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历史人物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谁都有义务热爱这个国家和民 族。由于历史背景、文化构成、风俗习惯以及地域等差异,各民族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 盾。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些矛盾并不能影响各民族对祖国对民族的共同感情。当然, 即使在56个民族内部,个别民族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十分尖锐。特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时期,如以元代宋、以清代明之际,以及由少数民族占据大块的领土,建立并存的政权 之时,如辽金等时期。大凡这些历史阶段的人物,评价起来都比较困难。但这并不是说 ,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就没有客观标准。这个标准总的原则就是要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 益。从这个原则出发,我想在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
一、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不论什么民族的成员,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就是爱 国主义者。自有外族侵扰中国,即从明朝倭寇侵扰沿海疆域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这段历史,爱国主义集中表现在抵抗外国侵略者、争取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 上。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历史人物的所有活动,凡是涉及这一主题的,都应当是以 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团结,抗击外国侵略为目标,这样做的历史人物就应当肯定。 与此相反,如果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不管他们打着什么旗号, 都是不可取的。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 的矛盾和斗争虽然也有是非问题,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都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 和斗争,一般不用侵略反侵略或爱国卖国来表述。而在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和 斗争中,诸如戚继光对倭寇的斗争,郑成功对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斗争,林则徐在鸦片战 争中的抗英斗争等等,作为中国一方,他们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斗争的目的是 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在这些斗争中涌现出的大批的爱国主义者,都是为捍卫 祖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另一方面,即在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中,凡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都可称为爱国主义者。就当前而论,不分信 仰,凡是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台湾和大陆统一的,也都是爱国主义者。相反,那些主张 “一中一台”,主张台湾独立的,都是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的,理所当然要受到 中华民族大家庭各个成员的谴责。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外国侵略者先后在 我国东南沿海、东北、新疆及西藏等地区,觊觎我国领土,在反击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 的问题上,凡是主张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与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的,都是爱国主义 者。这是个大目标,是各个民族的成员都应当共同信守的一项标准。下面想举两例说明 :
例一,从多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严格地说,古代爱国主义和近 代爱国主义并不是同属一个概念。我们常说的古代爱国主义,主要是指对本国内部不同 政权的一种感情,而近代爱国主义则是指在中华民族之外的外族入侵之后抵抗外国侵略 的一种思想和行动。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如战国时代的屈原、宋代的岳飞、南宋末 年的文天祥、明末的史可法等等,这些爱国主义者所爱的“国”,实际上是本民族内部 的一个政权,敌对一方也是本民族的兄弟民族,它不存在争取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问 题,这是其一。其二,这些人所爱的“国”,其实是爱一方政权,或一方的家族王朝。 所谓爱国是和爱他所事的王朝分不开的,因而也和忠君分不开。正因为如此,尽管他们 所事的王朝大多已经腐败,也希望它能振兴强大。如屈原的时代,当时的形势是谁能统 一中国,谁就能对中国历史做出重大贡献。秦国正在创造统一六国的条件,而屈原所爱 的楚国,统治者已很腐败,不可能统一六国。因此,屈原的爱国愿望也只能以他的意志 和献身精神垂范于后人。至于文天祥和史可法,他们所爱的“国”是南宋小王朝和南明 的腐败政权,按其历史发展规律,这样腐败的王朝,是注定要灭亡的。文天祥、史可法 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时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存在着民族压迫。他们赢得了人们的长 期称颂,主要是由于他们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气节。
例二,从多民族国家角度看郑成功、施琅收复和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郑成功原是一 位抗清将领,在南明小王朝最后灭亡之际,他打着复明的旗号抗清,十年征战没有取得 多少成效。就复明而言,当时明王朝气数已尽,不可能继续统治中国,而清王朝统一中 国则是大势所趋。郑成功抗清和其他抗清力量一样,迟早是要失败的。抗清在当时来说 ,虽然还有反抗民族压迫的一面,但对于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来说,却是不应过多渲染 的。郑成功的可贵之处,是当他感慨“举义十有余年,越在草莽,未尝复尺寸土”之余 ,毅然举兵东征,收复台湾,而且明确指出台湾是“先基”,是祖宗的基业,中国的领 土。因此,尽管他的最初动机,是想在台湾建立一抗清基地,其结果却因收复台湾而为 中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后人评价其伟绩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郑 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当时的归属就成了问题,就连康熙在内的许多清朝统治者,对台湾 重要性的认识也并不清楚,以为对台用兵不过是为了剪断郑氏的反清势力。
清初关于台湾归属的第二次行动,就是施琅统一台湾。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将,和郑 成功有矛盾而降清。由于郑成功是明臣,曾被隆武帝赐姓朱,明朝是汉人的象征,而清 朝在一部分人的眼里不过是异族的王朝,这样施琅就成了“叛徒”。然而,恰恰就是施 琅这个人,坚决主张统一台湾,他多次向清廷上书,说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绝不 能落到外国人手里。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也没有对郑氏家族的复仇情绪(他一家70 余口在台湾全被郑经诛杀),在率兵攻占澎湖之后,对台湾实行大兵压境,争取对其和 平统一。他一到台湾就吊祭郑成功陵墓,称郑成功到台湾是“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 可谁何”?郑成功、施琅尽管个人之间有恩有怨,但在台湾的归属问题上,他们却走到 一起了,而且都成为中华民族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气节观标准
气节观在古今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直是个突出的标准。崇尚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孟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气节观,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虽然是地主阶级的气节观,但经历代沿用,已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优良传统,是中 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应当提倡的。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气节是必须考察的标准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标准。况且,历史上 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常常把一些本来是封建糟粕的东西说成气节,用以 禁锢人们的思想。所以,在用气节观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慎重,防止把封建 糟粕当成气节加以称颂。在这个方面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把反对改革、反对学习西方说成是爱国爱民的气节。清末的顽固派在反对改革 反对学习西学时,就以崇尚气节为武器,极力反对学西学,认为“臣民之强,则惟气节 一端耳”。只要臣民有“气节”,就能“御灾而灾可平”,“御寇而寇可灭”。那么, 什么是他们讲的“气节”呢?他们讲的气节,其实就是忠君,忠于孔孟之道,忠于封建 的纲常伦理。谁能维护皇帝的尊严、地位,谁能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从二夫,便是有 气节。他们提倡气节,为的是反对西学,认为学习天文算学等“技巧之术”,就是轻气 节。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试问,如果不学习西人长技,不改革弊政,不拥有自 己的坚船利炮,怎能抗击外国的侵略?在近代史上,不论是鸦片战争还是太平天国运动 ,成千成万的中国士兵在洋人的枪口下负“节”身亡,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说明吗?反对 谋自强,反对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采取极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算 什么气节呢?
其二,在运用气节观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具体分析。历史人物在其一生的表现过程中, 往往呈纷纭复杂的现象,坚持气节和失节在同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出现。论者必须对两者 进行具体分析,孰轻孰重?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孰大孰小?然后才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实事 求是的全面评价。比如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他曾经两次率部进攻上海 ,同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进行过浴血战斗。当时有人问李秀成为什么冒险进攻上海时, 他严词以对:“因为外国人对我们破坏了信约!”“公然派本国军队,前来侵犯我国疆 土。”他指责侵略者和清王朝的勾结是“罪恶的买卖”,是“卑鄙无耻的勾当”,表现 出崇高的气节。但太平天国主亡城破,李秀成被俘之后却写了一个“自白书”,竟然说 :“何生天王而乱天下,何我不才而佐他乎?”甚至还向曾国藩献上“招降十要”。因 此,在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时,不指出他写“自白书”是失节行为是不对的,但如果仅以 此来否定他的一生,并把他打成“叛徒”,显然也是不公正的。李秀成写“自白书”是 他一生中的一个抹不掉的污点,但从他一生的全过程来看,他仍然是一个应当肯定的历 史人物。
其三,对旧王朝的死硬派不应多加肯定。在中国历史上,新旧王朝交替时,总有一批 识时务、顺应潮流的官员从旧王朝走向新王朝,如唐初的魏征等等。这些人大多数为新 王朝的安邦定国起了积极作用,有的成了一代名臣。但是,有一些坚决“不事二主”的 死硬派,却和新王朝过不去、不合作,甚至搞复辟活动,妄图使历史车轮倒转。这种人 历朝都有,古代近代都有。近代的这类人物因离现实较近,其劣迹为世人所唾弃,颂之 者少,如清末反对共和、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张勋。但在古代就不一样,商朝遗民伯夷 、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后人一直歌颂他们,唐代大文人韩愈还写了《伯夷颂 》。颂什么呢?颂他们宁死不屈,有气节。对此,毛泽东以新的历史观否定了韩愈的《 伯夷颂》。毛泽东指出:“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 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 第2版第4卷第1495页)历代都有一大批伯夷、叔齐之类的旧王朝死硬派,其实,这些人 中有不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并非为正义事业作出牺牲的,是属于不应肯定的历史人物 。
其四,不应肯定封建的节烈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是赞颂为封 建道德而殉节的烈女、节妇等等。这些被世俗称为美德的行为,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为了 钳制人们的思想,制造出来的一条又粗又长的绳索,捆绑着人们的手脚,在历史上起着 反动作用。
气节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历史传承给我们的,大多是封建社会的气节观 ,而这种气节观又往往和一种被认为是高尚的道德观捆绑在一起,即诸如忠君爱国等等 。忠君或许有人还会贬评几句,而爱国则很少有人去作具体分析。当旧王朝败亡之际, 往往有一些所谓义士在遥拜王灵之后而自杀,或者下决心和新王朝作对。显然,这些人 在本质上是忠君,而不是爱国。我们提倡和事业的正义性紧密相联的气节。站在正义一 边,不为利诱,不为威屈,或者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宁死不屈,这种气节是值得称 颂的;而站在非正义一边,甘心为腐败政权殉葬的死硬派,是不应视为具有崇高气节的 。我们要颂扬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 民的自由解放而奋斗的、有气节的历史人物,而不能相反。
标签:郑成功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历史论文; 历史人物评价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明朝论文; 清朝论文; 南明论文; 施琅论文; 李秀成论文; 明朝历史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太平天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