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性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性问题论文,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范围界定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也是21世纪的重大战略性课题。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本报告也采纳布伦特兰夫人给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世界资源保护联盟在《准备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南》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手册》的观点,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过程,是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是国际的、区域的、国家的或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以是某个部门或多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个大系统工程,研究的问题非常多而且很复杂,本课题不可能作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作了数量分析;并对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了判断与评估。其实践价值在于对影响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口、科技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作了初步研究。

二、浙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评估

1.概念界定。在论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这两个概念。但说法不一,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这两个概念,对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是很重要的,需要加以界定。“可持续性”,包括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所谓“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的一种形态,这种发展形态的特征是旨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大系统的良性循环中,持续不断地使经济发展获得最佳效益。所谓“可持续发展度”,是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环境给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潜能,也就是说经济进一步发展可能性有多大程度。

2.评价指标。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否定了传统的用GDP 来评价发展的标准,但是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的研究大致上分两类,一类是用环境经济学方法进行评价;一类是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前者如1995年9月, 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新国家财富方法及计算结果,把世界财富构成分为自然资本、创造资本、人力资本,而这种评价方法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货币化计量的困扰,难有突破;因而后者成了世人的主攻方向。1990年5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标,将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992 年成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包括147条指标的指标体系菜单, 供各国政府在国家层次上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况;1996年3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内含四大基本目标,涉及23 个领域,涵盖118项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英国的经济、 社会和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世界经济》1997年第6期第63页)。

我们参考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关系的数量分析》的分报告中,构建了“浙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图”。这个框架图,将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三级进行评估,首级为目标级,即可持续总水平和实现目标的评估;第二级为因子级,将可持续发展水平分为五大类,从不同方面进一步剖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水平,第一类是自然资源丰度和利用程度,第二是环境状况及相关物投入类,第三是人口与社会发展因素类,第四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信息类,第五是经济实力类;第三级为指标级(或个体指标)。我们根据资料获取的可能性,在对24个有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后,选择了22个个体指标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3.评价结论。根据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指标特征值的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经济反映模型的构建,给出了如下结论:

——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极大。每增加1万人, GDP要减少0.131亿元;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和粮食供给能力减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21。在耕地资源方面,如果GDP增长率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耕地面积下降0.03万公顷;如果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 耕地面积也要下降0.29万公顷。农作物成灾率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38、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8,成灾率增加1个百分点,GDP 将下降 0.636亿元。 以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公斤/亩)为样本的化肥污染与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8,如果每亩田多施1公斤化肥,GDP就要减少7.149亿元。科技人员与GDP和财政收入的正相关系数高达0.85和0.82, 如果百人科技人员数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增长11.43%。

可见,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减轻污染和增加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保证GDP持续增长的根本。

——浙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善。浙江可持续发展度和可持续性评估结果中,对“可持续性发展”是用0—1的标准量来表示的,其间的数字越大说明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中,经济发展的程度越好;对“可持续发展度的衡量是从-66—66,分为6级来加以说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资本为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潜能,其中以-66~44 为最差、-42~22为差、-21~0为较差、1~22为较好、23~44为好,45~66为最好。从浙江1979—1996年系统可持续发展度的变动情况来看,改革开放起步时,经济实力很弱,可持续度为-30,属于“差”的这一类; 8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但从整个发展系统来说,分别为-17~10之间,可持续发展仍属于“较差”的;90 年代以来开始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认识到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速度作了调整,因而“可持续度”也有所提高,1993年和1996年的可持续发展度都达到26,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较好”的区间。

——可持续发展是个开放系统。研究浙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局限在浙江范围之内,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资源和气候变化就是世界性的问题。但是,要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还得从局部做起,把浙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办得好一些。

三、影响浙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非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在全国具有共同性,也有浙江的特殊性。这里所研究的着重点,是影响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特殊性问题。

1.理念。传统的发展观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追逐利润的最大化, 把发展等同于工业化。这种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及其相应的“行为”,给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浙江由于实施“强县战略”和“市县包干”的财政体制,使这种“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和行为”具有特别强的韧性。“强县战略”在浙江前一时期的发展中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各市县的经济实力增强了,而与此同时,追求增长速度的攀比风越刮越烈,又加上财政收入的利益驱动,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这种状况虽有好转,但非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和行为惯性仍在滑行。

2.资源。浙江的资源有以下特殊性:其一,浙江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尤为突出;其二,浙江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对浙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三,浙江水系的源头大多都在省域内,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系统可控性很大,省政府具有比较大的调控力度;其四,浙江一般的工业性自然资源不多,而有个别的非金属矿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莹石,因此,在对待工业性自然资源时,要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

——耕地资源。1995年浙江的人口占全国的3.58%,而耕地只占全国的1.76%、后备耕地占0.28 %, 分别只有全国资源密度平均值的 0.48和0.08。而据浙江农业统计年鉴的资料,1978—1996年间, 浙江的耕地面积总量以年均0.72%的速度递减,人口则以0.89%的速度递增,使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从0.74亩降为0.55亩。1996年,新增各类建设用地所占用的耕地与造田造地的数量已经持平;1997年新增耕地14.69 万亩,扣除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还节余4.53万亩,这是值得庆幸的。但从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比例而言,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并未停止。而且不能只看耕地的数量,还要比较耕地的质量。不仅新开垦的土地与被占用的熟地在质量上是无法相比的;而且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的缘故,农民对土地的保护性(改良性)方面的追加投入是很少的,耕地质量在下降,农田生态向不良化方面发展,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水资源。淡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浙江水资源总量937.2 亿立方米,按土地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仅次于广东和福建,居全国第三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21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2340立方米的93.24 %。而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地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也不一样。淡水资源的供给有限,而需求却不断增加, 1980 年全省用水总量为101.89亿立方米,至1996年增加到200亿立方米,16 年间用水量几乎翻了一番。据浙江省水利部门依照《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测算,如果供水能力维持在1993年的水平,当保证率P=75%时,2010年全省缺水率为21.67%;P=90 %, 缺水率25.67%。按90%的保证率计算,2010年缺水率在30%以上的有杭州、宁波、温州、金华、衢州、舟山和丽水,舟山缺水率将高达48.48%。 当然,各地缺水类型是不同的,舟山属资源型缺水,宁绍属资源与污染结合型缺水,金华和温州则是工程与污染结合型缺水。水资源总量不足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严重的是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造成饮用水紧缺。1986年全省8个水系中,达不到地面3类标准(可饮用)的河段占7.9 %,到1995年增加为27.9%,10年间增加了3倍多。 污染最严重的是甬江水系和运河水网区,其次是钱塘江上游。甬江水系的多数河段,运河水网区的杭州和嘉兴段,钱塘江上游的衢州、金华段, 水质均劣于5类标准。即使污染相对较轻的飞云江与瓯江水系,水质常年劣于5 类标准的河段也有多处。水资源已成为浙江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浙江得天独厚的优势,海洋资源的开发是下个世纪经济的新增长点,是未来浙江的希望所在。目前从总体上来说,在海洋资源问题上是开发不足,还仅限于以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来开发海洋,主要是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以现代工业社会的观念开发港口资源和旅游资源,还刚刚起步;以高技术开发海洋资源的海洋工程尚处在准备阶段。从近海渔业资源而言,已经开发过度,造成高经济价值的渔类资源衰减。近年来实施休渔期的法规,使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有所缓和,但并未根本解决,渔业资源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海洋资源威胁最大的是海洋污染。据舟山海洋生态站监测资料,舟山外侧岛屿以西海域,已基本上无1类海水,超3类水质标准竟占83.7%,无机氮的超标率达100%,无机磷超标率为88.4%,特别是在港口、码头、 锚地和主要航道,油类污染严重。同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向海洋排放,还使沿岸的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多,1992年至1995年间沿岸的大肠杆菌数量上升了10倍。据1992年和1994年部分水产品的监测,渔获物中的污染物含量已迫近食品卫生标准下限,部分水产品,特别是滩涂生物,已有超标现象。今年上半年广东近海来势凶猛、危害极大的“赤潮”现象应引以为戒。

3.环境。上面论述水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已涉及环境问题,表明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的生态环境都在哭泣,虽然水系与河网的污染已开始着手治理,水质恶化的现象有所遏制;而海洋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在加剧。这里主要指大气环境和自然灾害。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已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更令人耽忧。据《1992—1996年浙江社会发展蓝皮书》资料,浙江全省大气污染呈煤烟型,其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呈上升趋势。1991—1995年全省降尘年平均值8.47—9.39吨/平方公里.月,均超过8.0吨/平方公里.月的控制标准,致使全省16 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符合二级标准的城市也只占81.25%。据今年发布大气监测公报,浙江只有宁波市达到一级标准。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全省除龙泉市周围一些地区外,几乎都被酸雨区所覆盖,酸雨的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95%,并形成了杭州—临安—安吉—湖州—余杭—绍兴—嵊州一带、宁波—象山—舟山—普陀一带、金华—丽水—临海一带的三块重酸雨区。大气污染对人民的健康威胁很大,据浙江医科大学1996年的调查,杭州市交警上呼吸道患病率接近100%,城市居民肺癌死亡率正在上升。

——自然灾害。灾害的种类很多,就气象灾害而言,浙江是一个多灾大灾的省份。全国发生的17种气象灾害在浙江都发生过,而且影响范围广、出现时间长,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强、危害大。如严重影响浙江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5个,正面登陆的台风平均每两年有一个, 台风过程中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800毫米以上, 且大部分地区的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每隔三年要发生一次旱或涝灾,如1967年夏秋旱持续时间长达130 天。 据有关部门估计, 浙江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亿元以上,仅1994年的损失就高达225亿。 浙江省政府决心“砸锅卖铁”也要把千里海塘修好,这是抗灾之本,是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浙江象修海塘这样的治理山河的工程还有很多,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永远是浙江可持续发展工程中的主题。

4.人口。人口发展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人口发展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人口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方面的变化过程。近20年来,由于浙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做得比较好,浙江省的人口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模式”转变,人口的生育模式也基本上转向现代化。人口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主要是:(1 )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约束条件。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使人口总量增长仍将持续25年左右,经济仍然面临着人口压力增长的挑战。(2)人口素质提高的滞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衡量人口素质有许多指标,仅以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而言,人口素质的提高同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下同), 浙江省尚有文盲半文盲人口574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31%,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应年龄段总人口的17.02%。这些人口大都在农村, 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高文化素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过低,也是造成浙江高技术产业成长缓慢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3 )人口结构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人口的自然结构上,浙江进入老龄化时期,199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8.65%,到下个世纪20—30年代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 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制约;其二,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上,农村人口比重很大。1995年,农村人口约占70%,城市人口约占30%;按户藉中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来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1.63%, 这说明浙江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要求提高城市化水平。(4 )就业压力的持续增长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浙江的劳动力总资源大约平均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城市新生劳动力在增长,下岗工人在增加; 农村劳动力在结构转型期,一方面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由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每年约有20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 因此就业问题将是未来数十年间宏观经济中的首要问题。

5.科技。据国家科委1995年对全国各地区科技实力的评价,浙江列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辽宁之后,居第7位;1997 年降为第10位,又被山东、四川和黑龙江省所超过,科技实力属第三类型的省份。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评价浙江的科技发展,主要问题是:(1 )科技人力资源不足。1996年,全省地方企事业单位各种类的专业技术人员近72万人,占企事单位1025.55 万从事人员(浙江省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结果公报)的7%,在每万人口中的比重只有0.16人,1995 年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全国的排序列21位。(2 )科技人员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在科技人员中,用传统技术从事传统产业的人员比较多,拥有新知识、掌握高技术的科技人才和精通现代金融业务、精通法律知识的管理人才奇缺。(3)科技的财力资源投入不足。1997 年科技的财力投入在全国列17位,而经济总量则居第4 位, 两者很不相称。 1996年,浙江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91%, 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25 %。 而在发达国家用于研究与发展(R&D)的经费占GDP的比重,美国 1986年为2.7%、日本1995年为2.8%。(4)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据统计,1995年浙江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工业销售额的比重为1.06%,低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相对数只有上海的67.58%、江苏的81.53%。1997年,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下降6.7%,而全国则增长了9.5%,两者反差甚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市场主体的动力不足,是科技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1.发展理念变革和行为规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哲学。要从“非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困难则是发展理念的变革与行为的重新规范。本课题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分报告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树立:发展的系统性理念、发展的长期性理念、发展的综合成本理念、发展的有限目标理念和发展的科技推力理念。要树立这些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对传统的非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用相应的行为规范才能体现出来。然而,传统的行为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阻止其惯性运动,改变其运行方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的方向规范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因此,对非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要加以矫正,重新建立能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这就要矫正传统的工作业绩评价标准、倡导追逐综合效益的经营行为、树立全局为重的决策行为、强化“国民将来志向”的行为、推崇资源节约的消费行为。建立这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规范的经济与社会行为,也许比理念的变革时间还要长一些。能否实现这种转变,转变的时间有多长,则取决于政策选择。其基本政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法制化、经济社会和文化决策的科学化、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力量和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双重力量,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改变集团和个人行为的选择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经济“偏好率”和“长期利率”保持长期的一致性,从而走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天国”。

2.制定可持续发展工程的规划。可持续发展不只是一个理念问题,更重要的是行动。《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各地都相继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行动方案。浙江也应当把这项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浙江金衢盆地的“三江治理工程”已初见成效;“沿海堤塘修建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太湖和运河的治理也已开始;这些都可持续发展的好征兆。在浙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工程特别重要:(1)水源保护工程。浙江的8个水系的发源地大多在本省境内,源头的保护要靠浙江的人民,而正因为它在本省境内,省政府对水资源的保护具有权威性,有可能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建议省政府成立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并负责与邻近省市协调有关水资源保护事宜,如千岛湖的水质保护就需要与安徽省协商。(2)富春江引水工程。浙江东部地区缺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解决方案却一直争论不休。其实,从富春江引水的方案已经过水利专家数十年的勘察与论证,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项目建议书,现在已经到了决策的时候了;还有京杭运河、杭甬运河的疏峻工程。(3)海洋环境保护工程。中国沿海海水质量最差的是东海,这对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树立全民的海洋意识,动员全民来保护我们的海洋;并同国家海洋局一起来研究保护海洋环境的方案。(4 )土地资源保护工程。这方面省里已经出台了很多法规,但农村住宅建设方面浪费土地的趋势还在恶化。我们建议采取两条措施:一是调整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好中心村,减少自然村,既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又可节约大量住宅建设用地;二是已在城镇建有住房的居民,要从农村住宅用地中退出来,改变一家占有多处住宅地的不合理现象,不退的要加数倍的土地使用费。同时,要改变“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思路,采取“充分发挥杭、宁、温三大城市的功能,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提高小城市的质量,有选择的发展小城镇”的方针,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土地(据统计,大城市人均用地90平方米、中等城市100平方米、小城市120平方米、小城镇人均用地120平方米以上), 而且发展中心城市的技术创新功能,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5)大气洁净工程。等等。 这些工程的实施,要广开筹资渠道,除了省里的资金外,要争取国家的支持,争取国际援助,广泛吸引外资,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3.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浙江有句老话,叫做念“山海经”,把浙江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山”与“海”上面。就“山”来说,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潜力,但潜力很有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评价,也许资源保护的价值要大大超过资源开发的价值。据国外资料,山林的效益中,生态效益是最主要的,它和经济效益相比,日本为9∶1,美国是4∶1。浙江的山林资源不多,它的保护对浙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极为重要,可以说它是浙江人民的生命所在。而山区人民为保护浙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付出了代价的,沿海平原地区的发展也有山区人民的一份贡献。因此,“对贫困山区的扶持是生态成本的转移支付”(方民生,1986)。对山区来说,本地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脱贫的问题,但难以实现富裕和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山区人民要实现现代化,根本路径是把高山的劳动力引向谷地与平原。这就要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沿海地区的人民要欢迎他们来安家落户,并有一套有利于山区迁移人口的就业政策。过去那种“靠山吃山”的观点要改变为“养山蓄财”(方民生,1986),把山林保护起来。为解决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适当开发一些山林资源是可以的,但不要强化开发的观念,不要把浙江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山”字上。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这个系统的运行,要有大量的信息。要把大量的、分散的、零星的信息集中起来,就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建议省政府及早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可请省经济发展计划委员会来承担这项任务。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要定期发布公告。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预警系统,向有关部门发出相关的警报,并组织专家研究应急对策。

5.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传统的发展是“牧童式”的发展、“掠夺式”的经营,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园丁式”的发展、“护理式”的经营,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从非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意味着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这种转变只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因素来说,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非可持续性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之后所带来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还是水资源的节约、新能源的开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都离不开科技进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应当把知识经济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各个领域里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6.完善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健全这个法制体系,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个人和群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行为;另一方面是要使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现在国家已经颁布许多法规,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比,还要不断完善。如《环境保护法》,只对一些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费,可是在实际上则不然,有的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并未带来直接的污染,但它所生产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像摩托车就是典型例子,这种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由谁来承担是需要由法规来决定的。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法盲区。所以,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7.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是资源保护、山河治理、环境净化,还是提高人口的素质,都需要资金,这就需要有强大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当前最迫切的是建立海塘修建和江河治理工程项目基金、抗灾防灾基金、环境保护基金、山林保护基金,以及对贫困山区的生态保护成本的转移支付基金。对这些基金的筹划,沿海发达地区应当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目前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们应负有更多的责任,是这些地区加速工业化的负效应,理所当然地要从他们的所得中扣除一部分。当然,政府是构建这些基金的主体,政府的税收收入应当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出来支持各种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建立。政府职能转变之后,投资办企业已经不再是政府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把资金使用的重点放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企业家和个人的捐款,以及国际援助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本报告所用资料除注明出处之外均来源于相关年度的《浙江省统计年鉴》和本题课之分报告。

标签:;  ;  ;  ;  ;  ;  ;  ;  ;  ;  

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