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80后至90后”及其教育指导--关于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_政治参与论文

论“80后至90后”及其教育指导--关于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_政治参与论文

关于“80至90后”及其教育引导——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工作论文,青年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08年,随着抗震救灾、火炬传递,一个特殊的群体,“80后”(80年代出生的人)乃至“90后”(90年代出生的人)的表现,日益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青年志愿者的出色表现令国际舆论感叹不已。一些擅长外语、擅长交流的青年志愿者被誉为“鸟巢一代”。“鸟巢一代”最初是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尤其是语言类志愿者;后来则指北京奥运会代表中国参赛的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运动员;最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中国“80后”、“90后”一代新人统称为“鸟巢一代”。媒体称这一代人为“中国全面崛起的群体担当”,是“创造未来中国,前程远大的新一代”。报道普遍认为,“鸟巢一代”爱国心强,责任感重,有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举止优雅,通晓外语,擅长交流,能言善辩;心态开放,懂得尊重和宽容,怀抱自信和大国的企图心①。这是社会对这一代人的正面评价和殷切期望。

这种正面评价与此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对“80后”的负面认识显然有着天壤之别。此前,“80后”的代表人物——颇有争议的作家韩寒曾因对老一辈作家的蔑视而遭社会恶评,争议不断,被认为是受谴责的“80后”代表。2006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新浪联合开展网络民意调查,共有3,457名“80前”和6,010名“80后”网友参与。结果显示,在“80前”眼里,“80后”“永远以自己为中心”,有61.4%的人支持这一观点;有53.1%的人认为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有64.2%的人认为他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②。而今,从2008年上半年影响世界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到汶川地震成千上万的青年志愿者;从海外“80后”留学生自发维护传递火炬,到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整齐亮相,新一代青少年的表现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一代青少年同样生长在红旗下,同样有着炽热的爱国之心,就是屡受非议的韩寒,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驾车前往灾区,提供了物力、人力的支援。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分析上述现象。

1.怎样认识以“鸟巢一代”为标志的一代新人?除了传统意义上我们对青年的基础性、未来性社会本质的把握之外,这一代人确实有着与以往历代青年的不同之处。

第一,这是真正出生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代人。作为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最活跃、思想观念最解放时代里出生长大的一代,他们在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他们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也就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他们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所以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他们面临着过去父兄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扭曲、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开放、潇洒、飘然,同时也将未曾有过的艰难放在了他们的肩上。他们确实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代新人。今天,当回顾改革开放30年岁月的时候,我们充满了自豪和愉悦。这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物质生产最丰富、科技最发展、思想最解放、社会最民主、国际地位最高的时代;也是中国人人性最解放、精神最自由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理应产生出最优秀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80后”、“90后”的“优秀”是必然的。

第二,在这一代人的价值体系中,国家观念和意识根深蒂固,反映出伴随着社会变迁,主流意识在改革开放后长大的一代青少年群体中占有主体位置,说明30年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总体上是有成效的。从“鸟巢一代”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吸纳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代,也是立足当代社会、放眼世界的一代;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产物,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普及和实施的产物;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思想价值博弈、升华的一种结果。可以说,影响这一代人成长发展的最突出的元素就是激烈的文化碰撞,其中居于首位的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毋庸置疑,近30多年来,西方思想在中国青少年中影响是巨大的,伴随着快餐、流行音乐等符号,西方价值的渗透深入显而易见。同时,随着传统社会的父母模范文化的衰微,权威文化、一统文化的空间日渐狭小;非正统、疯狂、张扬、叛逆等文化表现纷纷登堂入室,扮演着越来越令人瞩目的社会角色。青少年在文化上的影响早已从“奇装异服”、“靡靡之音”等表层,深入到了价值理念等内核。随着青少年文化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个性、多元等颇具西方文化色彩的内在价值日渐凸显,直接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空间。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改革开放30年,我们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教育,坚守着战略上高度重视、指导思想清晰明确、积极作为、注重实效的传统,恪守着不断改革创新、贴近实际丰富内容、加强理论研究改进方法的工作方针,培养出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社会资源丰厚、动员范围广、视野宽的整齐的工作队伍。这一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从“鸟巢一代”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观念意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在青年群体的价值体系中根深蒂固,已经作为这一代人的价值主体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折射出尽管伴随着社会变迁,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空前活跃,但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仍在青少年中占有主体的位置。

第三,这一代人身上蕴含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元素。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宝贵财富的过程中,摈弃封建的、落后于时代的思想、观念、意识,同时,吸取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元素,这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必然成为青年一代面临的艰巨任务。“鸟巢一代”对于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社会参与的方式,与过去严格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一元化社会状态下,人们政治参与的团体性、有组织化、一致性等特征相比,当代青少年的政治参与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社会化、个体性等。这种个体性、社会化参与凸现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在群体的参与、表达上较少外在的一致化和强制性,其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更真实,也更有力,符合民主法制社会的先进性方向。在当代,公民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已经成为衡量民主是否进步和真实的重要依据。值得惊喜的不是新一代自觉参与社会事务,乃至国际政治事端,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行为,而是在这些行为后面所展现出来的,蕴藏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意识、权利、自由、参与等现代元素,是体现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作为国家政治活动主体力量的勃勃生机③。

2.新一代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80后”、“90后”是主流的,但又是非主流的;是社会的积极力量,但也充满了不安定,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这一代青少年的表现一方面令人欣慰,令人深思;但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发展特征也给青少年自身发展、社会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一,社会的发展,社会参与的个体性、社会性特征给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选择带来了挑战,青少年的成长也必将愈加艰难。应该说,社会变迁发展对青少年发展形成了四大尖锐挑战。一是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给青少年社会道德价值选择带来挑战。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青少年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日渐被打破,青少年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二是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给青少年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挑战。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崇尚的是物质和现实,“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必然影响全社会,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市场价值的影响既是长期的,也是深远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忧虑: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在焦虑:我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但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我发展的终点在哪里?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认真想一想,实际上,现实、物质、功利的价值观念在很大范围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发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科学的精神家园是当代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三是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给青少年道德自律带来挑战。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组织传播领导讲、精英传播作家记者讲、权威传播教授老师讲,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的“我说你听”,体现了强制性“我说你必须听”的特点,而现今社会,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草根传播,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听,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的新格局,这就对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给公民的素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四是社会组织发生变化,青少年健康社会化面临新挑战。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社会原有的正式组织影响力日趋下降,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组织日益活跃,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思维行为模式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青少年受非正式组织影响正在逐步从文艺、体育、娱乐等多方面向深层次观念、价值发展,而网络组织的发展,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市民社会积极参与的趋势,更是对一代人的社会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相对于过去团体型、一致性的社会参与,资讯的迅猛和多元会带来误导,文化的群体性和符号性也会冲击和左右人们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社会参与的自主性、个体化必将面临着更为艰难的选择,这对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青少年教育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第二,传统的人们统一性的政治表达形式下惯用的社会控制思路、方针和具体方法都很难应对今天个体的、分散的、非正式组织控制下的社会政治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现代化。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有自己的特点,这不仅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以党内民主建设推动社会民主,而且要着重以基层民主实践来推动和扩大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特别是在公民政治参与和民主自治管理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制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将公民政治参与作为社会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社会政治参与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外在的管束、制约、限制日渐降低,而开放、自由、主动和多元日显突出,其社会化、个体性、自觉性等强烈的时代特征,不仅反映了青年与社会变革之间激烈的互动关系,而且更突出了今天公民社会参与的自觉主动性。这是进步,也是挑战。青年文化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往往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和破坏力共存。青年的现代社会参与,往往也就带有了过去时代所没有的新的特征。自由化、随意性,甚至会经常以街头政治的形式出现,其给社会控制带来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对某一行为无法迅速判断真伪对错等情况直接影响了对事态的控制,原有的卓有成效的干预、介入的方式也往往无法奏效。这不仅对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战,也必然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和青少年社会事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3.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面对这一代青少年,我们原有的青年工作理念、体系、方法、机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成了青年工作唯一的选择。

第一,树立科学的青年观,改革传统青年工作,坚持“以青年为本”的原则和工作理念。青年观是青年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科学青年观的指导将直接影响工作的成效。在具体工作的工具价值上,特别要转变三个观念:一是在与青年的基本关系上,彻底改变把青少年视为被塑造的客体、把青年工作简单定位于按照社会统一标准塑造合格人才的认识,真正把每一个青年人都视为能动的、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个体,予以应有的尊重;把推动每一个青少年积极适应社会,促进每一个青少年的科学健康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二是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彻底转变单纯社会动员、政治教育的观念,进一步突出服务理念,把竭诚服务每一个青少年与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真正统一起来,关注青少年福利需求的满足,关注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三是要彻底改变标准化、团体化的习惯思维,关注青少年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特征,重视青少年发展的独特性,同时要加强专业化建设,更有效地服务于全体青少年,特别是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这些转变是青年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作为工作对象的“80后”、“90后”时代变迁的客观要求。

第二,加强青年组织,特别是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过程中,在综合社会建设与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共青团服务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发展的独特作用和介入手段,准确定位青少年工作的基本模式。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的助手,也是青年利益的代表者。从社会定位上分析,作为社会组织,共青团具有三重身份:一是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负有为党争取青年群众的社会职责;二是兼有政府职能的带有一定行政色彩的“准政府”组织,负有协助政府处理青年事务的任务,负责推动青少年发展,处理青少年问题;三是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要代表青少年的利益,具有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权益的组织功能。从社会职能上看,共青团要从三个方面服务青少年:教育引导、代表参与、维护权益。新时期,适应“80后”、“90后”一代新人,加强改进共青团的工作,一是把共青团工作与行政管理严格区别开来。坚持青年的主体性,坚持青年个体在组织中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青年在组织中的互动为主要运动方式,加大共青团群众组织的属性,进一步推动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进程;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青少年自己的组织,把团干部打造成受到青少年群众拥戴的青年领袖。二是把共青团工作与党的工作区别开来,坚持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青年群体有自己的特点,青年有区别于党的利益的特殊需要,要以社会为青少年实践体验的阵地,在服务青年中渗透引导与教育的内容,在服务青年中实现党的利益;要真正“以青年为本”,真正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把共青团工作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区别开来,坚持政治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青少年科学发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富有生气的青年组织。坚持服务青年,以青年为本,不等于忽略,甚至抛弃共青团的政治属性,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为党争取青年群众是共青团的重要任务,将服务青年和为党培养青年一致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共青团的社会功能。

第三,依据依法治国、积极推进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青年广泛参与民主生活实践,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意识、民主素质和政治参与精神。民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正如列宁在论证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的同时,又明确提出:“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在当代,公民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已经成为衡量民主是否进步和真实的重要依据。但怎样保障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才能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这个社会的积极主体?公民如何运用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建设,更是一种人的建设。只有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公民具备了民主法治的意识和观念,具备了依据法律秩序,自由、理性地表达意愿和诉求的能力之后,以国家政治活动的主体力量是人民为核心理念的民主政治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也才能够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青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我们还必须不断探索文化育人的规律,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影响力的新方法,把青年的时代性发展与提高国家软实力统一起来,与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统一起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和青年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青年的科学发展,实现国家的科学发展。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青年代表着未来,也代表着发展与希望。以发展的视角看青年,我们理应充满信心。当然,面向未来,我们自身必须转变。

注释:

①参见马洁明:《关于“鸟巢一代”》,2008“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发展”研讨会。

②参见《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6日社会调查版。

③参见陆士桢:《“鸟巢一代”政治参与凸现现代元素》,载《人民论坛》2008年第17期。

标签:;  ;  ;  ;  ;  ;  ;  ;  ;  ;  ;  

论“80后至90后”及其教育指导--关于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_政治参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