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高教“泡沫现象”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泡沫论文,成人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 人才资源却相对缺乏。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者仅占10.06%, 其中大学文化程度者只占1.42%,高级人才奇缺且结构严重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但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无论是其速度还是其成就都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为美国的2/5),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发展并未能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独立并超然于经济发展之外,高等教育中人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不同步,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缺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知识人才偏多而智力及能力型实用人才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只是“毕业生”而非“人才”,成人高等教育更是如此。高教内部尤其是成人高教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虚假繁荣”现象,也即本文所谓的“泡沫现象”,这种现象不消除,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成人高教“泡沫现象”的主要表现
1、量的扩张造成虚假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据原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于1996年1 月公布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显示:当时我国的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部、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等)共有1156所,毕业生63.61万人,招生数91.38万人,在校生257.01万人。1997年,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达272.5万人, 比1990年增加了105.9万人。1997年, 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专科毕业证书者达27万人,1998年,全国有2000万人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仅北京地区,1998年报考各类成人高校的人数近10万人,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者仅上半年就达36万科次。(注:易杳 洪文军“中国进入新的渴求知识时代”,《新华文摘》,1999.4。)如果再加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生300余万人),数量已较为可观,即便如此, 也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5 岁以上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比重仅为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8.8%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2.7%的水平,甚至低于印度1981年2.5%的水平。 (注:石康:“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 《理论前沿》 (京)1999.4。)据统计,在我国现有职工队伍中,研究生占0.5%, 本科生占6.6%,专科生占13%,中专生占12.5%,中技生占4.3%,高中生占23.5%,初中生占33.7%,小学生占5.2%; (注:彭瑜等编著:《职业技能鉴定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低层次人才占绝对多数,在职职工文化科学素质较低,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由于文科易考,我国的成人高校又以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密切的文科专业居多, 这无疑更使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绩效大打折扣,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障碍。以福建省的自学考试为例,在1997年上半年开考的30个专业中,文科类(泛指语言、财经、政法、管理、教育等)就占了24个,达80%,理、工、农、林、医仅有6 个专业,占20%,从报考人数来看,当年的自考考生共计132852人,其中文科类占117067人,而工农医及其它专业合计仅有15785人。 (注:谭强:“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改革的理性思考”,《高教自学考试》(济南),1998.8。)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消费服务,而不是一种投资服务,其规模越大造成的浪费也越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W·阿瑟·刘易斯曾说:“从社会的观点来看, 大学教育是消费服务还是投资服务的问题简单地取决于相对需求而言的供给。在那些每年都有大量无法就业的文科大学毕业生的国家里,大学教育主要是一种消费服务,而且,这种教育是无法原谅的。”(注:(美) 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31页。 )我国尽管很少有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但学非所用所造成的浪费却是十分惊人的。
2、形质分离名重于实。
从我国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来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人制度导致许多人求学的目的不在于真正学习技能,而在于提高自己的文凭,绝大多数人接受再教育不是由于工作的需要,而是由于功利的需要。从实际情况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一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职学习,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尽管铁饭碗已不复存在,企事业单位已普遍实行合同制或聘任制,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健全、完善,工作转换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继续教育不是为了便于就业,而是为了在本单位内部调换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或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所以成人教育“主要被看作受教育者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它可以作为一种确保……丰厚收入的手段”。(注:(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30页。 )从成人的专业选择来看,主要以比较容易学习且比较容易通过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以便于记忆而不需要多少思辨的知识为主,这些知识与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联系,与一般人所从事的工作也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教育具有“虚饰身份、点缀生活的空疏性质”,其特点是“装饰先于实用”,功利大于实用。从成人高等教育及自学考试机构开设的专业及课程来看,没有照顾到成人教育的特点,几乎完全是普通教育的翻版,成人专业及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凡此种种,造成了我国成人教育完全的学非所用或者所学与工作关系不大,这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成人高教的根本区别,也是造成我国同类人员劳动生产率低下且缺乏创新精神的根源所在。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或者是为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或者是为了再就业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兴趣所至和满足精神享受的需要,追求实用是其主要宗旨。美国成人教育家达肯沃尔特曾指出:“成人学习者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他们注重应用而不注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或信息。”(注:姚远峰:试析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中国成人教育》(济南),1998.10。 )就目前我国成人高教的情况来看,由于人们的实际收入还十分有限,满足生活需要还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利用政策的缺陷和社会对“人才”评价基本指标的单一及片面,追求功利和实效成为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实质所在,追求完全的精神享受还缺乏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老年大学除外,这里所说的成人教育主要指中青年人而言)。对于成人来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恐怕还是斯宾塞所说的“科学知识”,也即是对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能增进个人福祉有利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知识。由于我们的工作中更强调常规操作和常规管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致使人们缺乏创新精神及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只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应付交差。
二、泡沫现象形成的原因
1、社会评价的现实影响和筛选理论的实际运用。在社会评价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一种什么层次上的人才,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其学历层次的高低,学历层次较高者,说明其实际能力较强;反之,则说明其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不属于“人才”的范畴。受这种人才社会评价标准的制约,雇主们在用人时主要是根据其学历的高低进行判断和选择。这种作法正好符合了西方的筛选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筛选理论的倡导者迈克尔·斯彭斯(Spence,Michael A,1943 )在其名著《市场信号:雇佣及有关的筛选过程中的信息转换》一书中指出:雇主们在雇人之前就希望预先得知雇员们的工作能力究竟如何。他们用来判别求职者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不可变更的特征,如年龄、种族和性别;另一类是可变更的特征,如通过投入资金和时间可以使求职人改变的特征。斯彭斯把后者称为“市场信号”,因为获得如教育凭证形式的成本,更能干的人比不能干的人低些,因此雇主们可以放心地通过教育凭证来挑选工作能力更强的工人。(注:(英)马克·布劳格著:《20世纪百名经济学巨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 280页。)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力资源十分丰富,而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就业压力很大,高学历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尽管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一种高才低就的现象,但从总的方面来看,事实上的职业等级与学历层次已形成了一种十分密切的相关关系,低学历者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的机会十分有限,而高学历者的就业机会、职业选择及社会流动的概率则最大。一般情况下,企事业单位或私营老板选择某个职业或职位的从业人员,主要不是根据其实际能力,而是根据其学历层次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雇主可能把一纸文凭作为个人能力、成就动力及可塑性的一个可信赖的指标”,(注:(英)M·布劳格著:《教育经济学导论》, 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而且是主要指标,一些条件优越、待遇优厚、地位较高的职位只有高学历者才得以胜任,与此同时,低学历者只能选择那些条件较差、待遇较低的职业,而缺乏知识的进城农民工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差重的职业。就业市场的严酷现实、不同学历者在职业选择中的层级特点及高学历的择业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七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筛选理论。
2、高投入——高产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的现实影响。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收入分配的独特特征完全用个人在他们所接受的劳动培训量之间的差别来解释,即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其收入水平也较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劳动收入也较高,而且“多受教育是以增加终生收入的方式获取收益的”。(注:(英)M·布劳格著:《教育经济学导论》,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这一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 因为在我国的企事业单位中,职工工资水平与从业年限有着密切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到退休时其工资达到其一生中的最高水平。但从横向比较来看,一般来说(虽然并非一定),一个人的学历层次越高,其工资起点也越高,似乎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也越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收入与职称已成正比关系,90年代中期以来,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三者收入之比大约为12∶9∶7。城镇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年收入比一般职工高22%左右,其中,大学本科生比大学专科生高12%左右。(注:易杳 洪文军 “中国进入新的渴求知识时代”,《新华文摘》,1999.4。)显示受教育年限越多,其收入就越高。1994年,一个专家小组在沪宁线一带的城市群作学历与收入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历毕业的人,收入比为1∶1.17∶1.26∶1.28∶1.80;同年广州的调查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收入比分别是1∶1.21∶1.28∶1.73。 (注:张铁明著:《教育产业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在国家、社会普遍重视学历且工资与学历呈现出较大正相关的情况下,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有意无意之间便占有了一席之地。尽管高等教育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事业,但由于政策的引导和社会评价不仅使这种高投资活动没有任何风险,而且会得到较高回报,这就大大刺激了个人或家庭的成人高等教育投资。对于成人及其家庭而言,对自己或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是一项非常有利可图的事业,这种“对教育和训练的需求”应“看作是与预期终生收入相联系的投资需求”。(注:(英)M ·布劳格著:《教育经济学导论》,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可能为零,然而,更多的教育作为一种个人信号对于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注:(英)马克·布劳格著:《20世纪百名经济学巨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 )人力资本理论的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我国不存在这样的市场,而且很多时候还是以计划为主,但高学历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具有绝对的高工资,而在新老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人选择工作的首要目标定位都是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即使新的就业者,为了求得稳定也以国营单位为目标。实现在职提升主要是靠学历,能力被排在其次。
3、办学单位过度的经济倾向和创收欲望的影响。 就办学单位来说,虽然不能排除其社会服务意识,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及“教育产业化”思想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单位更注重经济效益,通过招生增加收入扩大影响是其主要目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多地追求生源、经济效益以及由高通过率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而不是真正去开发人的智力和潜力,发展人的能力,有意识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所谓的高学历——高劳动生产率——高收入这一相关锁链在我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其薄弱环节主要在于与经济关系不太密切的文科专业及文科学生占有绝对高的比例,学非所用现象极为突出。成人学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学历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他们更重视投资的个人效益而非社会效益。许多办学单位为了一己私利,迎合这种典型个人功利主义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完全提供一种消费服务,而很少考虑目前情况下我国成人教育的主要目标及其根本职责,忽视了成人教育的实际、实用和实效性特点,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业人员缺乏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深化的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不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合理专业结构,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及创新过程,终会因教育中不切实际的虚假现象以及社会评价人才时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而受到遏制。
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本来就相当低,再加之这种虚假繁荣所造成的泡沫现象和虚假满足,只会给人造成一种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假象,其结果只能进一步拉开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造成我们事实上的更加落后。所以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而言,能力教育是根本,是成人高校的生命所在,同时也是发挥教育对经济促进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三、消除泡沫教育现象的对策
1、由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学历只作就业及提升时的参考, 尤其是对成人(已经在职的)而言。虽然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人才聘用的问题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要根据一个人的学历标准作为评价其能力高低并决定是否录用的主要参照系数,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对新入职者而言;对于已有就业经历者,除了考虑学历水平之外,还要求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有原单位的工作证明、评价、或推荐信,再加上严格的试用期制度做保证,一般可以挑选合适的人才;而以后的加级晋升则完全依据其工作表现、工作绩效、工作品质、工作态度及责任心和创新精神而定。
2、从办学单位入手,加强职业道德,既注重本单位的经济效益, 又注重自身工作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逐渐增多,各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长远来看,只有那些符合实际且办学质量较高的成人高校才有生存的可能与空间,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于那些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应间断招生,减少招生甚至停招;而对于那些需求量较大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专业则应扩大招生。在专业的设置上,应脱离开普通教育的轨道,并充分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所在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及人才需求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立足地方,兼顾全国大市场的需要,设置各具特色的专业与课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自觉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色教育,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着眼地方并服务地方应是其主要任务。因为在我国,尽管随着交通业的发展,人员在地域之间的流动不断加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及人员流动的自身规律,这种异地之间的流动毕竟十分有限,因此,成人高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方面更应该注重其地方特点,以地方所需实际人才的培养为主。
3、受教育者个人树立长远的从业观,矫正比较短视的学习动机, 以真正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目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中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将会逐步完善,职业交换、人员流动的速率将会加快,个人的实际素质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一次教育定终身的做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早已失去其原有效力,继续教育已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这时接受继续教育已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不是用于虚饰自己,而是为了实用,为了增强其职业转换能力。因为在市场化条件下,雇主选用人才除了考虑教育程度之外,将更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唯其如此,企业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因此,它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只有虚饰身份、装点门面的学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面对新的形势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将会受到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的淘汰。在此种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专业的设置到课程的开设都必须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实际实用为中介,尽可能满足成人的各方面教育需求,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
标签: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成人学历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成人本科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才论文; 经济论文; 学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