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01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 76例脑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脑内肿瘤患者核磁共振波谱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的吻合度为 97.37%。结论:核磁共振波谱诊断脑内肿瘤的准确度高,对脑内肿瘤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波谱;肿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21.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08-01
肿瘤疾病一般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肿瘤切除后可以痊愈,恶性肿瘤通常是早期发现病灶切除后生存率高,晚期发现难以治愈。肿瘤的诊断、治疗等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对于肿瘤患者来说,目前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早期诊断,发现人体深部病灶癌变信息、控制其发展,这是可以大大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概率的有效方法。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利用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化合物分析的方法。核磁共振波谱可以先于影像学变化发现代谢变化,从而对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作出有效的评估以及预测。本文对核磁共振波谱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 76例脑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龄12~79岁,平均 46 岁。患者通过CT、MRI 提示颅内病变部位:额叶23例,顶叶20例,颞叶 16例,颞叶底节区7例,丘脑3例,小脑、额顶及额颞顶各 2例,枕叶1例,顶叶1 例,脑干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扫描,选择脑肿瘤区肿瘤最大层面作为磁共振血流量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blood - flow scanning,MRS)定位层面,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序列,在波谱定位图上选择ROI,观察代谢物变化情况,主要包括氮 - 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乳酸(Lac)、肌醇(Ins)、脂质(Lip)、谷氨酰氨(Glx)等。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诊断准确率
76例脑内肿瘤患者核磁共振波谱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的吻合度为 97.37%。核磁共振波谱检测结果脑内肿瘤76例分别为,脑膜肿瘤12例,淋巴瘤10例,胶质瘤30例,转移瘤24例。病理诊断结果为脑内肿瘤74例分别为,脑膜肿瘤11例,淋巴瘤10例,胶质瘤29例,转移瘤24例。
2.2核磁共振波谱表现
对患者病变对侧正常脑组织区代谢物的分析显示,核磁共振波谱图像可清晰显示出 NAA 峰(2.0ppm)、Cr 峰(3.0ppm)和 Cho 峰(3.2 ppm)。NAA 峰最高,Cho 峰和Cr 峰较接近。60 例正常脑组织区的代谢物测量结果:NAA/Cr 为 1.73±0.19,Cho/Cr 为 0.98±0.17,NAA/Cho为 2.40±0.44。具体来说,脑膜瘤的核磁共振波谱表现为 NAA 消失或明显降低,Cho 升高,Cr 信号减弱,出现 Ala 峰,肿瘤周围脑组织正常;淋巴瘤核磁共振波谱表现为 NAA 在肿瘤区域降低,Cho 升高,出现Lip 峰;胶质瘤的核磁共振波谱表现为 NAA 降低,Cho 升高;转移瘤的核磁共振波谱表现为 NAA 显著降低,Cho 升高,肿瘤旁脑组织波形正常
3.讨论
脑肿瘤的种类较为复杂,常规应用 CT、MRI 进行检查仍难定性诊断,初步诊断只能依据脑肿瘤位置、形态及大小等判断。脑炎、脑梗死及脱髓鞘病变等也可表现为灶周水肿、占位效应,与肿瘤有类似的 CT、MRI 表现,故常导致诊断或鉴别诊断困难。核磁共振波谱图像具有立体性特点,可在减少检查伤害的基础上避免遗漏,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核磁共振波谱(NMR)在肿瘤诊断中,组织提取物的 NMR研究较多,国内利用高分辨的魔角旋转 H - NMR 对离体脑膜瘤和胶质瘤进行研究,利用微量探头在 600MHz 波谱仪上测定 HR、MAS、H - MRS。其检测化合物包括 NAA、磷酸肌酸(PCr)、Cr、Cho、谷氨酸(Gln)、谷氨酰氨(Glu)、甘氨酸(Gly)、牛磺酸(Tau)、肌醇(ml)、丙氨酸(Alal)双 峰、乳 酸(Lacl)双峰、Lip 等,检测代谢物以 Cr 为参照峰,分别计算出代谢物面积与 Cr 面积比值,得出胶质瘤不同病理分级脑代谢物相对浓度,比较胶质瘤与脑膜瘤代谢物相对浓度比值,结果显示 H-MRS在胶质瘤与脑膜瘤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核磁共振波谱(NMR)在肿瘤治疗中可以起到监护作用。肿瘤的 NMR可以预测某些治疗方法的效果,有效的治疗方法导致 P 波谱中无机磷酸盐(Pi)和磷酸单脂(PME)共振峰减小,PCr 和ATP 共振增强,并且伴随 p H 碱性偏移,肿瘤退化前可以观察到波谱有明显改变,波谱对治疗方法的效果及预见性表现很明显。可见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肿瘤类型决定了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正确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而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总而言之,合理的核磁共振波谱应用能在临床实践中提高诊疗效率,同时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纶先,胡波,陈永严,等.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1):28-31.
[2]钟军,蒋雪梅.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35(1):282-286.
[3]李育,赵靖霞,杨根金,等.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在肿瘤代谢组研究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9):1024-1027.
论文作者:赵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波谱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肿瘤论文; 代谢物论文; 患者论文; 表现为论文; 治疗方法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