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又一里程碑-《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论文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又一里程碑-《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论文

【黄海书评】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

杨荣祥

(辽东学院 师范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

摘 要: 宗廷虎与陈光磊先生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是中国修辞史研究的又一里程碑,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又一里程碑。它在真与善的三千年追溯中发掘了汉语修辞格审美的绝对性,在对文化经典的深情回望中彰显了汉语修辞格审美的民族性,在开放的研究体系中展示了汉语修辞格审美的无限性。这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创新的领域,是当下文化建设弥足珍贵的财富。

关键词: 《中国辞格审美史》;修辞学;修辞格;

摆在我案头的是一部由宗廷虎与陈光磊两位先生主编的五卷本,226 万余字,皇皇巨著——《中国辞格审美史》[1] 。说它是皇皇巨著,倒并不仅是因为其卷帙与字数浩繁,更主要是因为它创新性地开辟了中国辞格审美史的研究先河,是继两位主编先生合著的《中国修辞史》之后,中国修辞史研究的又一里程碑,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认真拜读《中国辞格审美史》,最深切的感受是它在真与善的三千年追溯中发掘了汉语修辞格审美的绝对性,在对文化经典的深情回望中彰显了汉语修辞格审美的民族性,在开放的研究体系中展示了汉语修辞格审美的无限性。这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创新的领域,是当下文化建设弥足珍贵的财富。

在具体测量过程中,水准测量的测站数据长,前、后视距差和黑、红(基、辅面)面读数各项内容都要符合标准要求,并且不得因为读数问题,导致误差过度,对最终的测量结果造成不良影响,针对测量中涉及到的转点,要采用尺垫完成相应的操作[2]。通常来说,水准点到沉降测点间转点次数都是一次,最多不得超过两次。需要观测人员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特别注意的是,针对路堤填筑期的观测,应当依据四等水准测量要求完成相应的观测。

对照二组与确诊为外侧半规管耳石症的研究二组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治疗[4],医生指导患者头部进行90°摆动,根据半规管耳石假说以及水平半规管与前庭之间的解剖关系使耳石复位。

一、在真与善三千年追溯中彰显汉语修辞格审美的绝对性

本文所说的“绝对性”是指汉语修辞格具有“真”与“善”高度统一性,因此它必然是美的,它的审美价值是绝对存在的。真与善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两个重要范畴。真,是各个物种自身具备的客观规律性;善,则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2]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单纯的合规律,不是美,单纯的合目的也不是美,只有既合规律,又合目的才是美的。也就是说既是真,同时又是善,才是美的。要揭示中国辞格的审美属性,就必须揭示它同时具有真与善的两重属性,才能显示辞格之美。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那样,辞格之美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儒释道的多元文化推动下,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各领风骚的文学精品的演进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为了满足不断产生的新需求,辞格之美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白话文兴起为例,便可以看出新的时代,引起辞格的深刻变化。一是不少辞格在众多文体中有着较多运用,例如引用、比喻、排比、反复、复辞等辞格在政论、科技、论辩、演讲、新闻、广告、网络等语体中往往能大显身手;而比喻、夸张、双关、对偶、回文、通感、列锦、叠字等,在各种文艺语体中也备受欢迎。二是有的辞格,如引用在使用前必须考虑到受众能迅速理解,所选的引用辞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清楚,避免晦涩难懂。三是白话文明显推动许多辞格的发展。由于要不断满足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需要,辞格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辞格之美也在不断丰富。这就是为什么会由先秦时代的十几个辞格,到《修辞学发凡》时代增加至38 个,再到当代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287 个辞格形成的文化动因。由此可见,无论是汉语修辞格产生也好,还是发展也好,动因都来自人类的需求,都体现了合目的的善。

《中国辞格审美史》做到了。

(一)辞格产生于人们美化语言的需求,表现了合目的的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 。可见孔子时代已经明确认识到,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之美,就不能传之久远。所以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个个精于语言文采,人人精于修辞表达。儒家的醇厚,墨家的谨严,道家的超逸,法家的冷峻,阴阳家的流转,纵横家的捭阖,无不通过修辞格的运用来彰显学说。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文化在其最初时以及伴随其在整个进行过程中所起的根本作用,首先在于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4] 同时,“文化即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恐怕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5] 修辞格作为文化的一个小的分支,自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美化语言、认识事物的需要而产生。

《中国辞格审美史》的第一章中谈到比喻起源时,作者就指出:“比喻的产生源自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和类万物状的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是因为早期人类认知水平低下,要了解世界,往往要通过相似的图画来达到目的。而类万物状,则是早期人类认为在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即万物相类,人们可以从一个事物的事理推导到另一事物的事理。

这一点,早期的思想家与学者们,都明确认识到了。孔子说“能近取譬”,墨子说“举也物而以明之”,荀子说“譬称比方”,韩非子说“连类比物”。观物取象是应人类认知世界需要而产生,类万物状也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而产生,而人类一旦认识了世界,就会把已获得经验认识表达出来,传播出去,那么这连类比物的方式又成了表达的需要[5] 。

1.民宿民俗旅游环境设计需要注重乡村性。在进行环境设计时需要展现出农耕、服饰以及饮食等多个场面,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农耕文化是基础,也是乡村景观的核心。当前工业文明逐步发展,农耕文明正在逐渐消失,而乡村旅游在进行环境设计中更需要加强对于农耕文化的表现。农耕文化可以通过将农耕生活的一些典型场景进行展现,例如麦场、水车等,同时也可以通过集市等方式来展现农耕生活,环境设计中可以展现出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美丽的景色,这正是城市人们所追求的新鲜感受。

作者正是在这样上下三千年的纵横捭阖的追溯中,展示了汉语修辞格审美善的属性。

(二)辞格审美来自合规律的创造,表现了合规律的真

要论证辞格具有美的性质,仅有善的属性显然不够,还必须揭示它有合规律的“真”的一面。《中国辞格审美史》绪论中在引证了陈望道和吴士文两位修辞学大师对辞格定义的论述后,提出了对辞格形成的一般性规律认识:“我们认为修辞格最显著的特征有二:第一,特定的表达性能:具象性、体验性、情感性;第二,特定的结构模式:运用特定手法形成的各自结构模式。”

耦合度是对系统有无序走向有序时,系统内部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度量,依据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一般可以将耦合的过程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和高水平耦合4个阶段[6]。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分别求出关联系系数和耦合度,形成耦合指标体系。

《中国辞格审美史》全书11 章,都是以这种模式贯穿始终的。即横向论述辞格的审美特质与规律,纵向追溯辞格不同历史阶段中展现经典作品中的独特之美。正是在这种纵横交错的编织中,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辞格之美与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之美是密不可分的,合而为一的。也充分展示了辞格审美的民族性文化特征。

有了这样对总体规律性的把握,全书11 章,分别对比喻、夸张、双关、设问、引用、排比、回文、对偶、复辞、列锦、通感等11 个辞格审美史进行论述,每一章都在导论中提出该辞格的定义、分类、形成基础和审美功能,首先进行横向的系统的规律性分析,论证该辞格是不是合规律的创造。然后再分历史阶段地进行三千年的文化追溯,揭示辞格之美。

以引用辞格为例。作者在定义一目中首先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对引用的定义——“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进行分析论述。随后得出结论:“据此,我们认为引用时须具备以下要素:(1 )被引用体,即如上所说的被引用的‘言’与‘事’。(2 )引用辞,即引用后所出现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即引言与引事。(3 )引用者的灵活运用。”其中(1 )(2 )是对引用辞格特定结构的阐释,而(3 )则是对修辞格特定的表达性能具象性、体验性、情感性进行的情境提示。

据此作者又提出了引用修辞使用的原理:“根据表达的主旨、目的,结合引用者当时所处的语境(时间、地点、对象、社会文化背景、上下文等),依据事物与事物相互联系的原理,由上述(1 )联想到(2 ),其间或者对(1 )进行加工、改造,或者全数照引为己所用。引用效果包括审美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如何处理好上述几种要素的关系。”

随后作者又在导论中,对引用辞格的分类,引用辞格产生的基础,以及引用辞格的审美功能进行了阐释。整个《中国辞格审美史》一书在这种包涵了起源和定义、结构和分类、形成的基础和审美功能的四方面主要内容的篇章导论中,每一篇章的导论,作者都系统分析了各辞格的合规律的产生,合规律的分类,合规律的产生审美功能。揭示了汉语修辞格审美的合规律性的真。

在分析了汉语素作为辞格的材料的民族性特征后,作者又进一步把眼光探向汉语法结构上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在对传统文化深情回望中,发掘汉语修辞格的民族性

修辞现象,不仅存在于汉语言中,而是在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着。修辞格也在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只不过由于构成辞格的语言要素、语言表达方式、民族语言习俗等不同,各民族语言中的辞格审美功能也互有差异。《中国辞格审美史》的作者们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关注人类修辞格普遍规律的前提下,更注重汉语辞格审美的民族性发掘。

本次健康教育内容以掌握艾滋病疾病知识、防艾生活技能以及改善对艾滋病患者认识为基础,指导原则包括消除对艾滋病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构建共情心理、与课堂教育结合以及同伴教育等。主题班会根据风险识别能力、寻求帮助能力、协商能力、拒绝能力4个防艾生活技能设计6教学课件,共开展3次主题班会,6个课件主要内容为:毒品知识、艾滋病知识、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问题、风险认知、提高防艾生活技能以及正确对待艾滋病。每个主题班会时间1 h,学习2个课件,由经统一培训后的各班级班长或学习委员带领学习。干预时间3个月(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

(一)在形成汉语修辞格材料分析中发掘民族性特色

在全书统一的绪论中,作者谈到语言文字为汉语修辞格提供的凭借时指出:“汉语音节的声韵调构造,元音优势,音乐性强;汉语文字的音形义统合,方块形制,个体性强。这就是汉语或中文的修辞格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基础。而由此构成的汉语的语素、词汇、语句和语篇也就为辞格的创新和运用提供了底座和平台。”“汉语的语素也自有特点:在语音上(即听觉上)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在书面上(即视觉上)以自成个体的方块字为呈现方式,在表义上和功能上则是多义兼容、词性流动。中文语素的这种单音独体、多义兼容的特点使其在语言的组合中个体性强和灵活性大,既可以独立成词成语,也可以灵活的同别的语素(或词)组合成词(或短语)。汉语中特有对偶辞格和析字辞格正是由中文语素的此种特性而产生和形成的;而复辟、回文、顶真、列锦等辞格的独特精彩也无不是由此而来。”

《中国辞格审美史》在作者三千年文化捭阖追溯中,既彰显了汉语修辞格合目的的善,又揭示了它合规律的真,那么,它必然是美的。汉语修辞格合目的、合规律是绝对的,汉语修辞格审美也是绝对的。

作者又指出“汉语素的这种特性也反映和体现在语法构造上。汉语不以词形变化作为语法手段,而以语序配置作为重要的语法方式。与印欧语言不同,汉语的词(由语素构成)没有性、数、格、时、体、态等等的形态标志,在句子中充当不同成分或具有不同句法功能都是同一形式,而词语组合序列不同就会产生不同意义和形成不同结构,如‘天气好’与‘好天气’,就是语义有所不同,结构也不一样。特别是就造句而言,或者说从句子的构成及结构分析来说,汉语跟所有印欧语颇为不同。”在剖析了汉语以语序配置作为重要语法方式后,作者又进一步分析汉语在话语组合上注重形式的特征。指出:“汉语的语篇结构颇讲究语句组合的形式,别说是那些骈四俪六的篇章,就是一般语篇,也都讲究音韵的协调,句式的匀整,语义的对应,结构的平行与对称,上下文的衔接与串联,等等。”[6]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存活的唯一的古老的形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汉民族文化的符号。它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汉字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几乎每一个方块汉字的形体都是一幅形象的历史文化图,都保存着中国古代先民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通过汉字,不但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物质条件、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而且还可以了解古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类本身的认识。所以,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汉语修辞格是由汉字与汉语语法作材料构成的,汉字汉语语法都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征,那么汉语修辞格的民族文化特征,也就是不言而喻了。

《中国辞格审美史》全书共11 章,每章开头都有导论,横向分析辞格的合规律性,这一点前文已谈过。导论接下来便是对民族文化三千年的文化经典的追溯。从先秦到现代,作者分段推进,抽丝剥茧,在一个壮丽宏阔的文化背景中,给读者逐步展示出辞格之美因为附丽于民族文化经典,而呈现的具有民族特征文化之美;民族文化经典因为有辞格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更具审美特征。二者相互激荡,同放华彩。

(二)在民族文化经典回望中发掘辞格之美的民族特色

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技术水平,重视对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另一方面,加大在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硬件方面投入力度,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先进档案管理技术应用有效性,使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在解释特定表达性能时,作者认为消极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积极修辞是具有具体的体验性的。而对特定结构模式,则解释为:辞格为了使人感动,常常利用语言的体验因素,对应情境也常利用经验所及的体验关系,形成各自结构模式。每个辞格都有其独特的结构。

以辞格列锦为例。作者在从先秦到现代的追溯时,先将历史分为几个时间段,然后分段论述。先秦两汉一段中,作者首先概括此段列锦辞格的审美特征。在《诗经》中列举“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认为这是最早的列锦文本。分析指出:“这一文本的创造,采用了定中式结构‘NP ’结构形式,先由‘喓喓’的声音领起,由声及物,引发出‘喓喓’之声的主体‘草虫(即蝈蝈);再以‘趯趯’(跳跃之状)之形象领起,由远及近,引出‘阜螽’(蚱蜢)。创意造言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完全是诗人不经意间的妙语天成。”据此作者总结出先秦两汉时期的列锦具有妙趣天成的自然美。

接着作者又从班固的《西都赋》写汉代西都长安宫殿之多时的内容中引用“徇以离殿别寝,承以崇台闲馆,焕列星,紫宫是环。清凉、宣温、神仙、长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区宇若兹,不可殚论。”通过八个宫殿名的铺排连续,一气呵成,将大汉王朝的西都长安宫殿林立的景象呼之欲出地呈现于接受者眼前,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让人对天朝盛世、大国威仪有一种强烈的印象,一种肃然起敬的崇高感油然而生。由此作者总结出两汉时代的列锦具有铺排壮势的崇高美。

在班固的《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林”中,在辛延年的《羽林郎诗》“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中分析出列锦的另一种结构模式NP+NP ,由此得出这一时期的列锦具有错综其文的灵动美。

随后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诗文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其中的列锦之美。

在以下行文中,又分别对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现代,每个时段的文化经典进行分析,揭示列锦在诸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文化经典中展示出的独特之美。

4.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民满意度增强。由于贫困地区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人民收入大大提高,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也会提高。农村的各项条件得到改善,当地的人口流出就会自然减少,这样城市和农村也会越来越协调发展。

当然,在这场全球品牌荟萃的盛会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牌商举杯言欢的不仅仅是京东、阿里巴巴与苏宁等综合性跨境零售电商,还有在细分领域的寺库、小红书、洋码头等众多跨境电商。他们在一起见证中国跨境电商事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也各自在此次进博会上遇到“对”的品牌,将国外品牌引进来,带着中国品牌走出去。

三、在开放的研究体系中展示汉语修辞格审美的无限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产物,它是一种存在,也是一个过程。《易·贲卦》的《象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一是指人们的礼仪风俗。这些都是在人类文明不断教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无止境,文化发展也永无止境。修辞格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将随着文化的发展,永无止境地发展,那么辞格审美也就永无止境[7] 。文化是过程的观念,在《中国辞格审美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以开放的历史观,展示辞格审美的无限性

在本书绪论中作者不但分析了汉语文的演变发展对辞格审美的影响,也分析了社会文化演变发展对辞格审美的影响。汉语文与社会文化的演变发展是无穷尽的,那么辞格审美的发展也是无穷尽的。这就把修辞格的审美研究建立在一个开放的历史观之上,辞格审美将伴随人类文化与汉语文的发展而永续发展。

以比喻修辞格审美发展史一章为例,作者在导论之后,把历史分作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现当代五段来分别论述比喻修辞格的审美发展史。在每一时段开始首先概述该时段比喻辞格的审美特点,然后再分别对诗歌、散文、赋等不同文体中的比喻辞格的审美特点进行分析论述。我们再以其中诗歌为例:除了秦汉时期属于文化典籍初创阶段,继承已无从考,其余每个阶段都明确指出比喻辞格审美的历史继承与发展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中比喻审美的继承为:明喻巧妙勾连本体和喻体,体现自然美;隐喻以事物名词作喻体,彰显内容美;借喻含蓄曲折,与隐喻一样具有内容美。发展为:对偶比喻,彰显语言形式美;明喻立意高远,具有自我觉醒的忧患意识;借喻通过描述喻体指称本体,审美空间广博;借喻情感与意象相融,抒情功能强化;借喻以松、菊喻高洁人格,形象美凸显;事物型隐喻喻体的意象感强;隐喻借喻套合运用内容美丰富。唐宋时期诗歌中比喻审美表现继承的内容为:选取自然界客观物象作喻体,展现出自然美;本体和喻体距离大,审美空间大,具有时空美;客观物象作喻体并与主观意趣相连突出情意美。发展为:营造意境,彰显内容美;适应文体需要,强化形式美;明喻想象丰富,浪漫主义色彩浓郁;明喻追求意象,重在造境;博喻描写细腻,气势恢宏;多层次单位组建借喻,突出形式美;有些意象固化;借喻虚在拟“物”,实在寄“情”;隐喻喻体取象灵活,善于用典;隐喻中拟同,婉曲而喻。本书中秦汉以降所有时段、所有文体都是以这种模式,抽丝剥茧剖析出比喻辞格审美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本书其他章节,虽然不是统一于这种模式,但也全都致力于关注每一个辞格审美发展的历史轨迹的追寻与探求,突出每个辞格审美的历史变迁。

这种开放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修辞学研究起码提供了两方面的哲学依据。其一,是同一修辞格,随着汉语文演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将不断生成、丰富、增殖出新的审美特点;其二,是随着汉语文演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将会不断诞生新的修辞格,汉语修辞格审美大家庭中,将不断迎来新的成员。这也是辞格审美的无限性的哲学依据。

(二)以开放的研究体系昭示辞格审美的无限性

《中国辞格审美史》全书总共11 章。分别是第一章比喻审美发展史,第二章夸张审美发展史,第三章双关审美发展史,第四章设问审美发展史,第五章引用审美发展史,第六章排比审美发展史,第七章回文审美发展史,第八章对偶审美发展史,第九章复辞审美发展史,第十章列锦审美发展史,第十一章通感审美发展史。全书除绪论对辞格审美特性、由来、功能及历史演进过程等进行总体概述外,其余11 章内容都是独立成章,自成体系,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这种并列式,单摆复搁的结构关系,使本书形成一种开放的结构特征。不管当下,还是未来,只要是修辞格审美史研究,都可以加入这个体系中。所以不分地域、不分时间、不分作者身份,只要撰写同类文章,都可视为同道。本书研究的是11 个修辞格,以后可能还有20 个,50 个修辞格审美史的研究加入进来。它的开放性,可以保证这种研究模式得到永续发展。

另外,全书中追溯审美史的辞格除了比喻、夸张、排比、引用、双关、列锦等,产生于文化初创时期的古老修辞格之外,还有后来产生的回文、对偶等修辞格的加入。这等于承认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修辞格,也同样具有合理的身份,同样可以作为修辞格审美史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这样开放的结构体系,就给后来产生的修辞格的审美史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修辞格审美增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些当然是来自主编先生开放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同时也来自他们高屋建瓴的学术战略眼光。

当然,《中国辞格审美史》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对某辞格、某一时段的审美特点概括个别地方略欠中肯;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断代,可能会使全书更具统一性、系统性。瑕不掩瑜,中国修辞史研究终将会承认《中国辞格审美史》的里程碑作用,终将会发现它不朽的光耀。

社会制度、生活环境乃至思想意识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法制文化差异,往往难以获得译语对应词。比如,普通法中的“amicus curiae”在中文里就难以获得对应词,其原意一般指“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陈述意见并善意提醒法院注意某些法律问题的人”。再比如,法院中的辩护人可以在法官未发现或忽略了某项法律上的问题或错误时扮演上述角色。译员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其译作“法庭之友”,实际上,并不能帮助目的语听众解决理解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当直译无法解决问题时,译员往往只能用解释的办法提供一个较源语长得多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宗廷虎,陈光磊. 中国辞格审美史[M ].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 :1.

[2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 美学基本原理[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

[3 ][春秋]左丘明,传. [晋]杜预,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

[4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M ].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1.

[5 ]宗廷虎,陈光磊. 中国修辞史(中)[M ].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1.

[6 ]宗廷虎,陈光磊. 中国辞格审美史. 绪论[M ].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 :1.

[7 ]杨荣祥. 文化社会生态论[M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

Reaction to Aesthetic History of Chinese Figures of Speech

YANG Rong- xiang

(Teacher ’s School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118003 ,China )

Abstract :Aesthetic History of Chinese Figures of Speech written by Zong Tinghu and Chen Guanglei is another mileston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hetoric history. It is also a milestone for expanding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It discovers aesthetic absoluteness in the retrospect of 3000 years about truth and goodness, demonstrates aesthetic nationality of Chinese rhetoric in the soulful looking back to the cultural classics and shows aesthetic unlimitedness of Chinese rhetoric in an open research system. This is an innovative field of rhetoric research and precious wealth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Key words :Aesthetic History of Chinese Figures of Speech ; rhetoric; figure of speech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5-0135-06

DOI :10.14168 /j.issn.1672-8572.2019.05.23

收稿日期: 2019-04-18

作者简介: 杨荣祥(1954 —),男,辽宁东港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又一里程碑-《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