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本质_邓小平理论论文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本质_邓小平理论论文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质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本质?哲学上解释为:反映客观现实中各种事物所表现的最主要的东西,这种东西能说明事物的特性、事物内部最重要的方面,事物内部深处所发生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就是由外部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运动过程,就是揭露事物的愈益深刻的本质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80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是说,过去对社会主义的特征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展开有一个过程,而且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没有及时去研究探讨;又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实现形式和遇到的问题不同,而人们又往往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模式,而忽视了对本国国情的研究和探讨。

自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自20世纪初列宁的“一国胜利学说”的创立,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自本世纪40、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高潮到80年代末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人们在反思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没有死亡,反而相对稳定发展,又给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正是在这样的世界经济政治环境下,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国际共运100多年的历史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破除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前苏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青春和活力,生机勃勃!这一功绩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归功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过去我们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本质和基本规定性,并不是直接从历史和现存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它们当时所见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所作的预测和设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1.从逻辑上说,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定性。

(1)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了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社会是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集中表现为它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消灭了私有制,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 全体社会成员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

(3 )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劳动是分配的唯一尺度,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

(4)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造成了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

(5)国家已经失去政治职能,不再具有阶级压迫工具的性质, 只有社会管理的职能。马克思把这种只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的国家称之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314 页);列宁则称它为“非政治国家”和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注:《列宁选集》第3卷166页、200页)。

(6)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产品经济, 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

很显然,社会主义社会要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具备以上这些基本规定性,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

2.定义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列宁指出:“所有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一切方面的联系。”(注:《列宁选集》第2卷651页)列宁曾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帝国主义下过三个定义,来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列宁也曾用比喻的形式给社会主义下过几个定义。其一是: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美国的科学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的总和。其二是1921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工作报告,他又比喻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注:《列宁选集》第4卷399页)为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不妨学习列宁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1)从最概括抽象的意义来考察。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并且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2)从划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方面来考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构成的,但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是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平等互助关系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3)从社会主义的所处历史地位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发展将经历三大阶段。一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定义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邓小平也多次从这个意义上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从历史和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在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发展进程与最终结果统一过程中,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理论问题。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1.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1980年针对我国农村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开办,遇到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还说:“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提出了判断政策对不对的两条标准。他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13~314页)

2.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是活了社会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没有伤害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第二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1985 年8月21日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说的。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为什么会有两种评论,因为当时,我国的改革已经从农村推向城市,并且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纠正了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在同尼雷尔的谈话时直接了当地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34~135页)

3.社会主义的原则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致富。1986年9月2日,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说:“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资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71~172页)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致富, 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4.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是共同富裕;两极分化就会出乱子。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64页)

5.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1992年1月至2月南巡讲话。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其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很强的目的性,很强的时代感,强烈的国情意识和鲜明的理想性。其针对性,主要是针对离开生产力标准谈论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针对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针对不患穷只患不均的平均主义,针对把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混为一谈的模糊认识等等;其目的性就是要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进改革开放,其时代感就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时代,不发展生产力,就是自甘落后,就得挨打;其国情意识就在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其理想性是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对未来社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或者说新水平就在于:

1.他站在比社会主义一般特征更高的层次上,即从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目的和目标放在首位。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尊重实践,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利益的崇高思想境界。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观念,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核心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62~163页)

3.突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明了方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具体模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展来确定。

4.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从动态上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条五个动词,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展开的过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逐步成熟和实现的过程。

我们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要从以上五个方面把握好其精神实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在实践中破除各种模糊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改革,不断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收稿日期:1998—11—05

标签:;  ;  ;  ;  ;  ;  ;  ;  ;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本质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