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基本逻辑及现实意义
豆勇超
摘要: 面对我国当前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理清消费所具有的内涵。马克思消费原理是人们审视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主要包括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的基本逻辑。在历史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形成经过了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在理论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和合理的消费观;在现实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消费活动的不合理性,并对未来社会消费作出科学预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消费基本原理,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消费;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由原来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现阶段消费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消费率不足。自改革开放至今,虽然政府在一直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但我国消费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消费率由原来的62.3%下降到49.8%,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消费社会”的特点逐渐在中国出现。正如鲍德里亚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是由消费活动所建立起来的等级社会,当然这个结论是他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个人消费入手得出的结论,这种“消费社会”的特征逐渐在我国出现,如中国是奢侈品牌消费的最大国家。这两个问题看似对立,本质上是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即如何看待消费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新时代,要提升消费率,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必须加强马克思消费原理的研究。马克思有没有消费原理?如果有是什么?本文力图结合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历史维度
消费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并不占中心地位。从马克思文本中可以看出,消费在马克思的时代并不是马克思研究的重心,但有大量的文本涉及对消费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消费原理。通过文本梳理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维度下的消费概念首次出现在《巴黎手稿》时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了消费概念的科学化,在为创作《资本论》准备的手稿和《资本论》中趋于完善、系统。由于马克思对社会关系把握的异质性,造成他对消费的理解在不同阶段有着异质性,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形成经过了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
1.人本主义阶段
马克思由于前期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开始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做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笔记,统称为《巴黎手稿》。消费问题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马克思的视野,但是并未引起其重视。马克思关于消费问题的一些论述,具体体现在两个文本——《穆勒评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简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世界观处于人本主义阶段。此时,他对消费问题还未形成科学的认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进行摘录,只是在论述交换关系的时候附带地作了简要的评论,但是还达不到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进行批判的高度。
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在“论交换”和“论消费”部分,首次对消费问题进行了评述。第一,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消费关系而是交换关系,对于消费的论述只是在从供给与需求关系出发论述交换关系的时候,就政府的消费附带着点评了一下。穆勒认为,政府是消费的主体,其消费的对象是被消费了,并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正是这种消费促成了生产。以与政府相同的消费方式来进行消费,就根本不存在产品。马克思指出了穆勒的错误,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没有政府的情形下。〔1〕第二,马克思基于人本主义观点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劳动异化源于生产与消费的分离。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孤立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的分离,“是劳动同它的对象以及同它那作为精神的自身的分离”。〔2〕在这里的国民经济学家实际上就是穆勒,马克思批判穆勒把四者孤立起来,但是马克思此时由于方法论的局限性,没有对消费展开深入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消费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而只是提出了一些设想。主要包括:(1)从需求与供给的比例失调角度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主张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并结合人口和工人的供给与需求问题进行了论述。(2)针对国民经济学家视工人为工具而不是人的现象,工人的消费只是为繁衍工人这个阶级,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无视工人消费的理论。马克思在这里关注的中心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异化,并不是工人阶级的消费问题,消费只是工人阶级劳动异化表现的一个方面。
在《巴黎手稿》时期,由于人本主义方法论和政治经济学水平的局限性,消费问题仅仅是在讨论其他主题的时候附带涉及的问题。马克思此时还没有能力对消费问题展开批判研究,这需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深厚的经济学水平。
2.历史唯物主义阶段
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论述是从社会再生产出发,把消费与生产、分配和交换看成一个矛盾统一体,重点对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作了系统阐释。
新闻语体中,真实性是新闻的价值和生命。从修辞学角度考虑,新闻语体修辞语义的表达自然是以新闻事实为根据的,脱离了新闻事实,用假新闻来吸引眼球,消费听众和观众,都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所以,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交通、娱乐、旅游等哪个方面的新闻创作,都要求新闻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件是真实的,所使用到的数据是客观的真实的,是已经发生了的,是客观存在的。修辞语义也是客观的、真实的,令人信服的。例如来自搜狐新闻网(2012年9月23日19点53分)的新闻:
格律恩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把国民经济学家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原理,同人本主义的观点掺杂在一起,提出“生产与消费一致性”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在外部现实中,生产和消费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中彼此分开,但是按其本质来说,它们是没有区别的。”〔3〕格律恩通过做衣服、烤面包等事例对“生产与消费一致性”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按照常识,做衣服,对于做衣服的人来说就是生产,对于买衣服的人来说就是消费,但是格律恩却认为,对于做衣服的人来说,它同样是消费,因为做衣服的过程需要消费剪刀、线、布、拉链(扣)等,做衣服本身就是消费;同时,生产出的衣服对于其他人,则意味着消费。同理,消费也是生产。
马克思则指出格律恩“生产与消费一致性”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一,格律恩的出发点是消费,而不是生产。此时,马克思的世界观已经到达历史唯物主义水平,生产和消费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和消费,生产、消费、生产和消费之间各自具有各自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二,格律恩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来看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因为他从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人的消费、“消费的真正本质”等)来回答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而不去考虑社会现实。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通过批判格律恩的“生产与消费一致性”的非历史观点,形成了他对消费问题的科学认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方面上再次强调,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权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可以看出,学习宪法知识、遵守宪法规定、弘扬宪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法治教育、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民族的希望,提升他们的宪法意识,对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
两者虽然对立,但也有一致性。第一,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生产对象的过程就是消费生产的一切要素的过程,因此,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与植物的生产一样”。〔5〕第二,两者相互依存,主要通过一方作为另一方存在的方式,二者互为媒介。生产是作为另一方的前提和手段,消费是作为另一方的动力、目的而存在的。第三,每一方的完成意味着另一方的实现。消费的完成意味着生产的完成,而新的消费需求又是新的生产的开始。
二、马克思消费原理的理论维度
在理论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在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合理的消费观。
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品,完美的形式中蕴含的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可以说,古人智慧,俯仰皆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古诗文,离不开高中语文,离不开每一个师生。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随着马克思的世界观由人本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阐释能力也在不断深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格律恩“生产与消费一致性”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从而科学阐释了消费原理。
由于本次A修汽封间隙调整得较小,为使启动过程碰磨可控在控,启动委员会组织检修、运行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方案措施讨论、编制专项控制方案,并邀请科学院专家到场监测、指导。
(1)消费决定于生产
马克思消费原理的现实维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消费的不公平性,另一方面对未来社会的消费作了科学预见。
所以说,“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即是地方立法工作实现“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同新时代与时俱进”之要义所在。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起点,对其他环节具有支配性地位,对消费起着支配性作用,但是消费也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它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消费意味着生产过程的完结。马克思对产品和自然对象作出了区分,产品只有在被消费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不然就是自然对象。在此基础上,生产过程是否完结,取决于消费对象即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否被消费掉。因此,消费使生产变为有价值的事情。消费使名义上的产品变为真正的产品,使名义上的生产者成为真正的生产者。第二,消费在观念上刺激着生产的动力、对象。生产规定着消费的对象,反过来说,没有消费的需求,就不可能有生产的动力,消费在观念上刺激着生产的动力、对象。人们在消费产品时,使用中意识到产品的不足,会对产品提出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生产。
式中:V为设计调蓄容量,m3;ri为降雨强度曲线上对应降雨历时ti的降雨强度,mm/h;rc为调蓄池出流过流能力值对应的降雨强度,mm /h;ti为任意降雨历时,s;α为径流系数,hm2;A为流域面积,hm2.
(3)两者具有一致性
随着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和系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一般性的维度来阐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他批评了割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之间内在联系的政治经济学家,反对他们把消费看成脱离生产的一般过程,指出消费也是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第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即消费过程,反过来也成立。但是这里所指的生产与消费的一致性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有质的区别的,因为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那里两者的统一是一种抽象的同一,而马克思这里的同一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有矛盾的统一。第三,消费取决于生产。“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的要素。”〔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消费问题进行了阐发。第一,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资本生产决定消费。这是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中提出的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在特定社会中的具体运用。第二,工人(无产)阶级的消费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必要因素,资本主义私有制引发了工人阶级消费的不自由。第三,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的不平衡,引发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无法解决的矛盾。
2.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指出社会存在的前提是消费资料。人类要存在首先要生活,而为了生活,就必须生产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资料。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消费资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家视消费为独立因素和生产的结束(终点)进行批判的前提下,把消费与其他三个因素放在一定的社会再生产中进行分析,指出四者“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6〕他明确指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把它当作个人的消费活动。(1)消费被生产所支配,但消费的需要却支配着生产。消费既作为生产的终结,又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开始。(2)分配制约着消费。生产的结构不同导致分配的结构不同,从而导致消费结构上的差异。(3)交换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因素,包含于生产之中,其方式、广度取决于生产,但消费也制约着交换的规模,交换的规模也影响着消费。消费与其他三者(尤其是生产)的协调运转是推动经济有序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消费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论述,从而凸显了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阶级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获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生产商品不是资本家的目的。资本家要获取剩余价值,就必须实现商品被消费,即商品被卖出去。但是资本家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必然会减少获取劳动力的成本,即降低劳动力的消费水平,使其消费维持在能够进行生产而不至于饿死的状态下。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最大的消费主力,工人阶级的消费归根结底属于资本的生产;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也在不断缩减自己的消费,这就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消费能力的不足。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生产更多的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消费和生产之间就会形成矛盾,这种矛盾尖锐化就会引发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其次,从文体角度讲,民众将“民间故事”作为日常概念而非艺术概念使用,“用模糊的概念,毫无障碍地经营生活。”[注][日]西村真志叶,《作为日常概念的体裁——体裁概念的共同理解及其运作》,《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以耿村为例,30年前调查组还未进入到耿村之前,耿村人对所谓的“故事”自有其分化命名的概念系统:他们将民俗学分类中狭义的“民间故事”称之为“笑话”,包括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笑话、歌谣、顺口溜等。对于“神话”“传说”概念,耿村人则没有统一命名,而以修饰性词语“神儿的事儿”“鬼的事儿”“嫦娥的事儿”“孙悟空的事儿”来表述。这就是民众自发产生的日常叙事体裁概念分类。
3.合理的消费观
马克思提倡合理的消费观,反对无度消费和限制消费。(1)反对无度消费。马克思指出,历史上诸多王朝的衰落不是因为生产的过剩而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无度、奢侈的消费限制了群众的基本消费导致的。〔7〕奢侈,这一正式的经济形式是无度的消费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的。资产阶级的无度、奢侈的消费正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剩余劳动压榨的基础之上的。消费在当今世界的兴盛正是由于资本逻辑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所导致的。奢侈性消费实际上就是对物质资料的一种消耗,不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不具有生产的功能。〔8〕因此,马克思反对脱离生产力的无度消费。(2)反对限制消费。马克思在1857-1858年为创作《资本论》准备的手稿中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劳动时间的节约)=发展生产力,而节约不等于禁欲,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9〕马克思这里的节约指的是降低劳动者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节约不是让人们禁止消费的欲望,即不是限制、抑制消费,而是要适度消费。如何合理的消费呢?马克思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从而产生更多的消费资料,即增大消费量,在消费量增大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在以上基础上发展新的消费需求;同时反对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无度、奢侈性消费。〔10〕
三、马克思消费原理的现实维度
消费取决于生产,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消费对象是由生产生产出来的。生产生产出什么,消费消费什么;没有生产,就不可能有消费的对象。第二,消费的方式取决于生产。消费对象不仅由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也由生产决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消费方式的高低,例如信息时代下的电子货币与农耕文明的金属货币都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第三,生产规定着消费的动力。消费之所以能引发人们消费的需求,靠的是对象作为媒介,而对象是由生产生产出来的。因此,生产规定着消费的动力。
1.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消费活动的不合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消费由两大对立阶级的消费所构成。首先,工人的消费=工人的(生产消费+生活消费)。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本质时,把消费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于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用来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工人为了自身生存下去,通过消费物质资料重新生产劳动力,使资本家重新获得劳动力,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下去的保证。资本家只注重前者而不顾后者,实际上就连后者也是属于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工人阶级的消费属于资本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工人阶级的消费是极度不自由的,因为工人阶级根本没有多余的金钱去实现真正的消费,工人阶级的消费只能是为了生产活劳动能力供资本家榨取。其次,资本家的消费。资本家的消费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满足个人必要的消费,可以进行奢侈、无度消费;另一方面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开来。资本家之所以可以进行无度的、奢侈的消费,是因为资本家占有奢侈消费资料,这是同剩余价值进行交换而来的,工人是不可能得到剩余价值的。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消费和资本家的消费是不公平的,工人消费是不自由的,而资本家可以进行无度的消费。
2.未来社会的消费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不合理的消费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消费进行了科学预见。未来社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它采取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就意味着商品生产的终结,商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地位将被消除,个人之间的争斗将停止。劳动者在消费资料上采取按需分配,劳动者的消费“扩大到一方面为社会现有的生产力所许可,另一方面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所必需的消费范围”。〔11〕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个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即消费资料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不仅包括劳动者的生活消费资料,还包括发展消费资料、享受消费资料等。
四、马克思消费原理的现实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中国已经从过去物资短缺的时代转变为物资丰裕的新时代,消费主体、结构、规模、经济贡献在持续增长,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确立相关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主要是围绕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新的消费点、消费机制等。党的十九大特别指出,新时代要构建科学的消费体制机制,凸显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2018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强调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要在新时代破解人民美好生活的消费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在新时代进一步强化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推动消费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马克思阐释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合理的消费观,并对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消费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不仅对当时和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正确理解和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进新时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首先,正确把握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一定的消费反作用于一定的生产,两者互相依存、互为中介、相互同一。生产与消费的辨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就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高端产业满足不了消费需求(供给不足)和低端产业供给远远超出消费需求(供给过剩)。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的实质是生产过剩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等背景下出现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比例失衡。生产(产业结构)与消费(消费结构)不协调,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产业结构跟不上消费结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就会导致消费外流;另一种情况是消费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则会导致产业结构缺乏升级动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协调问题,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从2012年开始,国务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消费流通的引导性文件,在扩大、引领、改善和规范消费方面作出了相关指引。围绕健康、旅游、文化、互联网+、健康等领域,国务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培育新兴消费的增长点和扩大中高端产业结构的生产。同时,需要政府部门规范市场发展,改善居民的消费环境,从而激发消费意愿。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出台了相关规范国内市场流通领域中的重点行业的规章制度,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居民的消费热情。
其次,正确把握消费受分配制约这一原则。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出发,把消费与生产、分配和交换看成统一体。其中分配制约消费,分配结构的差异决定着消费结构的差异。要调动新时代居民的消费意愿,就必须增加居民的收入,因为居民的消费是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挂钩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存在着分配的差异,如城市乡镇之间的差异等等。近些年来,分配的差异越来越大,如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明星偷税漏税案,处罚8个多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收入分配上的差异决定了消费上的差异。收入水平较低的,具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是消费能力不足,这类群体是消费的生力军,从而导致总体上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失调。因此,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分配差异,提高居民的收入,提升消费率,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应该大力推进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
最后,正确把握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消费的科学预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消费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消费进行了科学预见。消费决定于生产,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只能是一种片面消费。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自由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人的消费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上生产资料占主导地位,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种消费需求并不仅仅只限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方面,还包括文化、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消费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实现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正在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学生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两种情况,其中积极沉默是学生通过认真倾听课堂讲授,内化为自身学识的必要做法,是维持课堂秩序的保证。因此积极沉默的存在是合理的必须的。[1]而消极沉默一般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为不参与、不融入的一种不良状态。一般可分为情感沉默、思维沉默、行为沉默三个层面:情感沉默是指学生从心理上对课堂教学缺少兴趣,甚至厌烦,认为在耽误他们的时间;思维沉默则是指思维僵化,表面上在听课,实际是被动机械的听,只用耳朵不用脑袋,不思考,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上课后作业,去网上找答案或者抄袭;行为沉默是指行为表现上从事与课堂学习无关的活动,比如看手机,浏览课外书籍等。
2.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中出现消费过度的情形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以马克思消费基本原理为导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1)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马克思消费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反对无度、奢侈的消费,又要反对限制消费,提倡合理的消费。合理的消费指的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消费形式,这种形式要求人们的消费在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相匹配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升。一方面要反对无度、奢侈消费。当下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等的象征,消费已经丧失了其经济学意义,变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种符号、象征,这种消费背离了人的本性。因此,要对过度消费加以限制、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反对限制消费。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经济是节约劳动时间,节约不是禁欲,而是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消费资料的能力。限制消费就会导致总体消费需求的不足,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最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既不要无度消费,也不要限制消费。
(2)构建公平的消费观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方式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消费的不公平、不合理性,并指出未来社会的公平消费是建立在合理的分配制度之上,这给新时代中国构建公平的消费观提供了启迪。随着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公正的消费观念(如过度、奢侈的消费等)势必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新时代发展的大好局面。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空前提高,消费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在分配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在消费上的落差,势必会引发社会上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因此,新时代要大力改革分配制度,降低过高收入,限制其奢侈无度消费;增加过低收入,提高其消费水平。以此缩小分配差距,构建公平的消费观。同时,不仅要关注当代人公平的消费观,还要兼顾后代人公平的消费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书预约工作往往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比如:图书预约失效率高以及读者不理解等[8]。图书馆必须认真地研究导致图书预约失效率高的原因,积极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图书馆可定期调整预约制度,修改流通借阅权限,最大限度地提高预约书籍的到馆率[9]。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3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10.
[4][5][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4、690、699、79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8]申家字.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形成逻辑与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6(8):45-46.
[10]黄立.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5):2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9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The Basic Log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Consumption Principle
Dou Yongchao
Abstract: Faced with a series of problems arising from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shortage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it is necessary to re-understand an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consumption itself.Marx’ s consumption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people to re-examine the consumption problem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It mainly includes the basic logic of history,theory and reality.In terms of historical dimension,the formation of Marx’s consumption principl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human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political economics.In terms of theoretical dimension, Marx’ s consumption principle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and consumption i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The key factor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easonable consumption concept;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Marx’ s consumption principle reveals the irrationality of human consumption activities under the capitalist social conditions,and makes scientific predictions for future social consumption.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s consump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consumption concept.
Key words: consumption,human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politic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2019)04-0001-0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21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豆勇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阿 莽
标签:消费论文; 人本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