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热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但从高考阅卷场及相关问卷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学生现状堪忧。对此,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就包括以读写结合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我们的研究与此不同的是,在云课堂系统下,如何有效利用每天语文课前5——10分钟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以读促写。
【关键词】云课堂;课前;读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3-109-01
2017版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①这些可以在学生阅读和写作上得到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有机结合,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提高阅读。但在当前高中语文实践中,两者的教学一直存在着分离、效率低下的现象。
就教师而言,教学过程更倾向于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忽略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训练。作文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轻,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比较功利,片面强调作文的结构、技法训练,忽略了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和要求,除教材以外,对其他资源利用率不高。作文训练零碎化,缺乏有效的规划,大多变成教学活动的附属或点缀。同时,对学生作文系统的目标引领和管理不足,缺少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评价反馈,更缺乏对作文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追踪,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就学生而言,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普遍高中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练笔缺乏,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写作习惯。因为生活圈子小,阅读面不大,接触社会不广,关心时事不够,对课外报刊、杂志、名著、网络等资源利用就不够,没有建立起阅读、生活和作文的联系,又缺少必要的素材储备,写作时词汇贫乏、语言干瘪无味,思想不够深刻,材料老旧,内容泛泛而谈,普遍得分不高。恶性循环之下,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反复“炒陈饭”,就是以前文笔不错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一下也“江郎才尽”。
要改变这种非“高效”的写作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挖掘文本和课外资源,如何更有效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创造生成对学生写作有价值的知识增量,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结合读写训练教学整合的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发现近几年读写整合研究备受关注,有很多可操作性做法,实际效果也比较显著,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情和教法,不能全部照抄照搬。我们从读写结合的另一个途径展开研究,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利用云课堂系统,在每天课前5——10分钟内进行读写训练,读是辅助,写是根本,以读促写。
首先,有效利用“云课堂”系统。云课堂是网络环境下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教学课堂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以云平台和平板电脑为载体,使用者只需进入程序界面进行操作,便可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全过程的教与学,师生可以同步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同时,系统对互动学习全过程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运用云计算与智能终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值日生课前需要寻找资料上传给教师,教师审核之后分享给所有学生,阅读完后运用讨论功能进行交流反馈,时效性很强。
其次,有效利用课前5——10分钟。每天语文课预备铃之后到正式进行教学内容前,利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推荐理由及对文章的看法,3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资料适合用在课堂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所以读写训练有时可以放在教学过程中,由参研教师自己灵活掌握。
再次,“读”的内容广泛,方式灵活。每天语文课前学生阅读的材料都由值日生提供,或是各类杂志中的时文美文、励志故事,或是各大媒体中关注的大事要事,或是从名著中节选的精彩片段,或是几张图片、一段微电影、一首打动人心的歌曲,或是学生自己制作的ppt等,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爱好。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或听同学声情并茂朗读,或看学生制作的ppt中展示的话题大纲,或讨论挖掘教材资源。学生不止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需用心感悟,以各种方式阅读各类文本,全方位刺激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的感悟由心而发,写作水到渠成。
最后,“读”的落脚点在“写”,“写”是“读”的延伸。“读”要满足“写”所需的所有要素,为“写”提供感悟的平台和各种借鉴的依据,打动心灵的故事、文字、视频等都是促发点,促使学生把丰富的情感及看法及时表达出来;“读”还为“写”提供各类语言、生活和故事素材。根据阅读材料,学生当堂练笔50——200字,写作形式多样。或是阅读后最有感触的几句话,随笔写出;或截取故事中某一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想象当时可能有的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表情等,进行续写、仿写、改写的片段练习;或把素材作为议论文的事例论据,训练议论片段写作;或针对阅读内容,训练作文的提纲,包括审题立意、中心观点、标题、开头和结尾等。
阅读材料和训练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针对高一到高三教学内容和写作要求进行系统化要求,由易到难训练,写作之后还要及时进行交流评价和反馈,这样“听、说、读、写、悟”在每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随着时间推移,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面对作文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王丽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②这观点在当时就引发了语文教学的讨论。要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老师就应该有“大语文”的理念。语文包罗万象,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功夫在课外,不能只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读书也不只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们在阅读中激发兴趣,在阅读中得到人生启迪,在阅读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做到这样,不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化,不正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手记》,王丽,《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
论文作者:张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3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堂论文; 课前论文; 语言论文; 素养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3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