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现状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农村消费现状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农村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我国农村消费总体状况的分析(注:文中主要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的加大,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促进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也出现一些新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偏低,消费质量不高,城乡差距问题较为突出。

(一)对农村消费的几个判断

1.总体上处于从第一次升级向第二次升级跨越阶段。第一次升级是指由贫困型向温饱型转变的过程,我国大部分农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完成;第二次升级是指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过程。国家统计局分析表明,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均落后城市10年以上,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据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从第一次升级向第二次升级跨越的关键时期。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由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过渡,呈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阶段性特征。

2.消费水平呈多层次“菱形”结构。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消费日益多元化,生存型消费、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富裕型消费同时并存。一是生存型消费。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及部分落后地区,生活消费主要以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为主。二是温饱型消费。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边际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较高。三是小康型消费。消费观念趋于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的欲望较为强烈,消费热点已转向中高档家电产品。四是富裕型消费。主要是农村中的工商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建筑装修包工头,消费观念较为现代,消费水平不低于城镇居民。从构成上看,生存型、富裕型消费比重较小,温饱型、小康型消费比重较大,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结构。

3.农民消费满足率低,潜力巨大。一是农民消费满足率低。以家电产品为例,2005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每百户拥有量的62%、 20%和40%。据估算,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二是农户储蓄余额增长较快。2005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其中每位农民平均储蓄约3000多元。庞大的储蓄余额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每位农民增加消费支出100元,就可以创造7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三是农村消费总量与庞大的农村人口极不相称。农村市场有了亿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2/3,但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消费潜力很大。

(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状况

1.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消费能力不强。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长速度。据统计,1997-2003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9%和8.7%,农村比城镇低 4.8个百分点。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仅是GDP增速的一半。二是农村消费规模偏小。197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53.4亿元,占全国的67.6%;2005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22082.0亿元,仅占全国的32.9%,比1978年下降34个百分。三是农村消费增速缓慢。从1997年开始,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放缓。1998-2005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0%,比全国约低2.5个百分点(见表1)。

2.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一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出现消费断层。近年来,农村少数富裕户消费倾向偏低,而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由于购买力不足,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二是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居民收入在较低水平徘徊,二者的差距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由 2000年2.78:1扩大到2005年的3.22:1。三是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1978年城乡消费水平之比是2.9:1,2000~2005年连续六年保持在3.6:1左右,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见下页表2)。从城乡居民消费构成来看,2000-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比重由 60%上升到67.1%,而农民消费比重则由40%下降到32.9%,六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

1.食品、衣着消费从低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部分地区向小康型迈进。一是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7.7%下降至 2005年的45.5%,下降22.2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目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介于 40%与50%之间,基本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二是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快速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三是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2005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衣着支出149元,比2000年增长了54.8%。

2.住房消费增长快,农民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由土石结构向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据统计,1990年农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为1.22平方米/人,仅占6.8%;2005年为11.2平方米/人,占37.7%,相当于1990的9倍。二是从低品质、频拆迁向较高品质、长周期转变。过去,农村住房采用传统“推倒砖头垒砖头”的建造方式,普遍存在建设质量低、平均寿命短的现象。现在,农民也开始注重房屋的规划和设计,建设质量有所改善,使用寿命也逐渐延长。三是部分地区农村楼房逐步向高楼层、大面积转变。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8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29.7平方米,增长三倍多。楼层由平房向两层甚至多层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住房向庭院式、别墅式方向发展。

表1 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增长速度(%)

年份 全国

城市

农村 农村比重

全国农村

19781558.6 505.2 1053.4 67.6

8.8 8.9

19802140.0 733.6 1406.4 70.0

18.9 16.0

19854305.0 1874.5 2430.5 60.0

27.5 17.5

19908300.1 3888.6 4411.5 50.0

2.5 -1.0

199523613.812979.410634.450.0

26.8 26.9

199628360.216199.212161.040.0

20.1 22.9

199731252.918499.512573.440.2

10.2 9.3

199833378.120294.113084.040.0

6.8 7.0

199935647.922201.813446.137.7

6.8 6.6

200039105.724555.214550.540.0

9.7 8.3

200143055.427379.115676.336.4

10.1 7.3

200248135.931376.516759.434.8

11.8 7.5

200352516.334608.317908.034.1

9.1 6.2

200459501.039695.719805.333.3

13.3 9.9

200567176.645094.322082.032.9

12.9 11.5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制成。

3.家庭日用品消费步入普及化。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快速增长并迅速普及。2005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分别为84台、40.2台、20台,比2000年分别增加35.3台、11.6台和 7.8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如电话、空调、抽油烟机、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2005年,农民每百户拥有电话机58.3部、移动电话 50.2部,空调6.4台,分别是2000年的2.2倍、12倍和4.8倍。

4.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农民在扩大实物消费的同时,服务消费也逐步发展。特别是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其他消费支出。2005年,农村居民服务性支出757元,同比增长22%,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29.6%。一是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增幅较大。2005年,农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95元,同比增长19.3%,占消费总支出的11.56%。但其中学杂费占很大比重,用于休闲娱乐的较少。二是交通通讯消费成为农民消费新亮点。随着农村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农民人均交通通讯费也随之迅速增加。 2005年,交通及通讯支出245元,是2000年的1.6倍。

(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状况

1.以实惠性消费为主,具有价格敏感性。与城市居民不同,农民的收入不仅要用于生活消费,还要用于生产投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信贷渠道不畅通,农民生产生活资金完全靠自我积累。受自有资金的限制,农村居民仍以实惠型消费为主,对商品价格较为敏感,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概念性、奢侈性产品基本没有市场。

2.实物性消费下降,货币性消费增加快。改革开放前,农民自给性消费约占2/3,商品性消费仅占 1/3左右;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消费市场化步伐加快,货币化消费量成倍增长。1978-2005年,农村居民货币化消费量约增长了44.8倍,年均增长1.6倍。与此同时,商品性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快速上升。1978年,农民货币性消费仅占全部生活消费的41.05%, 2005年高达83.67%,比1978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来持续保持在80%左右的较高水平。

表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

年份

全国居民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城乡对比

1978184 405 138 2.9:1

1980236 496 178 2.8:1

1985437 802 347 2.3:1

1989762 1568553 2.8:1

1990803 1686571 3.0:1

19952236487414343.4:1

19962641543017683.1:1

19972834579618763.1:1

19982972621718953.3:1

19993138679619273.5:1

20003397740220373.6:1

20013609776121563.6:1

20023818804722693.6:1

20034089847323613.6:1

20044925867923013.8:1

20055434927826083.6: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制成。

3.物质性消费多,精神性消费少。目前,在农村物质性消费仍占主导地位,精神文化消费刚开始起步。由于农村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匮乏,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村文化、休闲、娱乐极为单调,农民大部分休闲时间用来吃喝、打牌和看电视。

4.消费时段集中。一是季节性。由于在丰收后农产品才能变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之时,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秋冬是农村购买大宗消费品的黄金季节。二是集中性。在平常时日,农民普遍比较节俭,到重点节日集中进行消费。例如,春节、国庆节、劳动节等是农村集中消费的时段。

5.消费方式趋同。农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一是攀比同村村民消费。农村属于熟人社会,购买商品受“口碑”影响较大,在购买家电、摩托车等大件商品时,模仿消费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模仿城市消费。农村消费者把城市尤其是县城,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积极模仿城市消费。牛奶、可乐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脑白金”的畅行,都得益于农村对城市的模仿效应。

6.消费心理谨慎。受传统消费观念、习惯的影响,加之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一是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念。受这种主导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民形成“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二是自给自足的消费习惯。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支配,在农村“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更为明显,由此形成了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消费习惯。三是预防性储蓄倾向。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储蓄率大体保持在42%左右,大大高于世界 20%左右的水平。2001-2005年,我国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从73762亿元上升到141051亿元,五年间翻了一番多,呈超常规增长态势。

二、制约农村扩大消费的几个因素

1.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消费能力不足。农民收入增长慢、增收难度大仍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一是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目前,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加大,单靠政府补贴的作用空间有限。同时,粮食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二是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低,外出打工拿不到高工资岗位。目前,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占50%,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 38%,文盲、半文盲的占7%。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4%,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注: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6页。)另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一是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全国尚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硬化路面所占比重不足 50%;有45%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还有6000-8000万人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2%的村庄没有通电;6%的村没有电话。由于生活基础设施较差,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二是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未普及,手机信号差,网络设施缺乏。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初见成效,但全国仍有30万个 20户以上的自然村,约4600万农民看不到电视。受其制约,农民对电视、手机、电脑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费意向很弱,阻碍了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培育。

3.消费侵权现象普遍,农村消费环境差。“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消费环境,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妨碍正常合理消费。一些厂商把农村视为推销积压商品的场所,多数商品质次价廉,假药、假食品、假日用工业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问题突出;第二,农民产品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差,在购买商品时识假、辨假能力不强。第三,农民缺乏消费维权的有效途径,抑制农民消费意愿。农村消费维权力量薄弱,维权成本高,一旦权利受到侵害,往往选择“能忍则忍”、“不再上当”和“下次不买”。

4.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市场难扩大。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一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方面,农村供销社日益萎缩,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县以下的零售店铺面积人均不足0.1平方米,只相当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1/10;另一方面,现有的40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乱、小、散、脏”的问题十分突出,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二是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食品流通的主渠道。据估算,农村居民购买消费品有98%以上来自“夫妻店”、代销店、流动商贩和集贸市场。三是缺乏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缺乏刺激农民扩大消费的代表性产品,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较少。四是农村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一般来说,产品售后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地级市或县城,农村产品维修很不方便,制约着相关产品的消费增长。

5.教育、医疗、住房“三大消费”支出比重大,挤压了农民其他即期消费需求。近年来,居民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造成居民正常的消费支出被压抑,并对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一,教育负担重。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占农民负担的70%,是农民负担中最大的一项。受教育收费高、就业形势差等因素影响,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倾向。其二,医疗成本高。截至2005年底,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约10%,90%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由于医药费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动性大幅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长28.7%,是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注: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6)。)一些地方的农民出现“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其三,盖房支出大。在农村,房子是体现一个家庭总体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青年男女择偶婚嫁时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盖房被视为农民的头等大事,是一生中最集中的消费支出。据测算,目前农民盖一栋普通住房要花2至10万元的费用。为了盖新房,农民要用去毕生的大部分积蓄,不少家庭还要为此欠下一大笔债。

6.农民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扩大消费有顾虑。当前,农民面临着自然、市场、制度等多重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扩大。一是制度不确定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面临着较大的制度不确定性。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不到位,存在投入水平低、覆盖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缺陷。二是自然不确定性。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损失率偏高,农业“靠天吃饭”,农民“靠天增收”的被动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目前,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和大牲畜的自然灾害损失率分别高达6.5%、 6%和10%。三是市场不确定性。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信息收集渠道不充分,农民仍面临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导致农业增产难增收或少增收。

7.消费观念、消费习俗落后,农民消费不科学。受消费意识、消费习俗和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的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结构失衡,畸形消费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婚丧嫁娶过度消费、举债消费。目前,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办婚事的费用支出一般至少要两三万元,多则十来万元;在农村奢办丧事盛行,丧葬所需费用也不断攀升。二是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生儿育女、过生日、建房、分家、升学、参军等,亲朋好友都要送礼。此外,农村招待客人离不开烟酒,据估算,农村家庭每年仅烟酒消费支出就达2000-5000元。三是腐朽型消费蔓延。在农村,许多中老年妇女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灰色消费支出大量增加;有的农村在年节和农闲时期,把赌博当“娱乐”,赌博成风,通宵达旦。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给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三、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1.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创新农民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主要是增加“绿箱”补贴,特别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农民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补贴;调整和用好“黄箱”补贴,力争将农产品补贴率从当前的3%提高到允许的8%。此外,可以探索建立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

2.积极发展农村信贷市场,改善农民消费支出结构,减少生产性资金支出,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出台综合措施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创新面向农村和农户的小额贷款制度,继续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二是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贷款业务。三是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税率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增加农村贷款的积极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3.实行有利于扩大农民消费的价格政策。一是实行向农村倾斜的公用事业收费政策。研究制定更加符合农村实际的电价、有线电视、电信资费政策。二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努力保持粮价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稳妥地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建立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完善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体系。三是严格落实化肥等农资价格的各项调控政策,加强对种子、农药、农膜等产品产销环节的管理,保持价格基本稳定。

4.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消费主体和消费方式转移。一是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免费为其提供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同时,清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充分保障外出进城务工农民平等就业和其他各项权益。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广开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三是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支持农民工将资金、技术、市场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带回农村,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和发展,促进农村扩大消费。

5.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扩大农民消费创造条件。可以考虑发行一定额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国债”,加大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的道路革命、厕所革命和厨房革命。第一,在公路方面,继续抓好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和管护,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避免非法集资、强行摊派等现象的发生。第二,在用水方面,改进农村用水设施和用水质量,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有条件的农村,要加快建设和改造饮用水水塔,加快改厨改厕步伐,逐步实现农村饮用水自动化和安全化,促进洗衣机、热水器、卫浴设备等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第三,在用电方面,加快和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积极发展小型电力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负荷能力。这有利于刺激农村电力和家用电器的消费。

6.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关键是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工程,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一是继续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工作,建设改造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三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对农产品的分级、分类、包装、产地、生产日期等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对保鲜、冷冻、分装等环节的加工条件提出严格要求。

7.善于发现和培育农村新的消费需求点,鼓励生产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一是搞好对农村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特别是要注意调查农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倾向和要求等。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专供农村市场消费。三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对设立的维修网点给予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8.继续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供保障。一是工商、卫生、质检、公安等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将农村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依法严惩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和欺行霸市行为,营造公平、合理的农村消费环境。二是建立严格的农村商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三是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加快建设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在乡镇建立消费者权益监督站,在村里设立联络员,切实保障农民的消费安全。

9.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安全感。一是要逐步完善对贫困人口和灾民的社会救济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贫困农民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三是严格落实农村“五保”老人、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对其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四是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五是逐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要坚持低标准准入、渐进式过渡的原则,先建立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并实现在全国范围的转移与接续。

10.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采取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劳务输出、社会救助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性消费问题。一是瞄准贫困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着力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与必要的救济、救助。二是要加快推进智力扶贫、技术扶贫和产业扶贫,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抓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增收产业,帮助其脱贫致富。三是增加中央和地方扶贫资金投入,健全规范扶贫资金监管制度,提高使用效益。特别是要加大以工代赈的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

标签:;  ;  ;  ;  ;  

农村消费现状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