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论文_潘旭莉

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论文_潘旭莉

身份证号码:33252719921217XXXX 宁波凯信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是达成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基础之一,也是我国企业健康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保障。企业管理不仅要解决当前所面临IT实践问题,更要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管理思想、管理思维与管理方法上的支持。管理范式正是履行这一使命的基础性平台。管理范式内涵丰富,其核心是企业IT配置与IT整合、企业流程系统与企业价值创造系统的有机统一、企业动力机制。

关键词:管理范式;IT配置;价值交换;管理动力

1 企业管理范式与IT演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是一种IT组合与IT利用的组织体系。在企业的IT中,人力IT具有特殊的意义。管理范式的研究,几乎离不开这一逻辑体系。

1.1 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是立足于管理实验或管理实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法、思想与理论体系。“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通过一系列实验,将工具、工作流程、操作方法、工作时间、管理规则、员工管理及组织管理等内容标准化、科学化,使企业的IT按照高效率配置的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现代工业化业务流程,并总结出一套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虽然考虑到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合作、员工的报酬问题,但这种考虑是建立在员工服从企业IT科学配置的前提下。

1.2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

随着企业效率的提高、员工收入的增加以及工会组织作用的加强,科学管

理理论中忽视员工作用所带来的缺陷,成为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者们重视关于影响员工作用的相关因素研究。梅奥就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员工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经历长达8年的实验与调研,提出员工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人际关系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结论,从而开创了探索企业员工行为,并以此为基础配置IT的研究领域,由此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研究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针对科学管理阶段中“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复杂人”、“文化人”的假设;与此相对应,诞生了“X—Y理论”、“Z理论”、“超Y理论”等行为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研究的范畴涉及企业员工的需求、需求实现的条件、需求满足、团队行为管理、领导理论等方面。虽然行为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企业IT的配置问题。

1.3 多元化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自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后,管理理论的研究朝着两个方向深入发展:一个方向是企业内部IT管理、另一个方向是企业内部IT与外部IT的整合管理。企业内部IT管理,主要围绕着细化与精致两条线索推进,如组织管理理论、生产管理理论、库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人力IT管理理论等。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IT整合管理理论,主要围绕着企业经济活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协调、利

益相关者行为协调、减轻过度竞争的影响来推进,如战略管理理论、营销管理理论、能力理论、竞争理论等。同时,许多管理理论在不断深化、细化的同时,又相互交叉、融合,极大地丰富管理理论的内容、拓展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路。

2 管理范式的本质

从以上所概述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脉络来看,企业管理范式的本质的内涵

是:企业内部IT配置及其与外部IT的有机整合、企业流程系统与企业价值创造系统的有机统一、企业管理动力机制三个方面。

2.1 在IT整合方面,其变迁方式大致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研究企业IT“ 机械式”配置方式的阶段。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使企业IT配置所产生的效率比以经验为基础配置IT的效率高;企业行为主要集中在扩大IT投入,追求规模经济。第二阶段是研究企业IT“创造性”配置的理论与方法的阶段。行为科学理论与方法,试图使企业IT配置所产生的效率比“机械式”科学管理为基础的IT配置方式的效率高;企业行为主要集中在内部人力IT的能动性,并以此IT配置方式的创新。第三阶段是研究企业IT内外整合为特征的IT配置与方法的阶段。其重点是研究企业内部IT与能力的关系、企业能力发挥作用的外在商业模式;企业行为选择的重点是围绕着价值活动与价值链优化、强化企业能力建设、商业生态系统建设、战略联盟等方面进行。

2.2 企业首先是一个业务流程系统它是以企业IT为基础,按照投入――产出的要求和IT利用的规律,将某一整体任务分解为明确、具体的子任务,并将这些子任务交由不同的功能部门或功能环节来完成。因此,企业流程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功能部门或功能环节有机组成的任务组织系统。这种以任务为基础的企业流程,是以企业IT配置为前提,重点在于任务完成效率。从一般意义讲,企业价值活动可分为价值转移活动与价值创造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价值创造活动是企业持续的前提,它包含着企业某一活动的价值机会、价值空间、价值规模、价值开发等基本价值要素。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不仅受企业自身能力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约束。

3 企业管理有效性的路径

3.1 企业内部IT配置

自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6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心大致是围绕着企

业内部IT配置问题来展开。科学管理理论是立足于企业内部IT、建立封闭式的企业运作系统来研究管理理论与方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则是从企业内部运行动力、优化IT配置的角度,侧重于人的要素及其组织环节、部门之间的关系,借此研究企业内部IT配置的效率问题。此后诞生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虽然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是,外部环境因素只是视为外生变量,并不改变如何考虑企业内部资源要素配置科学化的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基于IT配置这一核心,围绕着企业内部IT配置结构――企业流程结构――企业绩效来构建其理论。正因为如此,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具体界定企业规模的理论依据,即企业规模取决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均衡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德•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成长上限”的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企业内部IT配置结构、规模的约束条件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理论在寻求内部IT配置的科学性同时,进一步研究、探讨企业内部IT配置与外部IT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3.2 企业外部IT整合与配置

当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IT配置已经突破某一企业组织的界限时,以企业内部IT配置为基础,整合外部IT,建立、完善价值创造系统,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关于企业外部IT整合与配置问题,是许多不同领域理论研究成果在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应用与发展,如价值链理论、战略联盟理论、虚拟经济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组织理论等。它们不仅为企业内部IT与外部IT整合提供理论、方法等支持,而且使企业内部IT管理、IT配置的理论更加充实、丰富,对管理实践指导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3.3 企业管理行为动力

人是企业管理中最活跃的要素,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何通过管理有效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有效率地配置IT之目的,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首先,将分散的、社会化的个人,纳入企业的物质IT体系,即将“自然人”转变为“机器人”;其次,有效地发挥人力IT的积极性、创造性,即将“机器人”转变为“自由人”;再次,通过企业内部交换,建立健康的补偿机制,推动企业人力IT在不同角色地位转换。企业以合理的交换方式实现员工不同形式的需求

4 IT配置的效率探讨

企业管理的围绕着IT配置的效率及其有效性来展开,这是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基于这个观点,本文分析的结论及将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主要有:

4.1 企业IT配置首先是要遵循其自然规律,任何企业IT,包括人的要素都必须受自然规律的约束泰罗和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就是围绕着探寻企业IT配置的自然规律展开的。

4.2 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价值链的内在协调性,要求企业IT配置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匹配,以期形成一个结构、功能完全耦合的系统

4.3 由于企业内部要素的活跃性及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企业管理在遵循IT配置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对最的人的因素进行创造性管理,合理把握人这一要素的角色内涵、应用方法与应用环境,从而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系统实现功能耦合、结构优化方面的创新。

4.4 根据上述基本结论的要求逐步形成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范式,实现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

5 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在经历了引进、消化与吸收阶段后,进入了一个自我探索、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管理理论的阶段。但是,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企业管理理论也越来越细化和深入,并出现了管理指导思想上紊乱与茫然,制约着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人们试图探索一种管理范式,从管理指导思想、思维方式、管理方法上找到一个突破口,以便更好地使管理实践走出“管理丛林”理论的约束,提升管理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等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柳卸林:《管理范式的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2期.

[3]张方华,《论我国企业管理范式的转换》,《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17卷第4期.

[4]肖峰、马文龙:《浅论管理范式的转变》,《社科纵横》,1998年第5期.

论文作者:潘旭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论文_潘旭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