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十个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这个问题。在这里,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是至关重要的。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过去长期“没完全搞清楚”,严重束缚和误导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精辟和科学的回答,从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在这里不想涉及这么大的问题,而仅仅就苏东剧变后人们对社会主义议论最多的一些热点问题,从“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角度简要谈谈以下十个观点:
1、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工程,它同任何科学试验一样是不可能一次成功的,因此在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是不足为奇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列宁曾把它比喻为“千辛万苦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到的高山”,并且说:“我们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列宁全集》第34卷第379页)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者应该怎么办?还是应当按列宁所说的去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在遭受严重失败的时候,既不应充好汉,也不应当悲观失望”(《列宁全集》第34卷第75页)。既不应充好汉,又不应悲观失望,就只有从认真总结这一事件中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
2、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这里所说的“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采取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即通常所说的“体制”。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模式,当然体现和包含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但因体制上存在严重弊端,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反而被严重扭曲和变形了,从而在整体上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当然,这一模式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并不是一开始就一无是处。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后来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这一体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问题是后来僵化了,特别是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和新的国际环境下,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义要继续向前发展,不对这一模式进行改革,不从总体上突破这一僵化的模式,是没有希望的。然而对这一模式的“改革”不是要“改向”,对其“突破”不是要“彻底摧毁”,正如给孩子洗完澡倒脏水时不能连孩子一起倒掉一样。中国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焕发出生机活力,苏东国家的改革却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崩溃的悲剧,一个重要原因是各自对原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中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集中表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彻底改革旧体制”,而苏东国家的“改革”变成“改向”,即“彻底摧毁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对其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决不可急于求成。回顾近百年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虽然也有右的错误,但最主要的教训还是对这些复杂情况估计不足,因而犯了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即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和僵化了马克思主义,即主观上想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而在实际上不自觉地违反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这就是社会主义时期;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尚未充分发展的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是不可能“纯而又纯”的。这说的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至于落后国家怎么搞他当年还不可能预计到。列宁强调在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渡”,“资本主义社会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愈长”。他从俄国短暂的建设实践中已认识到不能采取“直接过渡”的办法,而必须采取“迂回过渡”的办法(《列宁全集》第42卷第183页,190页),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针对有人惧怕资本主义的发展,说什么“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列宁深刻地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发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41卷第217页)。列宁还认为俄罗斯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即“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列宁全集》第37卷第323页)。邓小平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正反历史经验,强调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一百年,中国现在“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要用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256页)。科学社会主义巨人的这些光辉思想,无不说明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和艰巨的发展过程。
4、社会主义应当是不断改革的社会。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恩全集》第37卷第443页)列宁在革命胜利后及时地把“改革”提上了日程,并亲自领导了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第一次“改革”,他在逝世前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出了改革苏维埃国家机关的主张。列宁还从理论上论证了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夸大“革命”作用,忘记恰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的危险性,指出如果不善于运用“改良主义的行动”(即“改革”),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列宁选集》第4卷第612页)。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是其文选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5、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凝固不变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要成长发展,必须吸收借鉴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产生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并要随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丰富和发展。
列宁说:“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列宁全集》第34卷第170-171页)他还用这样的公式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第520页)但是我们过去正如江泽民同志前些年在与首都应届高校毕业生座谈时所指出的:“在过去的长时间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和利用的一面。这是认识上的一种片面性,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国青年报》1992年5月21日)
至于社会主义思想,也不是一个封闭凝固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有“三个来源”,这本身就说明其创始人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三大理论成果及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中批判地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并把它们凝结成完整的新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才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历史表明,它随着科学的进步、实践的发展、历史条件的变化,除了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和流派进行不懈斗争外,还不断继续吸取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文明成果,不断走向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当前世界上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流派之间,虽然有原则分歧,但也有共同点,这就是他们对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希望有一个比现在的资本主义更理想、更公正、更合理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者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与其他左翼政党合作,批判地吸取和借鉴其他思想流派中有益的东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6、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想或方案,不管是何人提出的,无例外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丰富和发展。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强调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全集》第33卷第208页)“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第466页)就商品货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未来社会是不需要商品货币的。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不得不根据实践恢复和发展商品流通。斯大林承认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仍起作用,但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邓小平则深刻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就彻底改变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事实正如列宁所说的:“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列宁选集》第3卷第26-27页)
7、社会主义没有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统一模式”,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必然具有民族特色,必须穿上民族服装。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3页)
8、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繁荣的社会。邓小平理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贫穷基础上的“公平乐园”无异于原始的共产主义,决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混同于资本主义,终将倒退到资本主义。
9、社会主义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顾自然环境和地球资源承受力的恶性发展,其后果是人类自身走向灾难和毁灭,根本谈不上任何社会主义。全世界60亿人口要达到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并维持其现在的生活方式,即便有15个地球的资源也未必够用。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限度。
10、社会主义国家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长期战略性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由于西方坚持冷战思维的右翼顽固势力,不会放弃“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图谋,处理好这一关系难度很大。但是,由于世界矛盾多得很、大得很,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道不同”,但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共同利益”,经济上又存在互补性,因此避免全面对抗,争取实现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列宁论文; 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