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基础,本州邦宁:如何从“以民为本”的思想中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_群书治要论文

以人民为基础,本州邦宁:如何从“以民为本”的思想中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_群书治要论文

以民为本,本固邦宁——从《群书治要》的“重民思想”看如何更好承担对人民的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固邦宁论文,为本论文,思想论文,责任论文,群书治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而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的第一次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就多次谈到“对人民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学习《群书治要》中的重民思想,可以运用历史经验,为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对人民的责任”起到借鉴作用。

《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上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贾谊的政论书《贾子》上也说:“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意思是说,对于办理政事来说,人民是一切政事的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君主以人民为根本,官吏也是以人民为根本。这些可誉为中国古代重民思想的代表。

《贾子》上还说:“自古而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矣。”这是从反面说明为什么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王的根本。他说:从历史看,自古至今,与人民为仇的人,人民迟早一定会战胜他。例如,《汉书》上记载,在秦始皇之前,周朝有八百多个诸侯国。他们役使民众非常轻微,每年百姓只服三天徭役,可国君的财富用不尽,国库也很充实。秦始皇统一之后,他让这八百多个诸侯国的人民来奉养自己,人民服不完的徭役,竭尽全力,可还是供不上他对财富的需求。为了供养他一个人,全天下的人都很辛苦,可还是不能够让他满足。“劳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无辜死刑者无所告诉。”疲劳的人得不到休息,饥寒交迫的人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无辜被判死刑的人没有地方去上告,人人与他结怨,家家与他结仇,秦朝很快地由盛转衰了。可当时秦始皇自己并不知道秦朝已经走向了灭亡,因为“天下莫敢告也”,没有人敢告诉他实情。为什么不敢告诉他实情呢?因为他没有供养老人的德人,没有辅佐的臣子,没有敢犯颜直谏的士人。并且骄纵恣意地杀戮,贬退了批评他的人,杀害了直谏的人,臣子们吓得战战兢兢,暂且投其所好以求能够容身。谈德行的时候,就说秦始皇比尧、舜还贤明;说功劳的时候,认为秦始皇超过了汤、武。所以天下已经衰败了,但是没有人告诉秦始皇实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重视人民必须要广开言路,让人民说话,使下情上达。

中国古人很重视听取人民的劝谏。《潜夫论》上讲道:“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治国的道理是要劝导臣下能够敢于进谏,广开言路,君主就能够明察秋毫,下情就能够上达。

在《管子》上记载:齐桓公向管仲请教说:“我想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天下,想得到权力而不亡失,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管仲说:“不要以自己私人的好恶损害了法律的公正,要认真地考察人民所厌恶的,从而引以为戒。在黄帝的时候,设立明台让群臣在这里议论国事;尧设立衢室也是让下情上达,主动去问人民有什么意见;舜的时候,在朝门外设立了进谏的旌旗;禹王的时候,在朝门外设立了进谏的鼓;汤王设立了一个能够使街头巷尾的议论、意见都能够汇总的庭堂。这些制度是干什么的呢?都是用来听人民的批评的。这是古代英明的圣王之所以能够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天下,得到权力而不忘失权力的规律。”

在这里管子劝谏齐桓公只有效仿古圣先贤,主动地去听取民众的批评。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得失,使天下保持不失。

《汉书》上也记载说“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古代圣王的制度,由史官在殿前记录君主的过失,乐工要诵读规劝的谏言。百姓在道路上可以批评时政的得失,做生意的商人在市场上可以随意议论朝政,这样国君才能够听到他的过失,重要的是能够改过。见到正义的、符合道义的就应该顺应推行,这样才能永久地保持天下。这些制度都是想让下面的民情能够通达到君王,让下情上达。

相反,如果“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折辱正直读书人的气节,封住敢于直谏的臣子的嘴巴,群臣都知道君主做错了但是不敢谏诤。天下以进谏为恐惧,这是国家最值得忧患的大事。

在《史记》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周厉王的时候任用荣夷公,而荣夷公这个人贪财好利,把国家所有的财货都据为己有。当时也有犯颜直谏的臣子劝谏周厉王。芮良夫就劝谏说:“财利都是万物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所孕育的,现在却想一个人专有,这样一定会导致祸害。作为国家的君主应该倡导开发田地、生产,然后公平地给以分配,即使这样还恐怕人民怨声载道。一般的百姓想独占财利都被称为是强盗,更何况是国君?荣夷公不懂这个道理,他想把所有的财利都据为己有。如果您任用这样的人一定会给国家导致祸害。”

但是周厉王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反而重用荣夷公,然后搜刮民财,自己过着暴虐而骄奢淫逸的生活,对人民很苛刻。结果人民怨声载道,在道路上批评周厉王的过失。这时召公又来劝谏说:“人民已经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

周厉王不仅没有反省自己,改变苛虐的政治,反而找了卫国的巫师来监察人民,只要他来上告说某某人说周厉王过失,就把那人处死。过了不多久,人民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再敢评价时事的得失了,甚至人们在街上走路的时候都不敢多说话,只是以眼睛示意一下,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思,诸侯也都不来朝拜了。

这时,周厉王得意地对召公说:“你看,人民都不敢乱说话了!”

召公说:“并不是人民不敢说话,而是您把人民的口给堵塞了而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你堵塞人民的嘴巴比堵塞河流的危害性还要严重。如果河流堵塞了,蓄积的洪水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一定会很多。你堵塞民众的嘴巴,结果也是一样。因此,治水者一定要使河道畅通。治国者也要开放言路,让人民能够宣泄自己的想法。人民有口,就像大地有山川,一切财物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又像大地有高低、干湿不同的土地,衣食也是从这里产生的。让人民说话,把意见表达出来,那么时政的得失善败就能够从这里观察出来。人民想在心里,表达在口中,成熟的意见就可以推行。如果不这样做,反而把人们的嘴巴都堵塞了,那么,能够赞同你、拥护你的人又有多少呢?”

结果周厉王还是听不进去,以致人们怨声载道,一起来讨伐他,最后逃跑到彘地。

这一故事警示领导者:要让民众说话,通过各种渠道合理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从他们表达的意愿之中,为政者可以看到自己政治的得失。

在历史上,有很多贤明的君主都是主动地去求取百姓的意见。例如,在《新序》上记载齐桓公去见了一个名叫稷的平民百姓,结果他一天跑了三次都没有见到稷。跟从的人就说:“作为一国之尊见一个平头百姓,一天来了三次都见不到,就应该就此作罢,不要再去了吧!”齐桓公回答说:“你说得不对。有德行的士大夫、读书人轻视爵禄,所以他也会轻视他的君主,那些不想称霸天下的君主会轻视有德行的士大夫、读书人。士大夫、读书人小臣稷可轻视爵禄,可是我怎么敢轻视称霸天下呢?”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稷。其他人听到了这件事就说:“你看齐桓公对于布衣之士都能够如此地尊敬,那对于一般的诸侯国君肯定会更加尊重。”人们都纷纷来朝拜。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上贤明的君主不仅要让百姓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还主动地去求取谏言、去了解民情,这样才能够使民情上达。

《后汉书》上记载着杨震的一段话,“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洗目改听。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意思是说:“我听说在尧、舜的时候,进谏的鼓、可以批评的木牌都立在朝门之外,让人们随时可以进谏。周朝和殷朝的圣哲君王,百姓有了怨言甚至有了责备都是洗耳恭听,这样才能使自己耳聪目明。开放言路、无所忌讳,甚至要去征求那些砍柴的平民百姓的意见,使下情上达。”这说明,古人重视采纳民众的意见,根据民众的意见来判断时政的得失、改善政治措施,才能保持国家常盛不衰。

(有修改)

标签:;  ;  ;  ;  ;  

以人民为基础,本州邦宁:如何从“以民为本”的思想中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_群书治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