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派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派论文,现代主义论文,思潮论文,中国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从文学的文化视野,透视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古老的诗国引起的回响。对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同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世界性特质,作出系统论述。说明中国现代派文学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关键词 现代主义 文艺思潮 文化启蒙 象征主义 传统美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已走过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历程。这股文艺思潮它所经历的时间之长,所包括内容之多,所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十九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的急剧发展,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垄断竞争的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由盛至衰的演化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茅盾日益激化。帝国主义的扩军备战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的过程。劳资之间的茅盾冲突进一步激化。
在这样一种历史氛围中,十九世界后半叶,各种流行的思想观念,如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强力意志论、遗传基因论、弗洛伊德学说、新人文主义学说等等,伺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并先后占领知识领域与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同时在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界广泛传播,它的理论体系启发了广大工农群众,对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受奴役的地位,进而奋起反抗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居于劳资激烈冲突和斗争之间的中小知识分子,他们虽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有所洞察,预感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厄运;但对马克思主义不甚理解,甚至抱有某种偏见,与劳动群众更是格格不入。他们对现实感到幻灭,对未来又失去信心,或缅怀过去人类文明,或踯躅、仿徨思想“荒原”。崛起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各种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思潮,正与他们思想契合,也就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精神寄托。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艺术就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并统治西方文坛达一百多年之久。这一复杂的文学现象对世界各国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西方异域文艺思潮,在东方古老的诗国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回响。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包括作为它哲学和美学基础的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以及象征派、神秘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等不同派别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来,并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介绍最早可上溯到本世纪初新文学发难期,鲁迅1907年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中对尼采思想就作了介绍。可以说是与当时逐步掀起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同步进行的。
西方现代主义的各种文学派别,也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起陆续流入中国,并与同时从西方传入的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潮流汇合,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席卷整个中国文学界。“五四”时期,人们一度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为“新浪漫派”,认为新浪漫派是较浪漫派自然派文学“进一步”的艺术。茅盾在1920年发表的《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文中,明确提出“新文学运动是新浪漫主义文学”的见解。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五四”前期在中国陌生的土地上播下第一批种子的是象征派、神秘派、意象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派,起源于法国的象征派是现代派文学中介绍得最早、最多的一个流派。最先把象征主义介绍到中的是茅盾,他于1919年翻译了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丁泰琪之死》,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神秘剧。1920年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么?》扼要介绍了象征主义文艺,阐述了对象征主义文艺的态度,他认为“表象主义是承接写实之后,到新浪漫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得不先提倡”,这是我国提倡象征主义最早的理论文献。此外,周氏三兄弟合译于1922年出版的《现代小说译丛》也介绍了一些象征派作家的作品。神秘派和意象派,可以说是从象征派生出来的派别。1919年《东方杂志》发表的《晚近之神秘主义》,这是一篇较早介绍神秘主义的文章。作品方面有胡适翻译的斯特林堡的《爱情与面包》。意象派正式介绍到中国时间稍晚些,俄国意象派诗人叶赛宁,鲁迅在《革命文学》、《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等文中曾多次论述。我国介绍表现派最早的刊物是《东方杂志》。郭沫若1923年发表《自然与艺术--对表现派的共感》,这是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文中写道:“德意志的新兴艺术表现派哟!我对于你们的将来寄予无穷的希望。”随后又在《时事新报》副刊发表的《印象与表现》中,表彰表现派“主张积极的,主动的艺术。他们奔的便是表现的一条路”,这才是“真正的达到艺术的路”。此外,《小说月报》对表现主义艺术也作了集中的介绍。未来主义形成较晚,其作品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剧作,即1921年宋春舫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未来派戏剧四种》(即《换一个丈夫吧》、《月色》、《朝秦暮楚》、《只有一条狗》),其中《月色》为未来派创始人马利奈蒂所作。茅盾1922年作《未来派文学之现势》,论述了未来派的兴起与俄国未来派文学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及长诗《150,000,000》。郭沫若也于1923年作《未来派的诗约及其批评》,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他对未来派的看法。意识流于本世纪初在西方兴起后便立即传到了中国。1921年柯一岑著《柏格森的精神能力说》,指出柏格森“以为意识不是固定的,乃是一种流动的东西……这是川流不息的是呈现于我们经验中的东西,所以哲姆斯(詹姆斯)把它叫做意识流”。第二年郭沫若便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了小说《残春》,这是我国新文学初期的意识流作品。由此可见,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便“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了,①使我国文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缩短了与西方先进国家文化之间的历史距离,从此,中国的新文学便在沉寂的东方开始放出引人注目的异彩。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我国新文学创作的影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已在许多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最早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鲁迅,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包括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不但为其所“吸收”,而且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药》里,人们就看到了最初的印痕。鲁迅后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劝导哥哥放弃吃人心思,从虫豸进化到人的一番说话,来自尼采《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中人身上已有不少虫豸成份的看法,而“《药》的收束,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至于1922年作的历史小说《不周山》,则尝试根据弗洛伊德的一切精神现象皆由人们受压抑的而潜伏在“下意识”里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和文学的创造的缘起。此外,表现主义方法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比如《狂人日记》、《长明灯》这种扭曲变形的描写方式和浓缩到几乎去形存义、用以暗示的性质的作品,其创作方法显然迥异于通过典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方法而是象征主义的了。茅盾在1923年作《读〈呐喊〉》一文中指出《狂人日记》是一篇“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在它的艺术描写里弥漫着“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药》的表现手法近似安特莱夫的《齿痛》,两者都以先觉者牺牲的悲剧来比衬未觉悟民众的不自知悲惨命运,在阴冷的故事和紧张的气氛中传达深沉的哀痛。至于《长明灯》,则明显受到了迦尔洵《红花》的影响。《红花》写疯人院一疯子,将长在他窗前的一朵红花认作世界邪恶的化身,于是激动不安,终于在夜间潜出病房将它摘了。不但这人物与《长明灯》中那个视长明灯为祸害之由,整天高喊“熄灭它吧”的疯子相近,而且在运用象征方法以寄寓与邪恶不两立的主旨方面,两者都是相似的。
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早期的散文和杂文也有深刻的影响。他的散文诗集《野草》同样散发出尼采与象征主义的气息,又葆有鲁迅式的“匕首投枪”的特征。鲁迅1921年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曾指出绥惠略夫“对于社会的复仇”时的“尼采式的强者的色彩来”,而《颓败线的颤动》和《复仇(其二)》中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向无聊的看客“复仇”的情节和《复仇》中对这类看客的尽情揶揄,与尼采对市侩“庸人”的憎恶有近似之点。再如《影的告别》也与《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书中的《影子》近似,《影子》中主人想离开影子作新的追求,经与影子一番对话后,他终于“独自前行”了。《野草》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如《秋夜》、《雪》、《好的故事》、《死火》、《失掉的好地狱》等,想象与现实交融,体现在结构上是现实画面与充满象征意味的想象画面叠印式的双重结构。作者在书中赋予各种具象以远为广阔的象征意义,可以说《野草》是我国第一部以象征主义方法写成的散文诗集。
鲁迅从来就是喜欢从尖刺里摘取蔷薇的勇者,他在创作方法上不囿一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因而作品具有鲜明强烈的独特性。
郭沫若早期的文艺观也是偏向现代主义的。他当时接受了德国表现派的见解,同意德国批评家弗·朗慈伯格的“艺术是现,不是再现”的说法,也强调“我对于艺术上的见解,终觉不当是反映的,应当是创造的”。如他那篇自我暴露和略带病态美的自我小说《喀尔美萝姑娘》运用的正是表现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尝试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描写潜意识、性心理和变态心理,以表现世俗生活对人的精神压抑,《lobenicth的塔》、《叶罗提之墓》便属此类。《lobenicth的塔》中康德哲学著作《第三批判书》的受胎于女性的温爱,正是来自弗洛伊德一切物质精神现象,都是由于人们因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力,特别是性欲潜力所产生出来的观点。而叶罗提童少年时代起便不得不深藏于心的对于年长的堂嫂的性爱心理,以及为了这隐秘的爱吞针自杀的结局,竟可说是弗洛伊德所说“性欲潜力”的标本了。至于郭沫若的《残春》,则与意识流派有关。作品中主人公爱牟与其暗悦的少女S幽会于笔立山头并传来妻杀二儿而发狂噩耗的梦境,全然是意识流手法。
当时“创造社”的成仿吾、郁达夫等,在他们的创作中也都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
纵观新文学创作初期所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还可以例举许多:如小说方面,冰心1921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的《最后的使者》,其众神之王遣众使者降世救难的构思,正与梅特林克的《青鸟》中贴贴儿兄妹受仙女白丽伦之托带领面包、糖等精灵为病孩遍访青鸟的故事相仿,都是以童话的梦幻的形式表现一种从善的、向上的情思,而特征便是超凡的象征。王统照早年热爱叶芝的作品,他的《雪后》、《沉思》、《微笑》等篇,见出于叶芝相同的“想从离奇与笨拙的世界上那些美丽、愉快而有趣的事物中,创造出一个小小的世界来”②的创意。《雪后》中小孩子用洁白莹澈的积雪砌成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世界”--一个超出于事物自身的幻景,一个满是“爱”与“美”的天界。其手法是暗示,是抽象观念与可感形体的互渗与同化。考察茅盾早期的创作,便能发现他宏深的社会剖析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现代派的心理剖析方法同步。他的《独》、《野蔷薇》、《虹》与部分散文,就大量采用了象征派描写潜意识、幻觉、梦境的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的手法,并带有浓重的梅特林克色彩,在暗明交错中作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诗歌方面,李金发二十年代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他创作的象征诗中所表现的官能交错的手法,幽昧飘忽的意象,低抑冷涩的节奏,以及感伤味十足的“忧郁美”,都几乎全来自他的法国老师。而终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徐志摩,在二十年代中期也曾倘佯于象征派殿堂。他不但欣赏波特莱尔的作品,而且还创作了《毒药》、《俘虏颂》等充满丑陋意象的诗作。
再看戏剧方面,田汉是我国最早接受新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环珴璘与蔷薇》便标明为“新浪漫剧”。它通过一个歌女与她的琴师恋爱过程中心灵的碰撞,去实践他“看破眼睛看不见的灵的世界”的文学探奇,情调浪漫而感伤,具有超现实的性质。同时期创作的《灵光》、《薛亚萝之鬼》亦如此。新文学初期的另一位戏剧家洪深,早期创作的《赵闫王》,无论是人物心态,戏剧结构,场次安排,还是利用阴森老林和追逐吼声来表现人物恐怖心理,其手法均脱胎于奥尼尔的《琼斯皇帝》。
管窥我国“五四”初期新文学,人们也就不难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我国早期新文学的广泛影响了。
至于我国现代主义流派的形成,同西方比较要晚得多。首先出现在我国新文学诗歌领域中的现代派是二十年代中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李金发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诗人,二十年代初他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接连创作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三部诗集,这些诗不仅反映了象征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同时也标明在我国诗歌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他受西方“世纪末”颓废情绪和现代派文学的感染,不满意中国诗坛的“无治状态”,锐意探索朦胧飘渺的象征诗,尽情表现“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③]黄参岛把“怪诗”的称号赠给李金发,这正是对他诗作以丑为美,惝恍难明的概括。但这些内容脱离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现实,是游离于中国人民大众的孤独者的歌,表现出诗人创作思想的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中国象征派匆匆走过了它十年左右的诗歌历程,因思想与时代和人民相距甚远,在技巧上也无更多建树,所以在新诗发展史上只是主流中的一条支流。尽管如此,它仍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追求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新感觉派小说出现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这是中国第一个运用现代派方法创作小说的独立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主要成员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刘呐鸥,他受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和创作理论的影响,二十年代末创刊《无轨列车》初露现代主义文学倾向。1932年出版《现代》杂志,标志这个流派正式形成。他们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作用,以表现三十年代中小知识分子在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中,既感到前途渺茫,又极力保持“自我”尊严的特殊心态。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及意识流、象征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潮和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又使这个流派在艺术上表现出一种综合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的艺术特征。此外,新感觉派也受到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它将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了尝试性的融合,这与西方现代派敌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新感觉派到三十年代中期,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原因逐渐分化而星散离群,各自走上不同的生活与政治道路。
三十年代前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1932年施蜇存主编《现代》杂志,现代派诗大多发表在这个刊物上。这个诗派有一个三十余人的诗人群,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蜇存、何其芳、李金发、林庚、艾青等。他们从理论到创作都直接师承法国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除明显地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外,它的形成还与二十年代的新月派和象征派有着血缘的联系。诗派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朦胧的美;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联络;“纯粹的诗”;浊世的哀音,青春的病态。在艺术形式上独辟蹊径,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他们站在“纯艺术”的立场,努力于诗园的开拓,使写诗的技巧至此臻于成熟,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必须指出,这个“诗的黄金时代”正是出现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当时却回避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躲进象牙之塔,提倡唯美主义的“纯诗”,显然背离了时代的要求,因此“中国诗歌会”的诗人曾给予严肃的批评。1934年《现代》杂志终刊。但停刊并不意味现代派诗的结束。1936年戴望舒与梁宗岱等人在上海创办《新诗》杂志,继续站在“纯艺术”的立场上与“国防诗歌”相抗衡。至1939年戴望舒与艾青在香港主编《顶点》,这是一个抗战刊物,它的出版标志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结束。
四十年代后期,正当全国人民处于全民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变革紧急关头,中国诗坛上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九叶诗派。这个诗歌流派由九位青年诗人(即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湜、唐祈、穆旦、郑敏、杜运、袁可嘉)组成。他们是一群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在风雷激荡的四十年代,严峻审视现实,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诗艺,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与西方现代派诗人的思维方式观察现实、思索人生,写下了大量的现代诗,形成了一个诗风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构成了有独特色彩的一章”。④他们不论是对诗歌理论的建树,还是新诗艺术手法的开拓,都为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后来诗歌现代风格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遗憾的是在正式结成流派之后,只活动了四个月便夭折了。1948年11月,他们的刊物和出版社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封,诗派活动到此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在台湾(也包括香港)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他们的理论和创作都植根于唯心主义、虚无主义和反理性主义思想。这股潮流是台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社会、文化诸因素所促成,是台港现实生活和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产物。在诗歌方面,纪弦于五十年代主编《现代诗》杂志,并开创台湾的现代诗派。后又成立了“现代诗社”,对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有很大影响。纪弦开其先路,继而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社团,即1954年成立的“蓝星诗社”和“创世纪诗社”。台湾现代派诗人醉心于自我表现。突出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想,艺术上存在着晦涩和“恶性西化”的色彩。在小说方面,1960年夏济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主要成员都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夏济安教授的学生。他们对文艺的“西方化”怀有强烈的愿望和雄心壮志,热衷于现代主义小说形成和技巧的运用,企图使台湾读者承认西方现代主义小说这个“主流”。台湾现代派文学仍应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历史发展中在局部区域的又一次崛起。虽然他们在艺术技巧的探索上有所开拓,但从总的来说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在我国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中是个倒退现象。
我国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又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比较引人注目的是1982年至1984年的国内“现代派”论争。论争中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一种见解是把现代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道路来提倡,认为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上就需要现代主义,这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冯骥才);另一种见解是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中国文学“如果进一步深中现代派的流毒……我们无论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将走入一条死胡同”(陈燊)。论争的焦点是如何评价西方现代派文艺,我国文艺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在评价与提倡现代派文学的过程中,朦胧诗的出现是向传统诗歌的挑战。它模仿、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诗中突出特殊的意境和气氛,大量使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造成似隐似显、似透非透的诗境,以表现诗人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在新诗领域中开辟了新天地。小说方面,他们也引进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以意识流为线索,写人物印象、感觉、联想、内心独白,运用时间、空间的交错和大跨度的跳跃,再现人物复杂的、变化的精神状态。作者把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审美途径融化于革命现实主义之中,深入探索和向人物内心世界开掘,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切都说明现代派文学在新时期的再次崛起。
正当我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处于发展中的时候,受欧洲文化废墟上诞生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一种以反朦胧诗派为起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又悄悄在文坛兴起。它的兴起,意味着传统美学(古典的和现代派)的终结,意味着美学领域面临的一场大危机。尽管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尚处于“实验”阶段,但毕竟预示了中国诗歌的某种趋势。
马克思主义曾提出“世界的文学”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悬空的东西,它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⑤所形成。中国现代派文学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它的形成与发展显示中国文学已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收稿日期 1994-11-07
注释:
①鲁迅:《看镜有感》。
②叶芝:《微光·自序》。
③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
④袁可嘉:《九叶集·序》。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5页。
标签:现代主义论文; 文学论文; 现代论文; 艺术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诗歌论文; 象征手法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狂人日记论文; 意识流论文; 东方杂志论文; 野草论文; 小说月报论文; 长明灯论文; 文艺论文; 象征主义论文; 诗歌论文; 艺术流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