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
一、增加阅读数量,要求学生多读
首先,在语文课堂中要适当增加阅读时间。
目前,语文课读得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有的课甚至没有读的安排。即使有的教师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截然分开,分析课义之前读一遍,分析完了再读一遍,朗读的目的不明确。朗读和默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经常的活动。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多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对于一篇课本,学生自己如果不通读、读熟,没有反复的读书实践,那么无论教师怎样讲解,也不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更无法咀嚼出文章的味道来。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上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挤时间让学生读。
其次,要不断拓宽读书面,增加读书量。
现行教材一册书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课内与课外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现实的情况是,对阅读不重视,没有引导、没有指导,学生课内阅读的少、课外阅读的更少,这必定影响学生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合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要重视对学生发音、停顿、语气、语速等方面的指导,读出轻重缓急,做到委婉处还它委婉、激昂处还它激昂。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注重传授给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如预习中的读,可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扫清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后问题,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句子。课堂上采取多种读,要每读一遍应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同时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一般说,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学生仿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宜采用轻声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朗读。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宜采用竞赛朗读;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宜采用轮流朗读;为了振奋课堂气氛,欣赏好的句子,可采用齐读等等。同时,还要重视课后的读,对已学过的课文再次阅读,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并且可随时记下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课后读,不必精读,可采取扫读法、跳读法、摘读法,以增加读的容量。
三、强化知识积累,训练学生熟练
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首要的基础任务。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机械记忆最强,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终生都不会忘记。所以,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背一些东西,每册课文凡要求背诵的,必须训练学生在领悟作者是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词达意语言技巧和技能的基础上达到熟练地背诵。同时对那些说理深刻、文质兼美的篇章即便材料未作要求,也应尽量记熟。理解后背诵固然很好,“死记硬背”也是积累,总比不记不背更富有建设性,这对于他们个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总之,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授人以鱼”,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论文作者:胡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小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读法论文; 语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