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研究_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研究_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开发执政资源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问题的研究中,笔者先后提出了构建执政战略、防范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安全和提高执政能力等问题[1-3]。顺着这种研究思路,笔者进而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开发、丰富执政资源的问题。因为,从直接的层面看,执政资源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坚实雄厚,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强大;从深层次说,执政资源事关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党的执政使命能否顺利完成。本文拟从三方面分别探讨执政资源的概念、开发执政资源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一、执政资源的涵义、分类和特征

(一)“执政资源”的涵义

《辞海》一书规定,“资源”一词本是指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质财富。《现代汉语词典》规定,“资源是指生产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是个经济学的概念,将其引申到政党政治中,就必然派生出“执政资源”这个概念。所谓“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社会事务中可调动和利用的财富。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它的行为主体是执政党,是执政党在实施执政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二是它的内容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性。三是它的行为客体是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财富,财富在执政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执政资源的分类

1.经济资源,这是执政党重要的物质基础。它包括执政党可支配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五个因素:一是经济总量,既指土地、人口、矿藏等,也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二是经济动力,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是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还是以私有制为主。四是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或是两者的结合。五是经济发展空间,涉及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2.政治资源,这是执政党最直接最核心的资源。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包括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途径、程度和范围等。二是政治制度,涉及政治制度的性质、类型等。三是政治运行,是人治还是法治,法治的程度反映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四是政治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执政党执政水平的高低。五是政治权力,包括权力的来源、控制、运行、廉洁程度和制约机制等。

3.组织资源,这是执政党展开活动的载体和依托。它主要包括四个因素:一是组织规模,若组织成员太少,规模太小,党组织难以产生影响力和战斗力,若组织成员太多,规模太大,又必然增加管理的难度。二是组织成员,其成员的素质、结构及对执政党的忠诚程度影响着党的形象和能力。三是组织基础,既包括它的阶级基础,也包括它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是否巩固、坚实直接事关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巩固。四是组织原则,执政党是靠什么样的原则来维系组织的运转。

4.思想文化资源,这是执政资源的精神软件。任何执政党都是以自己的理想和意志来变革社会,而执政党的理想和意志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思想文化来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四个因素:一是指导思想,是本国的还是外来的。二是道德观念,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三是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还是民粹主义。四是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等。

(三)执政资源的特征

1.基础性。从理论上分析,一个执政党只有拥有和掌握了充足的执政资源,才能顺利实施执政行为,顺利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

2.全面性。执政党实施执政行为涉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党的执政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等全面的资源。执政资源的开发也是全面的、全方位的。

3.可变性。执政资源与执政党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执政资源是个历史的时代的概念。若执政党处置得当,原先比较单薄的资源,可以变为坚实雄厚;相反,若逆历史潮流而动,则可能逐渐丧失原来雄厚的执政资源。

4.可开发性。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因势而变,与时俱进,凭借执政地位,有效使用执政手段,可以在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寻求有利于执政党发展的新因素、新活力和新动力,从而不断开发、丰富执政资源,拓展执政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执政党的执政姿态和执政能力。

二 中国共产党开发执政资源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开发、丰富党的执政资源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世纪初明确地提出,这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强烈的现实紧迫性。

(一)从历史上看,不断开发党的执政资源是党的几代领导人一直在积极探索的课题,是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在党即将执政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如何开发、丰富党的执政资源的问题。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他思考的起点。在政治上,他反复告诫全党,执政以后要确保权力不变质,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经济上,要看到党的工作重心将由乡村转向城市,要学会做经济工作,要学会管理城市、管理商业、管理经济,要建设好新中国。在组织上,要大量发展新党员,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要注意选拔接班人。在思想上文化上,提出文艺“双百”方针,号召全党向科学进军。但从1957年开始,这种探索出现失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在经济上,搞单一的所有制,限制取消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组织上,排斥知识分子入党。在思想上,斗私批修,“宁要无产阶级的草,不要资产阶级的苗”。

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开发党的执政资源问题。在政治上,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权力的行使和运作,并大力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上,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允许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组织上,明确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吸收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同时,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选拔“四化”标准的干部。在思想文化上,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这些做法,极大地开发、丰富了党的执政资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现实看,党所处地位、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要求党重视执政资源的开发

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处地的地位、环境,肩负的任务和自身队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种重大转变给党开发执政资源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1.政治上,一部分政治权力资源流失和变质。主要表现是:一是权力私有化。由于我们党长期执政,有一些人产生错误的思想倾向,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为自己获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甚至有人把职权看成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想方设法去维护和扩大这种所谓既得利益。二是腐败现象有蔓延加剧的趋势。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尚未完善,党政机关中的腐败现象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新世纪的头15-20年内,腐败现象处于易发期、多发期和高发期,表现为“五多”态势,即大案要案多、窝案串案多、经济案件多、表现形式多、高干腐败多,反腐败斗争形势非常严峻。据笔者综合中央纪委的材料,从1993年以来,中纪委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呈上升的趋势,1993年至1995年,查处17人,年均5.7人,1996年至1998年,查处32人,年均10.7人,1999至2001年,查处54人,年均18人。

2.在经济上,经济资源面临总量不强和结构不优的问题。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2000年,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30亿美元,其中,美国10万亿,日本4万亿,中国仅1万亿。再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只有854美元,而同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水平为2039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5199美元,高收入国家为27433美元。二是一部分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达25%左右[4]。

3.在组织上,组织资源分化和老化。主要表现有:一是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对共产党的认同感不强烈,要求入党的愿望不迫切,传统的产业工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因为转岗、下岗等问题难免有怨气。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的境地。二是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据上海市委组织部材料,在2000年,全市128万党员的平均年龄达到50.79岁,其中25岁以下的仅占3.74%,26岁至45岁占29.18%,46岁至60岁占38.03%,61岁以上占29.05%。这种年龄结构,必将影响党的生机和活力[5]。三是党员队伍的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据中组部的材料,目前全国6450万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1.1%,中专(包括高中)占29.1%,初中以下占49.8%,这样的知识结构要适应新经济的挑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6]。

4.在思想文化上,党员队伍中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僵化的问题。据统计,在参与“法轮功”活动的200多万人中,党员有12万多人,在职的地、县级领导干部1900多人[7]。有的在职和离退休干部,甚至个别入党几十年的老干部,竟然成了“法轮功”组织的骨干。

(三)从未来发展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需要党最广泛地调动一切新力量和新活力

有学者指出,政党存在的合法性因素有三个层次:意识形态、制度规范和政绩[8]。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然要以丰硕的政绩来赢得党心、军心和民心。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为完成这个使命,党确定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三大历史任务,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中国超大型社会现代化变迁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多维性和艰难性的历史过程。可谓使命庄严,任务艰巨,这就需要党大力开发、丰富执政资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新力量和新活力。

(四)从世界范围看,世纪之交世界政党政治中的新变化要求党重视开发执政资源

20世纪的最后10多年中,世界政党政治在执政资源问题上出现两种引人注目的新变化。

1.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因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导致执政资源的枯竭、流失,从而影响到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以苏联共产党为例,在执政资源问题上有四点失误:一是政治权力资源变质。苏共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内事实上形成一个“特权阶层”,严重脱离群众。据俄国学者估计,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可以说,搞垮苏共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反共分子,而是苏共党内的腐败分子和特权分子。二是经济资源尤其是经济总量逐渐停滞不前。以国民收入增长率为例,1971-1975年为5.7%,1981-1985年为3.2%,1990年竟为-4.7%。这导致国家综合国力下降,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三是组织资源逐渐萎缩。从勃列日涅夫时期起,苏共基本上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党执政的阶级基础越来越狭窄,而恰恰这个时期,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苏共在整体上落伍于时代。再者,领导干部的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1952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平均年龄为55.4岁和52岁,到1981年二十六大时,年龄分别上升为70.6岁和68岁,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最高5人领导核心,平均年龄高达75岁,被称为“老人团”,在世界各国极为罕见。四是思想文化资源僵化。苏共在各级党校和高校长期开设联共(布)党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但内容几十年一贯制,严重脱离实际。

2.一些老牌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新兴的政党重视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对政党活动的影响,开发、丰富自己的执政资源。美国政党越来越多地采用共同参与民主制,进行组织改革,竭力扩大本党的社会基础,使政党组织日益民主、开放和群众化。英国工党认为中间阶级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政治中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因此,特别重视吸收中间阶级入党。据1990年的调查,工党的一半党员是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律师,而传统上与工党有密切联系的产业工人仅占26%[9]。法国社会党力图扩大党的选民基础,在2001年提出新战略,强调以中产阶级为基本依靠力量,建立“跨阶级联盟”,以调和平民阶层、中产阶级和被社会排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德国社民党在2000年提出要成为德国第一个网上政党,利用先进的信息和传统媒介加强党内的上下沟通和党同社会的广泛联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之初,党员以工人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行动党推行了一系列符合中产阶级要求的举措,大力吸纳中产阶级入党,力图使该党成为代表各种族、各阶层的“全国性政党”,以至于人民行动党自豪地宣称,新加坡最有才能和最优秀的人才基本上都被网罗在其党内。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努力开发、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是党80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党在新世纪所处环境、地位和自身状况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现实选择,是世纪之交世界政党政治深刻变化的重要启示。

三 大力开发党的执政资源

根据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总结世界政党政治风云变幻的经验教训,针对党的执政资源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核心,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着眼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全面开发、丰富党执政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

(一)围绕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开发党执政的经济资源

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应围绕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个中心课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发、丰富党执政的经济资源。

1.大力增加社会的经济总量。在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将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可能跃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日本。这也要求在这未来20年中,中国经济将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做到这些,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充分调动新的经济活力。中国共产党要敏锐地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坚决冲破妨碍经济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调动新的经济活力,着力做到:一是做到“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把这“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二是调动“五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以造福于人民。总之,要大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的社会氛围。

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二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它们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项目审批、工商登记、人才使用和户籍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实现公平竞争;同时,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4.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具体来说,要健全和发展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五大市场。党和政府要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5.拓宽经济发展空间。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既要积极地“引进来”,更要大胆地“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以开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

(二)围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开发党执政的政治资源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充分开发、丰富党执政的政治资源。

1.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党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在这方面,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应当是完善和修改《选举法》,让候选人直面选民。据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公众对“候选人了解多少”的问题上,“只了解一点”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75.8%。这项调查还表明,60%以上选民对介绍候选人的办法不满意,35%的选民认为“应当让候选人与选民直接见面——做竞选演说,回答选民提问”。因此,在2003年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程立新、许金和等近百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议案,要求修改和完善《选举法》。

2.坚持和完善政治制度。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19名有经济、法律知识背景的年轻同志当选为全国人大专职常委,表明我们党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二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六大刚结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程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这在中共建国50多年来是第一次,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政协全国十届一次会议选举后出现新成员多,新面孔多,民主党派成员多,也受到各方好评。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切实解决司法“执行难”的问题,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三是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4.改革和完善政治决策制度。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为此,一是要完善决策机制,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当前,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应克服急于求成、贪大求洋和浮躁的心理。二是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四项制度,即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5.加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针对这些年来在政治权力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目前应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一是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要加强党内监督,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同时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发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二是找准监督对象,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三是明确监督重点,突出对“三重一大”的监督,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四是创新监督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深圳市推出“行政三分,再造政府”的举措,将行政管理职能分为决策、执行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三)围绕增强党的活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开发党执政的组织资源

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立志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定是不断创新的党。当前,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开发党执政的组织资源。

1.丰富和发展共产党组织的性质,由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通过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保证了党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又充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中国社会的前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有利于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2.扩大党组织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发展了新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对于这种变化,有学者称“对共产党是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10]。中国共产党如何对待新的社会阶层,是事关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如果对其一刀切,绝对关闭组织大门,新的社会阶层无非是三种可能性,一是加入民主党派,二是成立新的反对党,三是在中共党内寻找代理人,这些都是我们党不愿看到的。对此,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衡量政党先进性和公民先进性的标准。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团结在一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集力。

3.开展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组织的覆盖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据统计,目前全国86%的私营企业中没有党员,已建立党组织的仅占企业总数的0.9%,相当一部分企业有党员但没有党组织。因此,我们应在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抓紧开展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

4.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完善和创新。健全这项制度,一方面要发扬党内民主,另一方面要维护中央权威。这里特别强调发扬党内民主,因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此,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的党内民主制度。一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真正确立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监督机关的地位。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同时,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四川省荥经县在2002年12月20日,由全县5456名党员进行县级党代表直接选举,选出166名党代表,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开先河的意义。二是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防止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目前在任免干部时采取的党的全委会“票决制”就是个有益的尝试。三是引入竞争择优机制,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十六大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尝试了差额预选。中央委员预选候选人208人,实选198人,差额10人,差额比例为5.1%,候补中央委员预选候选人167人,实选158人,差额9人,差额比例为5.7%。将来应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提高差额选举的层次,待条件成熟时,一部分正职尝试差额选举。只有这样,才能把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将党内最优秀的人才推举到党的各级领导层。四是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广大普通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5.培养和造就组织骨干,培养和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中国共产党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险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这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面对新世纪我党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大力提高执政能力。这就要求:一是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二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五是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四)围绕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开发党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和政党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和政党政治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刻熔铸在执政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集力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思想文化在执政党建设中的地位,开发、丰富党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

1.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同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开展思想文化资源的重要任务,纳入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4.倡导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一方面,我们继续进行多年来行之有效思想道德建设,如“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建设;另一方面,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尤其是加入WTO的新的形势,积极倡导新的思想道德观念。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建设的格局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人民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宣传。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研究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