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6月到2018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选择对应时间段内120例来我院接受体检的对象展开研究,即按照采血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接受末梢采血(对照组)、静脉采血(观察组),完成采血后对其实施检验,而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PLT、HCT、HCB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PLT为(228.64±75.61)*109/L,对照组PLT则为(206.39±76.54)*109/L;观察组WBC指标水平为(5.13±3.57)*109/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6.30±3.51)*109/L,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静脉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所得结果相较于末梢采血更为准确,因此前者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不同采血方法;检验结果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in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Methods:from June 2017 to October 2018 as the time period of the study,120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time period,that is to say,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blood collection.The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control group)and venous blood sampling(observation group)were performed after the blood collection was complet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the PLT,HCT,HCB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PL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228.6).The PLT was(206.39 ±76.54)* 109 / L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206.39 ±76.54)* 109 / L in the control group(4 ±75.61)* 109 / L;The level of WB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5.13 ±3.57)* 109 / L,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6.30 ±3.51)* 109 / L,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from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so the former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blood routine;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test results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的常规方式,作为一种基础的化验项目,其在检查后能够获得相关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的疾病确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血常规检验前对于患者的血液采集是重要工作,采血的方式不同,可能对其血液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干扰检验结果。目前临床应用于血常规采血中的方法主要包括末梢采血、静脉采血,本次研究则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现将本次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到2018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选择对应时间段内120例来我院接受体检的对象展开研究,即按照采血方法 不同将其纳入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范畴(60例)。对照组受检者的年龄为19-72例,其平均年龄为(44.36±2.21)岁,其中女性共计22例、其余38例均为男性。观察组受检者的年龄为19-71例,其平均年龄为(44.48±2.08)岁,其中女性共计23例、其余37例均为男性。两组对象纳入标准为:(1)年龄在18-75周岁之间;(2)两组患者或家属已经对本次研究概况知情,入选的对象均在知情的基础上表示同意接受本次检验对比;(3)本次均为自愿到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4)本次血常规检查前无已经确诊的严重病变现象。纳入的120例对象中已经将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疾病或其他异常类型的疾病患者排除在外。两组对比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即组间基本情况均相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末梢采血,观察组患者接受静脉采血,拟行本次血常规检验前,指导患者于1周前停止服用相关药物,同时指导患者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可能对血液水平产生影响的食物,临近检查前1晚上9点之后禁止饮食,以确保机体代谢正常,并避免饮食对血液中各项指标水平产生的影响。
末梢采血方法指导患者早晨保持空腹接受采血,血液样本采集前对患者的手指末端进行检查,确保其无损伤和其他异常现象,否则建议更换为另一手指进行血液采集;使用棉球对指尖实施消毒,消毒后待其自然风干,使用一次性末梢血三棱针插入指尖皮下组织,迅速退出后有血液流出,此时应用微量吸管抽取末梢血20ul,将其混合入120ul的EPK稀释液中,直到其充分混合后及时实施血常规检测,并获得相关检测结果。
静脉采血方法采血前指导患者保持空腹,采血时保持在坐位,同时将肘部充分暴露,必要时将采血一侧手臂上的衣物暂时脱下,避免产生压迫现象。采用酒精棉球对患者的肘部实施擦拭消毒,消毒部位自然风干后使用静脉采血针进行穿刺,穿刺时需要遵循准、快、稳原则,进而一次性穿刺成功并收集2ml的静脉血液,将所得血液样本置入EDTA-K2抗凝剂的真空管中,充分将其摇匀后,实施血常规检验,记录检验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检查中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按照组别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并实施组间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应用(x±s)统计,并应用t进行检查,检验所得的P<0.05均表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存在差异,且均为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的详细情况如下:观察组WBC(*109/L)、RCB(%)、HCT(%)、HCB(g/L)、MCHC(g/L)、PLT(*109/L)指标水平依次为5.13±3.57、3.08±0.59、42.68±22.31、117.64±12.59、314.26±26.54、228.64±75.61。对照组WBC(*109/L)、RCB(%)、HCT(%)、HCB(g/L)、MCHC(g/L)、PLT(*109/L)指标水平依次为6.30±3.51、3.61±0.67、30.16±22.54、100.52±16.34、323.69±28.54、206.39±76.54;组间数据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一种基础检验方法,其能够为多种疾病的判断和评估提供依据;一般而言,血浆、血细胞和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是血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血液成分实施常规检测,则能够发现人体血液中的相关细胞数量和细胞形态,判断其是否存在差异和异常现象,判断相关的早期病症,例如贫血、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功能异常等疾病[1]。目前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医疗设备被应用于临床之中,临床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可使用相关的自动血常规检测仪实施检测,进而获得相对准确的检查结果。但是血常规检验分为多个环节,其中采血是获得血液样本的主要途径,其采血的方式不同,是否可对血液样本的质量产生影响,干扰其最终检测的结果,就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课题。
本次研究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针对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实施分析,判断其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的PLT、HCT、HCB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PLT为(228.64±75.61)*109/L,对照组PLT则为(206.39±76.54)*109/L;观察组WBC指标水平为(5.13±3.57)*109/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6.30±3.51)*109/L,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中所得数据说明了两组所用方法不同,会使得血常规检查结果随之受到严重影响,而深究产生以上结果的可能性机制,认为其原因可能在于,对照组所用的血液采集方法为末梢血,末梢血主要是来自于人体的毛细血管,其血量相对较少,采血过程中使用穿刺的方法获得患者血液样本,容易伴随出血不通畅等现象,使得血液采集的难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时为了获得足够量的血液样本,医护人员多数需要对患者的采血部位实施挤压,穿刺局部的其他组织或体液则可能进入到血液样本中,使得血液标本受到污染或者被稀释,而实施局部挤压则可能同时造成白细胞破裂现象,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则可能出现异常变化,这使得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此外或患者伴随存在循环不畅、局部瘢痕等情况,均可能使得末端循环不畅,此时末梢血采集实施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也会受到影响;而出血困难对患者挤压还可能使其血小板的聚集加剧,仍可能影响各项检查指标的结果[3]。观察组所用方法则为静脉血液采集,该方法采血时主要是在患者的肘静脉部位进行穿刺,该部位的血液流量较大,因此一经穿刺即可获得足够量的血液样本,基本无需挤压干预,因此血液样本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证,此外肘静脉部位的采血基本不会受到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够客观反映患者机体的实际状态;同时肘部静脉采集的血液基本不存在末梢循环不良而对血液样本质量产生的影响,最终保证各项血常规检验指标处于相对正常的范围内,对于临床的治疗而言更具参考意义[4]。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使用静脉采血获得的检查结果相较于末梢采血的结果更为准确,因此应用价值更为显著,值得临床在血常规检查中推广使用,以期获得准确检查结果,为临床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开智,向鹏,余雄力.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4):117-118.
[2]漆晓君.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1):6152-6152.
[3]李明,林发波,金昕.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6):180-181.
[4]陆敏丽.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16,6(36):137-138.
论文作者:陈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血液论文; 血常规论文; 方法论文; 末梢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