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范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脉络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劳动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研究角度的批判。劳动关系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领域。随着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独立的劳动关系理论和学科,因此也产生了一批专门的劳动关系学者。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了学科的狭隘性,从而导致了研究范围的缩小。其次,对研究范围的批判。工会问题和集体谈判问题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研究的焦点,而对其他的问题却有所忽略。这种状况在Dunlop之后有所改善,但是所谓正统的劳动关系学者的研究范围仍然比较局限于工会组织相关的专题。最后,对研究方法的批判。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尤其是其他学科的学者对劳动关系研究的批判比较多。Syed M.A.Hamerd认为,现有的劳动关系的研究忽略了与劳动关系环境相关的管理研究,管理科学、组织行为科学和高级统计学的知识很少得到应用。显然,劳动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开始时是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然后为了形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框架,出现了“系统论”等经典理论,从而开始学科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关系问题的深入研究,但是很快就发现,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在学科化之后变得偏狭;于是又提出劳动关系的研究方法应该多学科化,但此时的多学科化是有主线的、有理论框架的多元化。显然中国的劳动关系问题研究,不需要经历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了,它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化的,不应该局限在社会学或经济学等单一领域,现在劳动关系学科化的趋势有利于劳动关系问题的专门化研究,但是也应关注因此而带来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的局限。
标签:劳动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