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优化急救模式的急救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高磊 朱继文,武学伟

延安市人民医院120 急救中心 陕西延安 716000

【摘 要】目的:就当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优化急救措施的急救临床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针对某院201X 年X 月~201X 年X 月收治的118 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去,其中对照组58 人,观察组60 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措施救治,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优化急救措施,然后根据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住院的时间以及出院后6 个月的ADL 评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45 分钟、60 分钟的显效率与转出率发现观察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在住院时间、ADL 评分等方面观察组也均比对照组好。结论:在针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措施,将能够有效的提高急救的效果,改善患者的实际生活能力,获得患者的好评,是值得进行临床推广的。

【关键字】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9-033-02

前言:急性左心衰竭疾病是一种危急重症,其发病非常迅速,病情扩散的十分凶猛,一旦患者发病往往就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能够有效的对该疾病进行护理、救治,降低死亡率。本文将针对患有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进行临床急救模式应用方法的研究,具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某院收治的118 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都符合临床诊断的相关标准。然后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8 人,采用常规措施救治;观察组患者60 人,采用优化急救模式。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年龄在(45~73)岁之间;而在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年龄在(46~76)岁之间。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等资料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患者相关数据均无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急救方式为常见的常规救治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急救方式为优化急救模式:

首先,当急救人员在进行接诊的时候,而已通过观察的办法对病人进行评估,若怀疑为急性左心衰竭应使用轮椅进行接诊,然后帮助家属将患者安全的安置在轮椅上,病人在此期间应该保持两腿下垂,从而保证降低静脉回心血量、扩大患者的胸腔容积,使肺活量得到提升,进而对患者的呼吸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其次,急救人员应及时循环患者或其家属患者在生活中是否对酒精过敏,然后将吸氧面罩气囊充气8mL~10mL,吸入通过湿化瓶(加入30%~50%酒精湿化液)内的氧,从而帮助患者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使病人的缺氧状况得到改善,进而提高吸氧的治疗效果。氧的最佳流量维持在10mL/min~15mL/min,同时注意调节两侧头带使其在头部固。然后根据相关设备测得的患者心电、血压水平以及氧饱和度结果等作为参考数据,对患者进行动态体位及吸氧流的调整。

最后,急救人员应选择病人的上肢静脉,在留置针进行穿刺的时候就不需要接输液液体了,在穿刺成功之后,需要预留患者血液作为验血标本,然后将相关输液器材接上,为患者输液。在进行静脉通道建立、穿刺操作的时候,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使病人耗氧量不断增加以及宝贵的抢救时间被流失掉。

1.3 观察指标

①抢救效果:45min 好转率、60min 显效率及转出率,其中患者极度呼吸困难症状显著缓解或者完全缓解,可以平卧,没有明显的发绀症状,肺部啰音完全改善,各项生命体征均平稳为显效;患者呼吸困难明显缓解,仍不能平卧,需高枕卧位,发绀症状轻微,肺部湿啰音降低在1/2 肺野内,心率低于120次/min,呼吸频率低于25 次/min,平均动脉压降低程度高于30%为好转。②通过本院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③在治疗的过程中依从性分为三个标准,如果参与治疗的患者能够完全的按照医师的嘱咐及指导进行治疗用药则称之为完全依从;如果患者在治疗中服药的药物剂量时多时少,不完全遵从医师的要求进行治疗,则称之为部分依从;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自行停药或者间断性服药,完全按照医师的指导方法用药,则称之为不依从。④住院时间及ADL 评分,患者出院6 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满分100,分数越高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在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中采用SSPSS18.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相关资料使用mean±SD 表示,用“%”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采用X2 进行数据检验,若P<0.05,则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含义。

二、结果

2.1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抢救效果对比

观察组在45min 好转率、60min 显效率以及转出率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详见表1。

表 1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抢救效果对比(n,%)

三、讨论

在进行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的急救模式临床研究中,采用常规急救模式的对照组患者虽然会按照医师的嘱咐进行相关急救操作,但是由于急救指示不是很明确、措施不是很规范、加之急救人员能力各有差异而导致了急救效果产生差异。在接诊的过程中,一般使用抢救床安置病人,虽然会将床头抬高70°~80°,但是依旧无法满足急救需要,引发患者坠床的风险依旧没有降低。常规静脉通道的建立使用的是小型钢针,往往病人在输液中会出现肿胀疼痛,甚至在穿刺中发生失败,影响病人安全。但是采用优化急救会理之后,通过轮椅接诊的方式有效的对病人呼吸不畅等问题进行了环节,使患者的舒适度得到了提升、降低了氧气的消耗量,获得了更多的抢救时间,并避免了坠床危害的发生。通过面罩吸氧、酒精湿化的方式将游戏啊提高供氧流量、氧气分压、浓度等;通过提前预留静脉通道的方式可以避免多次穿刺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害,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通过研究发现,在ADL 评分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说明在进行急性左心衰竭急救过程中优化急救模式效果显著,对提升急救效果与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帮助,是值得进行临床应用推广的。

参考文献:

【1】黄诚 对急性昏迷患者进行优化急救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5 年10 期

【2】武杰 急性左心衰竭60 例院前急救及护理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5 年04 期

【3】李桂月 优化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时效性的影响 安徽医学 2014 年08 期

论文作者:高磊 朱继文,武学伟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8

标签:;  ;  ;  ;  ;  ;  ;  ;  

浅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优化急救模式的急救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高磊 朱继文,武学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