纤环、双纤自愈环等结构的通讯光缆。由于子站系统和馈线通讯网具有一致性,加之目前光缆数据都是以传输为主,通信为辅,所以在10KV配电网通讯电缆建设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结构有:光纤构建干线通信网络;通过总线技术连接各种干线,通过高速光缆将信息传输至具备转发能力的干线之中,馈线通信网则采用的光缆通信网,主要以光钎以太网和光纤环网为主要结构,该结构安全性较高,但该种结构所需投资较大,在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及自动化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结构选择。
二、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及自动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网配电系统通讯安全等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10KV配电网想要提升必须让通讯光缆以分纤独立组网的形式存在,让10KV配电网王的电力、信息、业务形成一体化,让配电网完成智能化、自动化建设,让10KV配电网在光纤通信网络和中、低压配电相互结合,让10KV的电力光纤能够到达任何与配电网相联系的位置。同时,电力光纤无限拉远接入操作还能够为物联网平台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早日实现物联网万物互联的概念,让用电与发电之间也无需通过过多程序即可获得高速用电通讯的体验。除此之外,10KV自动化配电网还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电力终端覆盖,让变电站出线的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完善配电网的末梢神经。
三、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及自动化的规划方案
(一)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及自动化的规划综述
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及自动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通信光缆施工标准展开施工,在实际建设过程中10KV线路须要由一段架空线路,然后在架空线路两端的两个柱上分别安装高压开关和故障指示器,再选择合适位置将其作为公变台的设置区域,并在该区域内安装低压线路,同时选用两个用户,低压和专变用户作为试点对象,进行实验。随后10KV低压线路需施工人员用专业工具将电力光缆安装在输电导线之上,如此便能够建立有效的光纤网络,以供周围用户使用,其中需要对周围用户的使用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联网的控制中心对其进行具体观察,确定电力光缆连接在10KV低压线中能够被应用,实现光缆、导线的完美融合,让光缆、导线、地面之间存在的矛盾被有效的解决,既能让通讯线路更加美观,又能确保通讯网络质量。同时,根据接线模式的不同,还能改变通讯光缆的运行模式,详情见图1.
图1基于环形接线模式配电网合环运行的网络构架
根据图1所示变电站,该接线模式为环形接线模式,多个环网站的开关循环到原点之后继续开辟出另一条线路,以自动接线的形式开辟新的环接线。网络接线在同一变电站以环形模式进行内部联络,然后通过内部联络向外延伸,让附近的变电站也加入环接线模式的运行。根据环接线模式下配电网的运行结构将其进行细分,化为两种合环运行模式。A站环运行的两条馈线端在变电站内的供电母线为同一段,两条环运行的馈线端在经过不同变电站时,便会形成开环联络;B站环运行的两条馈线端在变电站内的供电母线不在同一段,两条母线并列运行形成两条环网线,经不同变电站之后进行开环联络;A站环线母线来自同一段,接线方式简单,合环电流会相对较小;B站环线母线不是同一段,当一段出现故障之后,另一段还能继续环运行,可见B站环线接线模式要优于A站环线接线模式,供电可靠性较高,但是唯一缺陷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运行过程中不太稳定。
图2 多端口转流系统配电网合环运行模式
图2所表现的便是以端口装置提升配电网运行,图中四个端口及公共直流母线是构成端口装置的主要线路。四个端口之间属于互联状态,能够实现合环运行。端口装置换流系统所形成的环网结构十分灵活,能够根据用户用电负荷与多条线路进行连接,让母线能够进行实现合理分配,优化10KV配电网通信网络的自动化运行。多端口换流系统配电网合环控制技术在10KV配电网中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提升10KV配电网运行经济效益,以优化分配方式,让各方的用电负荷都能更加均衡。如果用电状态紧急或者出现故障时,该种线路的保护装置与环形接线的保护装置相同,只需切断故障位置旁边的两条线路即可隔离故障。该装置的保护策略以安全可靠为标准,对用电负荷和方向进行柔性转换和控制。
(二)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及自动化的规划建设
1、配电网通信光缆的选择
如果想让配电网通信光缆在自动化规划中实现自身价值,首先就需要根据实际通信光缆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光缆材料。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架空导线弧垂、地区风力给线路造成的威胁以及覆冰等情况的产生,最后制定符合施工成本要求的可行性施工方案,让电缆与配电网能够真正融合,提升通讯网络质量。光缆长期处于外部环境之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出现机械性损耗,需要在选择光缆过程中选择材质坚实、轻、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特殊光缆。
2、配电网通信光缆的测试
配电网通信光缆施工之前的电缆测试十分重要,决定了该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光缆测试较为简单,主要检测通信光缆的耐电能力,在检测过程中,电缆在潮湿和污染环境中的闪络程度都应该大于42KV,同时参与检测的电缆需要在340mm以内,光缆的热塑管套上必须要佩戴三个防雨裙,测试中的防雨裙佩戴与实际施工要保持一致,确保耐电测试的实际性。
3、承载导线的选择
根据施工位置、地区、环境等不同选择最合适的承载导线,在承载导线安装过程中需要遵循边相靠路原则,在后期出现问题时便于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工作。比如:同杆多层架设线路的底层边相导线才能作为光缆建设的承载导线,然后需要根据10KV配电网通讯电缆及自动化需求选择更加灵活的光缆线路构建模式,对光缆及新信息入网节点要加以重视,必要时候也可将以上两层的边相导线作为承载导线进行光缆线路构建。
4、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的自动化施工及运行
为确保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的自动化能够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顺利开展,需要根据通信电缆的施工要求进行整体施工,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过检验合格的套管、防雨裙和光缆安装在10KV架空输电导线之上,安装完成之后要确保通讯电缆运行正常,确定运行正常后即可以输电导线作为实现高质量通讯网络的连接载体,使用专业连接工具,将轻质光缆固定在导线之上,为加固光缆可使用机具进行捆绑。同时为避免光缆两端出现机械性损耗,需要利用套管与防雨裙对其进行安全防护,光缆头引下时两端固定位置跳线悬空长度需要在350mm以内,然后即可进行最后一道施工环节,便是光纤溶解施工,如此便完成了最终的10kv配电网通信光缆的自动化施工。为提升配电网自动化运行效率需要强化组网光缆工程通讯网络的组建工作,并接入能够测试光缆自动化运行的测试技术,关注光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通讯光缆运行异常,并对其进行维修调整。
四、结语
目前我国10KV配电网通讯光缆及自动化尚在发展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各种自动化设计层出不穷,已经开始逐渐运用在10KV配电网施工中,期望能够持续不断的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及人民经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玉林,崔宝娣,朱正友,纪永新.10kV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04):15-16.
[2]石晟,张周伟,黄子豪,高梵清,周天雨.10 KV配电网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03):101-102.
[3]赵淑坤.浅谈10 KV配电网规划设计以及自动化设备布点[J].电工技术,2018(12):31-32+34.
[4]刘晓璇.10kV配电网自动化中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0):19.
论文作者:邓传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8
标签:光缆论文; 配电网论文; 通讯论文; 导线论文; 通信论文; 接线论文; 线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