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目的:观察抗甲状腺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的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320例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20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初诊还是复发无关,主要是集中在治疗后的3个月(68.8%);有6例患者是发生的单一不良反应,另外10例皆是2种或者是合并有2种以上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最为常见,且服用他巴唑治疗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6.2%要明显高于服用丙基硫氧嘧啶患者的1.1%(P<0.05)。结论: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会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特别是在开始治疗的前三个月,要尤其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49-0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为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临床多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来对其进行治疗,虽然应用的安全性较高,但由于治疗时间长,所以治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1],而针对这些发生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尽早发现、尽早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的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320例其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男性72例与女性248例,初诊甲亢患者250例、复发患者70例。患者年龄最小的是15岁、最高的是66岁,平均年龄41.2±3.6岁,病程最短的是10天、最长的是6个月,平均病程为2.4±0.3个月。
1.2 治疗方法
确诊后,所有患者予以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按患者实际情况再辅以β受体阻滞剂、B族维生素等治疗。其中226例患者使用他巴唑治疗,方法为:每天20~20mg;另外94例患者使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每天200~300mg。初始剂量按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每日分次口服,治疗4~8周之后再按照当时病情与甲状腺功能逐渐的减量或者是做维持治疗。治疗时间均超过1年。
1.3 统计学分析
以结果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计数资料,SPSS 19.0软件加以对上述数据的处理。
2.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概况
320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布:在开始治疗后的3个月内有11例(68.8%)、3个月到6个月内有2例(12.5%)、6个月到12个月内有2例(12.5%),12个月后有1例(6.3%)。
2.2 不良反应发生的性别分布
男性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3例(4.2%)、女性患者中发生13例(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
2.3 患者患病情况的不良反应发生
初诊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共计13例,占5.2%,复发患者中共计3例,占4.3%。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
2.4 不同药物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使用他巴唑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共计11例,占4.9%,使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共计5例,占5.3%。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05)。
2.5 两种不同药物治疗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种类对比
1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是发生的单一不良反应,另外10例皆是2种或者是合并有2种以上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反应,其次为白细胞减少与肝功能受损,具体如下表1所示。且服用他巴唑治疗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6.2%要明显高于服用丙基硫氧嘧啶患者的1.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种不同药物治疗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种类对比[n(%)]
注,和丙基硫氧嘧啶组比较,χ2=3.912,*P<0.05
3.讨论
抗甲状腺药物一直以来都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主要手段,且常见的药物为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2]。本次研究所抽取的3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16例),且主要包括皮肤反应(瘙痒、荨麻疹、皮疹)、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肝功能受损(胆红素、转氨酶)、脱发、白细胞减少等等。可见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于开始治疗后的3个月内,有11例、占68.8%。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反应,其次为白细胞减少与肝功能受损,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患者是否是首次用药还是再次用药无关。但服用他巴唑治疗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6.2%要明显高于服用丙基硫氧嘧啶患者的1.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皮肤易发生过敏的患者在选用他巴唑治疗时要慎重[3]。
在患者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发生了不良反应时,建议考虑以下几点意见:①在继续用药的同时应针对不良反应做出对症用药;②改用其它抗甲状腺药物。比如,若患者出现的是轻度皮肤反应,且伴随着转氨酶的增高时,如果白细胞减少未低于3.0×109/L,可继续用药,但是应相应的加入保肝药、抗组胺药以及升白细胞药物来做出对症处理[4],同时加强对患者反应症状的观察,若不良反应加重,则必须尽快停药。
概括全文来看,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会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特别是在开始治疗的前三个月,要尤其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俊何.3种升白细胞药治疗抗甲状腺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180-181.
[2]戴红,叶圣权,朱红霞等.碳酸锂治疗对抗甲状腺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27(4):321-323.
[3]谭浩.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护理[J].现代养生B,2014,34(6):178-178.
[4]高洪伟.抗甲状腺药物在甲状腺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药品评价,2015,25(9):35-39.
论文作者:王婧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药物论文; 个月论文; 白细胞论文; 抗甲状腺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