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21世纪的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世纪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月26日至31日,《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次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政府重申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今后乃至下个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英文为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现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此概念最初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并被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采纳,成为共识。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将认真履行国际义务。
1994年7月7日至9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外交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向国际社会推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秘书长Maurice Strong先生说:一个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是一个历史性转变。
《中国21世纪议程》中第一批优先项目共62项,到目前为止,已获得国际社会在资金和技术上援助的项目有24个,占32%,正在洽谈的项目有27个,占53%。
国际社会对第二次圆桌会议的反应比第一次更为强烈,表明两年多来我国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及其优先项目计划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国家政府和企业财团的关注和支持。600多名中外代表分别来自17个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18个国家的政府,驻华使馆和港台地区,86个工商企业以及中国近50个部门和27个省、市地方政府和企业参加了会议。继第一次圆桌会议推出63项优先项目之后,这次会议又推出65项补充、调整的优先项目。
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的必由之路
地球上的植物有25万多种,然而,人类的粮食绝大部分只来自8种植物:小麦、稻米、玉米、大麦、燕麦、高粱、小米和黑麦。它们每年在全球的总产量为15亿吨。如果全球停止粮食生产,世界存粮只能维持40天左右。
在农业生产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中国的农业人口是欧洲联盟16个成员国总人口的两倍。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12亿人口,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要求生产更多的粮食而形成的对土地的压力也在同时增加。
就贵州省为例,全省86个县市中,有48个国家级贫困县,目前仍有800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人口仍有390多万人。生态环境先天性脆弱,受岩溶地貌和降水条件制约,加上森林覆盖率低,林种结构不合理及其它如陡坡开荒等人为因素,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1994年已达到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3.6%。但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指导下,今天的贵州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
目标
到本世纪末,主要农业科学技术能够达到80年代初期的世界先进水平,并在若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将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全国每年大约一共能培育出接近100个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
逐步降低农业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在人均粮食总产400—425公斤,总产量达到5000—5300亿公斤的基础上,其它经济作物和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使城乡居民每人每天食物供给的热量达到2715千卡,蛋白质73.5克,脂肪56.5克,可以基本上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
种草种树,增加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控制耕地、草原退化、沙化和环境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并有初步改善。
行动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向。
首先要依靠科技进步,主攻提高单产和改进产品质量,使数量上台阶,质量上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其二,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其三,要走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道路,延长产品增值链,拓宽生产领域。
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2年总产值达1.6万多亿元,几乎和1985年全国社会总产值相等;实现利润1500多亿元,国家新增税收入的3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出口创汇200多亿元,占全国出口产品总额的1/4左右。
但是,由于受地理位置、资源秉赋、经济技术等客观条件和思想观念转变程度等主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具有东部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特征。
中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因此更需要为这些地区的乡镇企业提供和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要在组织形式上,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让其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要在宏观产业政策上有意识地将农产品加工业适度转向农村,由大工业向乡镇企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同时给予更多的优惠,以及建立和健全对乡镇企业的法律保护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加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优化,这个外部环境就是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这两大主题抓好了,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就会迅猛发展,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就会显著增强,农村市场经济就会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
人与自然相互支撑
1995年5月,云南省林业厅干部奚志农登上迪庆高原时听到了一个犹如晴天霹雳的消息:滇西北的德钦县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决定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南侧,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
奚志农心急如焚,发出沉重的呼喊:“这片原始森林和林中的滇金丝猴已经生存千百万年了,千百万年没有毁掉,为什么一定要毁在我们的手里?”他的呼吁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林业部向云南派出了调查组,云南省领导也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做出了制止破坏滇西北森林的决定。
1996年4月22日,是第26个世界地球日。联合国发表于地球日来临之际的环境报告指出:南极臭氧层空洞正以每年相当于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全球有1.25亿人生活在污浊的空气中;每过去24小时,世界上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地球上共有12亿人生活在缺水区。
为此,《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未来的
目标
到200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初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缓解北方和主要城市以及能源基地水源紧缺局面,基本解决饮水困难,供水能力比1990年增加600亿立方米。控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继续超量开采,逐步做到采补平衡;全国灌溉面积扩大到5300万公顷,通过农业节水措施,每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量80—100亿立方米;重点解决108个重点缺水城市的供水不足问题。
行动
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亿公顷,“九五”期间开发耕地约130万公顷,复垦土地约65万公顷。尽可能保证国民经济急需的主要矿产有相应的探明储量和地质资料;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有效地抑制对矿产资源的乱挖滥采,逐步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991年—2000年争取净增林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左右,全国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5—16%,林地利用率达到55—59%。新增人工草场和改革草场23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草原2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由目前的年均2100平方公里减少到年均1000平方公里左右,荒漠化土地治理面积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争取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平方公里。建立10个左右的生态恢复综合治理示范区;生态农业推广面积达到650万公顷。全国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的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60%左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0%左右;基本解决饮用水源和风景区水域污染问题。
工业:关心环境就是关心自己
《中国青年》杂志1996年11期邓琮琮著文《地球已经失去忍耐》中提到:位于淮河中游有座拥有70万人口的城市蚌埠市。在蚌埠街头,一个孩子倒掉家里的食用油,拎着空桶去排队等候食用水。这一情景被新闻记者公诸报端:“清水贵如油”,在今天的淮河沿岸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国30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中,有131家分布在淮河流域,近年来造纸业、酿造业、小皮革业等污染性行业快速发展,排入淮河的工业污水急剧增加,以至于每年排入淮河干流的污水总量多达40亿吨。80%的干支流变黑发臭。去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专门为一个流域的水污染制定的法规。为了治理淮河,我国政府提出“1997年底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让淮河水变清,到2000年重现淮河碧水丰姿”的治理目标,并决定关停并转小造纸、小制革和小印染厂,限令淮河流域内年产五千吨以下的一千家小造纸厂在1996年6月30日前关闭。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生产终端的问题,整个生产过程及其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有产生环境问题的可能,有时其他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甚至超过生产过程本身。例如,就汽车的生产和使用进行比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比生产过程要高得多。如果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就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成后的产品使用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事先进行预防,环境面临的危害就会大大减轻。为此《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21世纪中国环保的。
目标
科学规划和组织协调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布局和工艺流程,优化生产诸环节,由单纯的尾端污染控制转向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以此来提高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防治环境污染。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行动
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清洁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推广应用能源、交通、原材料中的规模生产和节能、节水、节材技术;研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在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充分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的科研工作,密切他们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展以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宣传和培训,改变单纯从生产终端考虑污染控制的传统观念;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在开发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展清洁技术和装备方面的研究,加强环境、冶金、化工、轻工和农业等部门与研究人员的合作,以使清洁技术达到最佳效果,并注意应用推广到工业生产实际中去;研究清洁生产工艺,改革原料路线,选择使用清洁的纯原料或低污染原料,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诸如电能、太阳能等无污染和少污染的一次和二次能源;建立闭合生产圈,综合利用二次物料和能源,同时改进产品包装,加强废品回收,减少废物的产生;交通运输要限制和控制使用陈旧的交通运输工具,研制和开发耗能少、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制定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相适应的清洁生产标准和原则,配套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经济手段,以保证上述标准的实现。
标签:中国21世纪议程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