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策略论文_高磊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策略论文_高磊

身份证:41112319840618XXXX

摘要:近年来,各地区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将海绵城市理念和措施,应用到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中,对道路两侧绿化带以及人行道等,进行质量提升改造,建设环保美观性极强的生态城市景观。现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分析如何应用海绵城市开展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背景;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策略

1导言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和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有效地改善城市功能和布局。现阶段,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这就使得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交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海绵城市理念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坚持海绵城市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人工措施和自然环境融合起来,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性的基础上,汇集、净化城市雨水,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的预期目标。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视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工作,实现给水、排水等环节的协调性。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城市雨水问题,如缺水、雨水流失、雨水径流、雨水灾害等,其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保护生态环境,如天然河流、湖泊、池塘、湿地、森林和草原等,这样城市就能够更好地储存雨水;其次,修复和恢复生态环境,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体会受到一定的破坏,技术人员需要及时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工作;最后,新建海绵,利用LID技术和基础设施建立海绵体,有效地减少城市不透水区域,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3海绵城市的道路设计结构简析

想在设计城市道路系统化的阶段中真正呈现出海绵城市的根本理念,就要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并落实低影响雨水开发体系。鉴于现阶段的城市,大多数在规划建设时都直接采用海绵体系去实行建设,因此在建设时,只需对一些特殊结构进行构造与利用,就能够使雨水渗透与积蓄等工作落到实处。可以把这样的一个过程看做可循环利用的过程,它所发挥的优势不仅能够促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尽量的去防止对水资源产生严重的浪费。另外在开展分析雨水的径流总量与径流峰值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它实行有效的调节,同时能够良好地治理一些受到污染的地区。第二,不断地完善与优化管渠排水系统,由于管渠排水系统在具体运用阶段中要有效与低影响雨水开发建设系统相结合。如此不但能够促使二者共同对雨水进行“处理、收集、利用”,而且还能合理地管理和利用雨水资源。除此之外,要根据实际状况来建立雨水排放体系,超标径流雨水排放体系建立的主要功能是可以将自然雨水很好地收集起来,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调蓄城市各地区的水流。它所发挥的优势能够在一些特别状况下及时做好排水处理,并且将水资源的整体运用率也得以提高。以上所述的三个系统在实际具体的运用中互相协作,不仅能够有效收集与管理雨水,而且能够使雨水的整体运用率提高,从而尽量避免对雨水严重浪费现象。

4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策略

4.1选择路面材料

在选择道路路面材料时,需要尽量选择透水砖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不仅需要确保最大程度满足道路使用功能,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实现降噪,抗滑和道路透水,使其能够在更大程度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进行具体工作过程中,选择使用透水沥青路面进行车行道路面铺设,其中以半透水和全透水为主的,在利用全透水沥青铺设道路路面时,不需要设置防水层,同时基层和沥青下面层均为透水层,确保地表降水可以渗入路下土基。利用透水砖进行人行道路面铺设,垫层选择使用碎石层,该类人行道具有多孔结构,降水可以迅速渗透地表,补充地下水源,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调节城市湿度和温度。除此之外,多孔结构表面通常较为粗糙,透水性普遍较高,使其路面不易积水,能够进一步保障行人出行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道路结构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积水排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道路表面积水由路面空隙排放;第二,道路积水能够渗入道路结构最底层,由排水管道排放;第三,道路积水直接渗透到基础土质结构中进行排放。前两种积水排放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满足排水的基本要求,但无法充分发挥出道路滞留、渗透等功能。为了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城市道路渗透系数应大于7×10-5cm/s,在道路车流量较多、道路承受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道路积水无法被渗透。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道路人行横道的过程中,普遍使用混凝土和花岗岩等材料,为了避免道路表面热量的散失,技术人员可以应用透水性强的材料,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道路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通常情况下,海绵城市道路渗透系数在1.0×10-3mm/s以上,地下水层到道路透水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1m。

4.3边坡支护设计

边坡支护方式通常常见于城市周边,在应用该方式时,不仅需要考虑海绵城市基本设计理念,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当周边雨水对城市受到威胁时,边坡能够在一定程度内作为临时防洪堤。基于此,在选择边坡支护时,通常存在植草防护和护面墙两种方式。通过不断革新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在将渗水层设计引入市政工程设计。相对于植草防护而言,护面墙虽然直接控水能力较弱,但是却有较为突出的导流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部分具有较大海拔落差的城市中,护面墙应用较为理想。选择植草防护时,如果防护面长期受到雨水冲刷或瞬间雨量过大,则具有较大的垮塌风险。基于此,市政设计人员为了进一步确保有效避免存在潜在风险,选择科学融合挡土墙设计和植草防护设,确保能够有效避免垮塌对路面造成威胁。

4.4路面排水设计

首先,在对人行道路面进行排水设计时,通常存在两种方式:其一是雨水穿过透水,结构层直接渗入地下滞蓄,其二为雨水穿过排水基层直接排入绿化带雨水收集系统。其次,在对车行道路进行排水设计时,为了确保充分应用地表降水,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在车行道路路面进行横坡设计,确保能够将雨水引入绿化带,与此同时,还可以将绿化带设计为凹型结构,使其比车行道略低。而且,在绿化带内还可以进行排水设施的科学设计,在具体进行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避免影响绿化带生长。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基于该地区暴雨强度和绿化带纵断面进行设计工作,基于特定距离在绿化带侧边进行开口的合理设计,确保当其具有较高降雨强度时,雨水可以通过开口流入收集系统,如果车行道没有进行绿化带的设计,则雨水需要经过人行道下的排水管道和盖板排水槽,直接流入植草沟。最后,需要具体分析广场和绿地设计,构建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通常在于设计城市绿地和广场,可以对雨水进行更为有效的储存和应用。在进行绿地和广场设计工作中,需要对其透水市铺装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确保绿地和城市广场能够更高程度的滞留和吸收地表降水,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应用,用其冲洗广场或实现绿地用水。通常情况下,城市广场周边绿地需要低于广场设置,确保广场雨水能够直接流入绿地,与此同时,在绿化带下方,还需要进行碎石盲沟的合理设置,在盲沟底部科学设置碎石层,综合构建绿地系统能够使海绵城市进一步实现循环用水。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实践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比如透水设施等,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解决道路各类问题。为保证道路设计质量,要优选道路路面材料、合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曹峰.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 (15):82-83.

[2]陈洋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探析[J].建筑技术开发, 2017,44(20):29-30.

[3]黄毓民.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8 (07):8-9.

[4]鲁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 2018(10):224+226.

论文作者:高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策略论文_高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