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我亲手做的。(三个美女手拉手跳舞)(教师在过道中边穿行边展示给学生看)喜欢吗?喜欢它什么?(学生个体阐述,教师随机点评)
这是一幅树叶贴画,是大自然的馈赠,生活中处处有美,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做一个爱美、懂美、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就是一位富有高雅情趣的人。(多媒体出示课题、作者)
为什么我们要再度学习这篇文章呢?是重学,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要尝试一种新型的课堂,那就是用朗读的手段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怀。(口头明确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运用朗读、理解课文。
一、了解学情。
1、朗读全文。
我们先来全班朗读一次课文,是齐读,但不要求一定读齐,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发挥。请同学端正坐姿,立起课本。
(教师注意倾听,以便发现读音、节奏、停连等方面的问题。)
(读完后,教师予以简单评价)
2、问题探究。
1)、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眼是什么?(赏其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山水美景;美(板书)。
2)、所写景物有什么特征?(课后练习题二)(板书:景)
明确: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二、朗读训练
1、整体试读。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有声语言把课文内容传达出来呢?请同学自由朗读。
(随后,由两个学生个体展示。教师让学生评价好在哪里,教师随机评价。)
现在,老师给你们范读一次。(完毕后,让学生评价好在哪里)
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奏、重音、停连等。最重要的是要读出情感。文言文尤其要读得慢一些。(教师小结,读法渗透)
2、分解朗读。(师生共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多媒体出示山水图片)
仅仅是写山和水的美吗?(不是),他只是借代手法。代指日月星辰、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所以,“山、川”要读出它的包容感,要拖长一些读;“古、来”指由古到今,要读出时间跨度,所以,也要拖长一些。“美”“共”要重读,以便强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要拖长一些,而且声音上扬,读出仰视之感;山插入了云层看不见,所以要把“云”拖得长一些,以便更好地表现山的高耸。
读完“高峰入云”要稍作停顿,因为由仰视到俯视有个过程。而且要读出对溪水的喜爱之情。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五色”是一个虚指,它不是作者一时一刻看到的颜色。而是囊括了一年四季、早晚阴晴等不确定的时段内,石壁在太阳或月亮的映射下,呈现出的多变的色彩。有时候也许是三色两色,有时甚至于七色八色。所以这里写出各种颜色交相辉映,不是停留在某时某刻,而是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因此,欲要读出令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之感,就得用气息拖出“五”来,而不能读得太实。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的这个跨度要读出来,所以“时”要拖出来。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雾的特点是朦胧、弥漫,我们要读出它的这个特点来。“猿鸟乱鸣”的“乱”并不是嘈杂之乱、乱七八糟之乱,而是一种自由形态的呈现,写出了鸟儿此起彼伏的叫声。所以,这个“乱”要读出活泼之状,读出喜爱之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多媒体出示游鱼图片)
潜在水中的鱼儿游向水面,竞相跃动,所以你不能把“跃”读得戛然而止,那样鱼就“跃死”了。而要拖出一些音来,那就会展现出它活泼泼游动的状态啦。
“实是欲界之仙都”中,“欲界”读得轻一些,就衬托出“仙都”的重音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环节:知人论世,把握情怀。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呢?(悟其情,解决本文难点。)
一、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况。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他自幼酷爱读书,不到二十岁就作为南朝宋末诸王的侍读,十多年后,弃官隐居于江苏茅山,长达四十多年。
他对儒、释、道、医药、养生、化学、炼丹等都有很深的研究,著有《本草经集注》、《真浩》等二百多部著作,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陶弘景是一位真正不为名利所动的隐士。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是他隐居之后回答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您无法理解,就像山中白云,难以持赠一样。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到梁武帝(萧衍)时,屡次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但梁武帝对他颇为倚重,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甚至连梁朝的国号“梁”,都是梁武帝(萧衍)询问过他后定下来的。武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由此可见,陶弘景确实是一位仙风道骨、卓尔不群之人。
二、谢灵运简介。(多媒体展示)
作者为什么追慕康乐公?
康乐公即谢灵运,南朝宋人。他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因不被朝廷重用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因此,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 “雅好自然”的典范,加上他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细致描摹,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
所以,作者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当然,也流露出对世人无动于衷秀美山水的惋惜之情。三种情感、全文主旨,都隐于这一声慨叹。这点与《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复”“能”要读得重一些,拖长一些,才能读出他自得其乐之感。
三、综合朗读。(多媒体出示又一幅山水图片)
现在咱们再来朗读一次课文,我高读,同学们跟着我低读。(随后,让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接着,同学们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学生展示朗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结束教学。
一、思考问题。
你怎样看待隐居?陶渊明、谢灵运、陶弘景都是隐士,是不是他们就是消极的人?
明确:他们都是怀抱大志而不被重用的人,是混乱的社会让他们做出了这种无奈之举。但他们不是消极的人。他们不去做官,在政治上无所为,但他们却著书立说,在文学等方面有所为。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做一个踏实做事,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为之人,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二、结束教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愿大家的生活既有琅琅的书声,也有如洗的鸟鸣。我们都来做一个爱美、懂美、富有高雅情趣的人。(板书:爱、雅士)
建议你们网上听书,推荐两个公众号:“读书369”“声音的眼睛”(多媒体出示)
愿美永驻大家心间,下课。(教师再次把树叶贴画举起,展示给同学)谢谢同学!(教师鞠躬道别)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论文作者:王桂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的人论文; 教师论文; 作者论文; 做一个论文; 多媒体论文; 读得论文; 都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