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图书馆 723100
摘要:当前的大数据形势,利用公共图书馆海量的数据资源,对人们进行喷涌的知识灌入,将沉淀的、静态的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为动态、创新服务的应用型知识,在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机制的同时,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创新价值。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 创新 数据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态势下,要突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能力,改变单一的服务形态,用内部文化的创新培育与外部资源的融合利用,充分地、全面地、多元地为社会广大读者服务,通过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规划与突破创新,营造出适于服务创新的环境,在“转知成慧”的服务过程中,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瓶颈”所在,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优化与创新。
1.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及其原则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图书馆纸质资料已变形成为电子书、缩微胶卷等多元载体形式,各种智能终端为其推广和使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公共图书馆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增强其服务辐射能力,这是在新的服务理念和原则之下的思考与实践。
1.1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1.1.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读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目标,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维护读者的合法利益,尊重每一位读者的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益;并且,利用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提供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1.1.2公平开放的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是面对所有平等主体而言的全民开放性服务,它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向所有需要图书馆服务公民提供开放性的服务。
1.2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
1.2.1目标原则。以知识性服务为手段,为每一公民提供资源服务,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民众的“第二精神家园”,使之成为社会民众的信息资源中心、智力拓展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娱乐活动中心。
1.2.2资源共享原则。公共图书馆以其自身强大的知识资源优势,向广大民众提供知识性资源的服务,使需求者享受到最新资讯、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等资源的共享性服务,为创新性服务奠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现状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已经进入了民生需求的旺盛阶段,它成为了城市公益性的文化知识服务平台,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约1.3亿个城镇家庭中就有5000多万户需要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这说明了公共图书馆的民生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民生服务现状还待加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2.1社会民众知识性服务意识亟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社会民众服务还处于初期阶段,社会服务的方式还较为简单,向社会广大民众推广服务的意识不强。与国外公共图书馆的民生服务体系相比,国外公共图书馆不仅有基础性的服务,还有多种渠道的延伸性服务,诸如:为残疾人、老年人、病人、犯人提供的特殊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各种税收税表的服务;扫盲服务等。
2.2社会民众服务方式需要创新与优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性服务功能方式较为单一,其传统的资料借阅、参考咨询、培训等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尤其在当前我国三网融合的背景环境下,其单一的服务方式更不适于快捷信息的传递,也不利于知识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而,公共图书馆必须借助各种新形势下的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全方位、多渠道地为社会民众提供创新的服务路径。
3.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性服务创新路径阐述
3.1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拓展与延伸
在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为民众提供借阅、展览、讲座、宣传等服务方式之外,还要利用其优势的数字化电子网络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多种方式的创新型服务,如:信息引擎搜索、查找浏览、数据下载等。
3.1.1新载体的阅读服务形式。在当前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新载体不断衍生,出现了新型的室内外IP—News电子报栏、多点全息触控屏等电子阅读方式,这种全新的、触摸式的电子阅读方式,有助于社会民众快捷、实时地进行报纸、期刊的选择和浏览、查询,通过网络化的多界面的服务功能、优化的服务模式,为社会民众提供全新的电子阅读方式。
3.1.2手持式智能终端的阅读服务形式。它通过智能终端的双向交互功能,以定制的方式选择所需的信息,可以对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动态、新书推荐、展览、讲座等服务内容进行自由、个性化的选取,例如:手机图书馆“掌上重图”就是新开发的创新服务方式,它集庞大信息资源于一个小小的手机,集“重图电子书”、“读者互动”等八项功能于一体,展现了强大的数字检索功能和日常图书借阅功能,实现了便捷、实时、动态的服务创新。
3.2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拓宽
为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应当依循服务原则对所有民众提供平等的服务,要拓宽其服务范围,为更多的需求群体进行知识资源的提供与获取。
3.2.1服务拓宽对象——农民。为了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要在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推动公共图书馆的为农民服务的建设,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困境,要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流动机制,设置专门“农家书屋”,为农民朋友提供知识性的资源服务。
3.2.2服务拓宽对象——老年群体。我国许多城市的老龄化较为严重,为了让老年群体用知识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开阔心胸,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为老年群体设置专用的“老人阅览室”,并考虑老年人不便出门的身体状况,提供特色化的馆外服务,如:图书传递、家访等创新服务。我馆就设置了专为老人送报的服务项目。
总而言之,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知识型资源平台,它必须融入社区,融入人民生活,在感知民众需求的前提下,公平、平等、开放地提供其知识信息资源,通过其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的延伸和拓展,实现无障碍、全方位的创新性服务,以社会民众的“医、学、住、行”为需求导向,以“数字惠民”为核心内容,真正解决民生诉求,用数字化的信息手段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
参考文献:
[1] 侯东萍. 《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 现代交际. 2016(05)
[2] 王文风. 《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J]. 图书馆学刊.
2015(10)
论文作者:苏娓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公共图书馆论文; 民众论文; 方式论文; 社会论文; 知识性论文; 图书馆论文; 民生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