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辽宁流动人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陈 阳
〔内容提要〕 辽宁在进入老龄化时代的同时,亦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情况。因此,制定有效的流动人口治理政策,并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进入辽宁安居乐业,对辽宁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地运用社会工作的力量,将能构建出吸引流动人口的志愿者文化,全面服务流动人口的社工机构体系,科学灵活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智库平台。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辽宁 流动人口 社会治理
辽宁在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过程中,颁布了对应的《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文件,并在该文件中提出辽宁未来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补短扬长、产城融合。但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在践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时,首先需要面对并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开始从辽宁地区流向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何有效地保证人口回流并最大程度上留住流动人口,使各方面的人才更愿意来到辽宁安家落户,成为辽宁落实城镇规划的重中之重,也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关键。而在如今城市硬件建设日趋相近的前提下,能否提供系统且人性化的服务,成为政府能否实现流动人口良好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政府为主体,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等多门知识的服务性学科,能有效地围绕着服务流动人口的方向出发,提供专业且高效的公益服务。若政府能重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和应用价值,并充分地运用社会工作的力量服务辽宁的流动人群,必将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不仅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加大,河道在农业灌溉中作用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在农业灌溉的作用越来越弱,淤泥阻塞影响河道正常发挥其作用,因此积极研究和应用清淤疏浚技术对于水资源的持续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有助于辽宁构建出更适宜流动人口的志愿者文化
如古人言“独在异乡为异客”,当流动人群从外地流入辽宁时,难免在生活各方面出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可能是由饮食起居等引起的生活不适,也可能是由风土人情造成的文化不适。而无论是哪方面的不适都可能会使个体对辽宁产生隔阂感,这虽然貌似微不足道,但却不可轻视。因为这将在日积月累中让个体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并最终离开辽宁。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辽宁有必要构建出能帮助流动人口快速融入辽宁的志愿者文化。虽然,辽宁文化归属于东北文化,具有豪爽、热情、好客的特质。但需要注意的是东北文化的豪爽与好客是一种天然的民俗特质,并非专业的服务精神。而对应于流动人口服务的志愿者文化,其背后应由专业的服务精神、态度和技能来支撑。两者的差距是明显的。热情好客的文化特质是相对、随机并因人而异的,其受到客观环境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志愿者文化,却可以长久持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如一的服务状态。因此,构建出专业的志愿者文化,并结合辽宁热情好客的文化特质,必然增加辽宁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但是,志愿者文化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自发形成的,应基于现实条件,以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技能,对志愿者队伍进行有针对性及系统的培训。辽宁只有在持续运用社会工作技能,从市民中构建出一批可持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时,才可能在未来构建出适宜服务流动人口的志愿者文化。这需要在相关法律、政策的规范与指导下,更人性化地吸纳流动人口,使其为辽宁服务。而志愿者文化一旦形成,将使辽宁成为众人眼中的好客之地,并自然地形成“滚雪球”效应,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进入辽宁,为建设辽宁奉献自己的力量。而专业且温暖的志愿者文化,还能够使辽宁更具包容性和温暖特质,使外来者在进入辽宁后,不再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
二、社会工作有助于辽宁构建全面服务流动人口的社工机构体系
如果说志愿者文化是能保障流动人口在辽宁安居乐业的魂魄,那么构建全面系统的社会组织体系就是保证流动人口在辽宁安居乐业的支撑骨架。当流动人口进入辽宁后,政府相关部门为其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一般均是按照政策、法规来实施的。但是,制度性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相对理性、规范、却很少顾及人情。而现实生活则是需要“温度”的。因此,围绕着流动人群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可以系统辅助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的社工机构体系,将能保证在政策实施之外,有温度、有弹性的人性化服务相伴。其中,建立全面且有序的社工组织,将能成为政策或法规执行的润滑剂。如当流动人群进入到辽宁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法立刻安顿下来,这时便可以由社工组织提供相关的住房及其他相关居住信息来帮助流动人群快速地融入城市。此外,社工组织还可以和社区联动,针对流动人群的生活起居进行定向跟踪与调查,明确流动人口在辽宁工作生活时所面临的问题,并做出持续性的问题反馈。此外,当个体选择流动到辽宁时,很少会单独一个人流动,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迁徙。而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便是孩子。而正是这种举家迁徙,也使得流动儿童群体问题增多。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在迁徙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而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当孩子的身心发育不顺利时,家庭也必然很难保持稳定,流动人口自然也无法安心地在辽宁展开工作。因此,在流动人口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到辽宁后,有必要让服务流动儿童的社工组织介入,使孩子进入辽宁生活时,能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与行为。
流动人口的构成千差万别,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需要辽宁能够建设多元化的社工组织体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要。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需的帮助或服务,同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所需要的帮助和服务是存在差别的。如果针对不同人群均套用相同的处置办法,则可能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无法解决实质问题的情况,这时就应该运用社工组织的力量,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差异而多元化的服务。
自1994年Kido[1]制备了第一个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LOED)以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WOLED的研究中.影响白光器件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蓝光部分的效率和寿命等,而高效的蓝光器件是得到高效的白光器件的基础和关键[2],也是推动WOLED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的基础和关键因素.
三、社会工作有助于辽宁构建面向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的智库平台
为了更好地确保流动人群进入到辽宁之后能够安居乐业,有必要针对围绕着辽宁流动人口所出现的问题集合,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构建智库平台。其中,智库平台的建设应遵循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逻辑,在最大程度上运用社会工作的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服务性特质。一方面,社会工作的学科设置中包括了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等定量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研究者可以围绕着辽宁流动人口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并基于数据结论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学科设置中还包括了类似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方法、心理辅导等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向。在使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定位了具体的问题之后,可以使用社区工作等方法,围绕社区进行定点帮扶救助。而针对流动人口中出现的个案和特例问题,则可以使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进行操作,保证问题解决的细节和弹性。
注:本文系201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辽宁流动人口社会治理方案构建》(项目编号:L18BSH00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梁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