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3)04-0001-06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不懈的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战胜野蛮,从野蛮走向文明,由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的斗争史。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在《周易》乾卦文中就出现了“天下文明”的表述,《尚书·舜典》中也强调“睿哲文明”。我国古代的先贤强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讲的“人文”,也即“文明”。意思是说,只有深入了解自然与社会的变化,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光明美好的事物,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之处,也才是人生价值之所在。由此,在长达数千年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成为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进入近代以后,尽管西方列强打着“文明”的旗号,对中华民族进行野蛮的侵略和奴役,使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亡国灭种的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但我国各族人民从来没有屈服,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人民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捍卫了自己的文明,向世界雄辩证明了中华文明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证明,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就是一部捍卫自己独特文明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不懈的追求。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创造社会主义文明的艰苦卓绝的新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一次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一以贯之流淌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努力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文明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社会期盼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文明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结构十分复杂的总体评价性的概念。文明的观点最初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针对西欧中世纪教会的专横和封建专制的“野蛮”统治提出来的。它的语源出于拉丁文“Ciris”,意思是“公民的”,“组织的”,用以表示国家和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作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的,客观描述的概念,文明和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文化是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离开了文化就无所谓文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某种文化说成是某种文明。但是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文化虽是以不同的形式客观地存在着,大凡一切人的创造、人为的制作的产物,都可以叫作文化,即所谓“文化即人化”。但一切人的创造和人为制作的东西是否都可以称之为文明的呢?显然不能等而观之。现在人们常说的“灰色文化”、“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就不但不可说是文明的东西,相反是对文明的反动。文明关涉到“文化是否进步及其进步程度的问题”。一谈到进步,就必须有一个藉以衡量的尺度。事实上,进步是作为主体的人依据某种价值尺度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而作为主体的人要作出这种价值判断,势必就涉及到主体自身所持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活动等,于是,文明的概念就必然要关涉到评价主体的价值尺度的更为广泛的领域,这涵盖着一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规范,技术水准以及科学知识、风俗习惯等极为复杂的内容。正是这种复杂的内容,使得有的学者把文明视为是一种放大的文化,认为文明的概念总是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的特殊联结,是和历史的某种集合密不可分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存在,是历史的产物,人的主体尺度不论如何复杂多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历史的产物。但只有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历史发展的需要和人们自由解放的程度时,这种主体的尺度才是合理的。这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把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摆在社会前进的潮流、历史发展的需要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程度上来加以审思、考量时,才能作出文明与否的价值判断。因此,文明不只是一种对社会进步和成就状况单纯的描述性的客观概念,还是一个关涉到社会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价值概念。文明作为人类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它所体现的是社会进步和成就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社会主体发展的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最深刻、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因此说到底,文明的最深刻的本质乃是对人类调整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关系的实践能力的一种价值认定,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实践能力的价值标识。这就说明,社会存在的客观性,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性,乃是文明概念内涵的三个本质的规定。人和文明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一方面表明,文明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流变、不断更新、不断创造的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一旦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或者成为社会实践的障碍,文明就不成其为文明、甚至成为野蛮的东西了;另一方面也表明,践行和创造文明既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本质规定,也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今天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文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既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本质规定,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着内涵丰富、层次复杂的结构。大凡关涉到提升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各种要素,都无不要进入文明概念的内涵之中,因而它逻辑地展开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层次或系统。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是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领域的开化程度和进步标志,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获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生活条件、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等生产力的状况和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等等;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活动方式的开化程度和进步标志,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也是人创造的政治经验的总和。国家是一种政治制度,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因而也可以把政治文明标之为“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是指人类从事精神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包括丰富多彩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特别是作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是由诸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统一体;社会文明是指人类生活在社会中,通过其思想和行为在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所创造的社会生活的成果,它具体体现为社会秩序稳定有序,日常生活的质量和充实质量,以及社会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等等;至于生态文明,虽然这是一个直到现代才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的文明构成系统,但是,人类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总是在以其强烈的生存欲望去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并激发自己的意志和智慧,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千方百计地把自然物转化为“属人的”“为了人的”“人化自然”,以展现自身的能动的本质。这一基本的历史事实表明,人类文明伊始,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组成系统。在古代,世界各个民族的先贤们就有过许多关于人和自然界关系的睿思,提出了不少尊重和保护自然、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的卓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是人类协调和改善与自然关系的成果,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经验的结晶。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人类文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上述文明构成的五个层次或系统,乃是对社会文明完整形态的把握,它们各自从自己特定的方面,从总体上展现出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文明构成的这五个层次或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平行、互不相干的,而是处在一种在形式上相互生成、在内容上相互交织、在性质和功能上相互建构的有机系统之中,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其逻辑制约关系是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形成前提和基础,后一层次则是前一层次更高的进一步地展现,并把前者包含于自身,因而更加丰富,但却反过来又规定和影响前者的性质。五个层次之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有了前者就一定会有后者,因而成为一种前者建构后者,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并组织支配、规范前者的互生互动的有机结构体。
因此,要把握文明作为考量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实践能力的价值认定和价值标识,就不能不深入构成它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之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也只有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全面整体地把握之上。
应该看到,自从人类走出蒙昧、野蛮的原始状况,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是在不断进步的,但这种进步不是直线的,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明与野蛮,文明与不文明总是如影随形,相互冲突,因而呈现出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造成人类文明进步的这种矛盾性,最深刻的根源是,人类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去从事社会实践,创造自己的文明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制约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现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的。这就不能不使文明的进步打上深刻的历史烙印和时代局限性。特别是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和阶级对抗的社会中运行的,先后产生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这几种社会文明类型,历史地看,后者都是比前者更高一级的文明类型,其社会开化程度和进步状况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总体说来,后者比前者都体现了人类作为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能力的极大的提升。每一种文明类型所获得的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人类共有的财产,需要认真对待和高度重视,它依次构成了人的解放、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的历史阶梯和必然过程。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几种文明类型毕竟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产生和发展的,少数剥削阶级垄断了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财产,国家是表达他们的阶级意志和维护他们对广大被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精神生产的条件和社会生活的组织也是以他们的利益为转移的,这就使得在这几种社会文明类型中,文明的发展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而人的发展如马克思指出的,只能采取这种形式,这就是少数人垄断了发展权,大多数人因而不得不失去其生存发展的起码条件,少数人的发展总是要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和代价。这种情况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典型而极致的表现。
在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高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物化,人都沦为“自己生活条件和技术的奴隶”,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的沙漠化,所谓“价值的颠覆”、“意义的失去”、“精神的危机”就是其生动的写照;资产阶级也创造了自己优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制度,但这种以“民主”相标榜的资产阶级政治在其实际运行中,则完全被形式上的“选举”所绑架,金钱成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母乳”,但这并不妨害他们以此为旗号,对其他民族国家大逞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淫威;资本主义的社会文明是靠“现金交易”为纽带来维系的,这就造成人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以个人私利的获得成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人对人是狼”的“丛林法则”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主臬。还必须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是以掠夺自然、无休无止地占有自然、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他们才是当代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尽管这一危机正在日益危及人类的整体生存,但这并不防害他们还在把这种危机的后果千方百计转嫁到其他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人民的头上……
恩格斯曾经把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称之为人类的“史前时期”,他指出,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使人们之间的“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有从这时起,才揭开了真正人的历史的序幕,开始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也只有从这时起,人在自然界面前、在客观世界面前才真正地站立起来,“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这就从根本上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转移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轨道上,使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特质,开辟了“真正的人”的文明创造的无限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使命就是创造这种优于和高于以往文明形态的新型文明。那么这种新型文明具有哪些新的特质呢?
首先,社会主义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人们自觉创造的文明。在社会主义以前文明发展的各种形态中,一般地说,人类对社会文明的创造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自发的、盲目的状态。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领域它还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间的幸福与不幸”,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使得一些资产阶级的明智之士也不得不承认,这对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还真是一个问题”,因而提出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合理性的质疑。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总结了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它的产生使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面前真正睁开了眼睛,对于过去全部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前景有了科学的预见,因而能够根据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主动地推动历史的前进,自觉地创造自己的文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就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特质,它日益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成为指引、动员和鼓舞中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创造社会主义文明的光辉旗帜和强大的动力。
其次,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全面完整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文明类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少数统治阶级的私利,它们在发展某种文明构成要素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排斥甚至以牺牲其他文明构成要素为代价,因而使文明的发展始终摆脱不了残缺的、片面的性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物质方面的高度发展和精神的道德的危机日益深重,社会贫富对立的尖锐化和社会矛盾的加深等等,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文明强调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只有按照文明的内在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机理协调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人类调适与外部世界以及自身关系的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在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就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科学把握,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特质认识的新成果和新境界。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能从全面性、整体性上把握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而顾此失彼、重此轻彼,那么就会造成社会主义文明构成要素的失衡,引发文明内部的冲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可能是一句空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蒙受重大的损失。
第三,社会主义文明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产生前的文明发展的各种形态中是无法提出这样的目标的。虽然资产阶级在其处于上升的革命时期时也曾标榜“人的发现”,打出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天赋人权”等旗号,但资本主义统治一经确立之后,资产阶级所许诺的“理性王国”就随之而破灭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产阶级总是把生产看成是个人的目的,又把财富看成是生产的目的,而它的财富生产实事实上只是追求一个阶级的片面享乐,因而它把“彻底发掘人类的内在本质弄成了彻底空虚,把普遍物化弄成了极端麻木不仁,把打破一切固定的片面的目的弄成了为了一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人类自身的目的”。于是,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所呈现的是,人都越来越被“工具化”、“功能化”,人成了“单面人”、“片面的人”。马克思主义一产生就明确地宣称:“工人们在自己的共产主义的宣传中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成为他人自由全面发展和条件”的社会。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但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主题,是衡量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水平与程度的价值尺度。在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以人为本”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坚持的最高原则,它成为贯穿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根红线,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能够获得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成为汇聚民意、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文明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新型的文明观,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培育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就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它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的价值期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社会实践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从现在做起,从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只要这样,我们就能聚合全民族的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开辟现实而广阔的道路。为此:
第一,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同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内在逻辑是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紧密相联的。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才能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前提。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同时建设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既是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逻辑。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就必须尊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和价值建构合目的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必须把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一种褊狭愚顽的观念,相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文明之所以高于优于其他的一切文明类型,就在于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并在全新的基础上使之发展光大。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首先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不能割断同传统文明的历史联系,更不离开对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才是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也才能为我国各族人民所认同、所践行。在这里,我们必须对不时鼓噪的所谓“西方文明至上论”、“历史虚无论”保持高度的警惕。被称为20世纪的智者、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就指出,中国文明如果完全屈从于西方文明,那将是人类文明史的悲哀。
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开放的文明。历史证明,一种文明的活力和生命还在于它能以开放的心态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去面对其他的文明形态,勇敢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列宁曾经指出:“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江泽民也曾经指出,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对话、想到冲突和融合,常常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因此,处理好古今和古外的关系,坚持把民族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世界化辩证地结合起来,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又一个重要的要求。
第三,必须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挖掘蕴藏于人民群众中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时机与场合,努力搭建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平台,形成相应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性是正常的,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因此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坚持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疑虑与困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价值共识,有力抑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观念的影响,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真正成为人民的自觉要求和实际行动。
第四,必须把积极探索方法途径和努力建立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推进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意,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应该看到,这也是引导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生动过程。方法途径来自实践,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使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的方法途径更加贴近群众,更加生动多样。至于在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方面,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和建立融入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衔接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彼此配合,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使社会主义文明观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支持制度机制,包括制度规范、实施队伍和物质支持等,真正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运行和永续发展。
标签:文明发展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