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身体自我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测量论文,模型论文,因素论文,身体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6-0001-06
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所谓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与自己身体有关的自我意识,它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意象)及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满意度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管理三个方面[1]。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人的身体自我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本土化探索。
一、中国化身体自我测量工具编制
从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满意度、理想身体自我、负面身体自我和老年人身体自我方面编制了一系列中国化的测量工具,探讨身体自我的结构和特点。
(一)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量表
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量表(physical self scale)[2],测量青少年对其身体自我的满意程度,涉及五个维度即相貌、运动、身材、性、负面特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81。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4以上,稳定性系数在0.72~0.86之间。
我国青少年学生对身体的满意度[3]从“最满意”到“最不满意”依次是负面特征、相貌特征、性特征、运动特征和身材特征。随年龄增长其发展呈现波动性,青春期早期和中期呈明显下降趋势,随年级升高对身体的不满意增多,青春期后期有缓慢上升。女生比男生对身体更不满意,在相貌、身材、性、负面特征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更满意。对中学生的身体自我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4]表明,整体上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其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相关;各维度除身体的负面特征外,均与自我价值感得分有极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有极显著差异,身体满意度越高,则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越高。与国外研究不一致之处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学生身体自我的亚成分中,运动特征相比相貌、身材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似乎更大。
(二)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量表
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量表(ideal physical self scale)[5],测量青少年对理想身体特征的偏好。分男性量表和女性量表。女性理想身体自我的维度为性感魅力、运动健康、高大力量、浓眉大眼,女性理想身体自我的维度为性感魅力、匀称健康、苗条飘逸和洋气骨感。男性理想身体自我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65,分半信度系数为0.64。两周后各维度的稳定性系数在0.82~0.96之间,重测信度为0.93。女性理想身体自我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74,分半信度系数为0.71。两周后各维度的稳定性系数在0.80~0.94之间,重测信度为0.89。
对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特点的研究[6]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是多维度的,男性和女性理想身体有共同维度,均看重健康、性感;也存在不同的维度,即男性身体更强调有力量、强壮和高大,女性身体更强调苗条和匀称。青少年对两性理想身体自我的偏好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性理想身体,女性更喜欢性感和相貌因素,男性更看重力量因素;对于女性理想身体,男性更重视性感因素,女性更重视相貌因素。随年龄增长,青少年越来越看重性感因素,对男性身体越来越强调力量因素和一般魅力因素,对女性身体越来越强调相貌因素。体型指数BMI对青少年女性理想身体偏好有显著影响。
(三)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量表
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egative physical self scale)[7],下属维度包括整体外貌、相貌、矮、胖、瘦。各维度分别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投射三个子因素。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胖(0.76~0.83)、矮(0.75~0.83)、相貌(0.67~0.77)、瘦(0.75~0.77)。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指标为/df(3.94)、GFI(0.97)、CFI(0.97)、MSEA(0.05),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其下属维度与道德自我价值感的区分效度为-0.01~-0.07,与身体自我价值感的聚合效度为-0.16~-0.36。九个月后对男女分别测得的重测信度[8]在0.48~0.78之间。
对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特点的研究[1,7]发现,对身体的整体不满意在青少年中相当普遍,按程度依次是:矮、相貌、瘦和胖。除矮维度外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在整体上、相貌、胖方面比男生对身体更不满意,男生对瘦更不满意。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有年龄差异,发展有波动,15、16岁和18、19岁是不满意的高峰时期;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的情感、行为、投射维度在个体内部基本一致,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情感和投射维度上均高于男生,且女生更看重投射我。与西方研究结果相比,中国青少年学生更关注整体、矮、相貌,而非胖;且仅在东方被试中发现男生对瘦的不满意。
(四)老年人身体自我问卷
老年人身体自我问卷[9],涉及六个维度即运动、相貌、功能、身材、性和行为特征。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94,严格平行模型的信度系数0.94。与Reboussin的老年人身体满意度量表效标相关系数0.65,与Ryckman等的身体自我效能感的效标相关系数0.56。老年人在总体上对身体较满意,且不存在性别、年龄和体型指数的差异。但在身材特征上,存在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性别和体形指数的交互作用,性别、年龄和体形指数三者的交互作用。其他五个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年龄和体型指数差异。
二、中国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的预测因素
(一)预测模型
西方研究提出了身体不满意的两种预测模型,两路径模型(dualpathway model)[10]:对瘦的社会压力和内化的瘦理想标准作用于身体不满意;三路径模型(tripartite model)[11]:社会文化影响包括父母、同伴和媒体,通过中介变量社会比较和内化,作用于身体不满意。对中国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研究[12],主要考察了六个因素:体形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知觉到的同伴嘲笑(perception of teasing)、瘦的社会压力(social
pressure)、外貌比较(appearance comparison)、内化的瘦理想标准(internalized thin idea)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通过对中学生、大学生及青年人群体(n=1 377)的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的指标良好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一些因素的文化一致性:如BMI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嘲笑对身体不满意产生影响。两种社会文化因素即嘲笑和对外貌的社会压力对身体不满意有直接的影响。也发现一些新的结果,如社会支持没有影响;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存在性别差异。仅在女性中发现社会比较和内化的瘦理想是社会文化影响和身体不满意的中介变量。
(二)预测因素的性别差异
在不同性别中考察了影响因素的特点,对男性的研究[13],包括青少年和成人早期大学生被试(n=1 219),考察了社会文化因素如对外貌的社会压力、嘲笑和社会比较对其身高和胖的担忧。结果发现社会压力和嘲笑对胖担忧有显著影响,且外貌压力、嘲笑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和早期成人的身体担忧有显著影响。对女性的研究[14],包括大学生(n=1 408)、初中女生(n=346)和高中女生(n=563),多层回归分析显示外貌压力和社会比较均能预测对胖和相貌的担心,说明外貌压力和社会比较确实与中国年轻女性特定的身体关注有密切的关系。
在女性中,对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两种因素的作用也作了进一步探讨[15],对12~22岁女性(n=980)的测试发现,高中生负面身体自我胖维度量表评分高于初中生。大学生的身体外貌比较问卷评分高于高中生和初中生,肥胖组学生的得分大于体重正常和消瘦组。研究发现,社会比较是女性负面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之一,而社会支持无显著性影响。
(三)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
通过纵向研究设计[16],考察双路径模型中的部分变量对中国青少年饮食失调障碍症状跨时间变化的影响。具体考察了内化的身体外貌理想、对外貌的社会压力、嘲笑、社会比较和负面情感在9个月的时间后对饮食失调症状、身体不满意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男孩和女孩,在时间1中高的胖担忧和觉察到的社会压力都能预测时间2中饮食失调症状随时间的增加。对女孩,负面情感也几乎能预测跨时间的饮食失调症状变化。结果支持特定的危险因子,包括个人对胖的担忧以及社会对身体外貌的消极反馈,有助于解释青少年跨时间和跨文化的饮食失调症状的变化。
对中国青少年体重自尊(weight esteem)变化的预测因素研究[17],通过18个月的纵向追踪,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对青少年身体自我(体重自尊)的影响。发现女孩在首时间点中有更强的瘦理想偏好、高BMI和消极情感者,更容易在18个月后体验到体重自尊的下降。男孩高基线的外貌压力可以预测后继的体重自尊的减少,该效应以年龄为中介变量。两性的高外貌社会比较得分均能预测后继的体重自尊的变化。
总之,以上系列研究发现,以往研究在西方文化下发现的影响因素对解释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饮食失调症状和身体自尊的变化也有显著作用。
三、认知加工偏好和脑机制研究
(一)负面身体自我图式理论
对负面身体自我的认知机制的解释主要是认知图式理论[18-19]。该理论认为身体意象失调是由扭曲和负面的自我图式造成的,它包含对体重、体形和食物等信息的刻板化、情绪化和过分强调的评价。当给负面身体自我者呈现或周围环境中出现与体重、体形和食物等图式相关信息时,会导致该图式的自动激活,从而使图式相关内容的获得性更高,加工更精确、更容易,在不同信息加工阶段产生选择性注意、判断和选择性存储。这种图式只是对身体相关信息敏感,对与身体无关的信息没有加工偏好。对图式信息的选择性偏好存在于不同加工阶段,包括编码偏好、解释偏好、注意偏好以及记忆偏好等。
(二)负面身体自我的认知加工偏好
编码偏好研究[20]。考察胖/瘦负面身体自我大学生对胖/瘦相关的身体信息词加工偏好,结果显示,加工胖相关词的编码速度比对照组显著更快,对胖消极和隐喻词偏好量大于积极词;瘦负面身体自我大学生对瘦相关词的编码速度显著比对照组更快,但对瘦积极词、消极词、隐喻词、字面词编码的偏好量不存在差异。发现了词性效应,即对积极、消极和中性的身体词的加工存在明显的编码偏好。这种认知加工偏好在阈下水平也有发现。通过两个实验[21]考察了自我和他人启动条件下对身体信息加工的认知偏好。发现负面身体自我大学生在“我”和“他”的不同阈下启动条件下,“我”启动下的编码反应时比“他”启动下的反应时长,在中国和美国文化下得到一致的结论。
记忆偏好研究[22]。考察了美国和中国青年关于身体意象的记忆偏好。有胖负面身体自我的大学生存在对胖词的记忆偏好,即对胖词的记忆更多更准确。大学生被试存在对目标词的明显的记忆偏好,该结果在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得到一致的结论,说明存在跨文化一致性。
注意偏好研究[23]。针对已采用的线索实验范式和Stroop颜色命名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注意特点,提出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好存在的另一种可能,即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信息可能存在注意维持时间更长或注意解除困难的假设。实验1采用线索范式研究高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词语和身体轮廓图的注意转移和注意维持,将线索目标SOA设置为300ms,实验结果支持假设,但未能排除反应准备和线索对目标产生掩蔽等因素的影响。实验2采用在身体轮廓图周围呈现字母,要求被试进行字母辨认的任务,对被试的注意维持成分进行直接测量。结果证明高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身体轮廓图确实是注意维持时间更长,但同时也发现他们对一般身体轮廓图的注意时间更长。实验3采用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发现胖负面身体自我实验组在胖身体轮廓图线索条件下的返回抑制量小于瘦身体轮廓图线索条件下的返回抑制量,且实验组在胖身体轮廓图线索条件下的返回抑制量小于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也验证了注意维持时间更长的假设。三个实验的结果支持: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身体信息的注意偏好是注意的维持时间更长而不是注意转移更快。
总之,该领域的系列研究均支持负面身体自我图式指导认知加工的理论假设。与西方研究相比,本土化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亚临床被试的研究拓展,西方研究多关注临床被试,对亚临床被试的加工偏好研究结论缺乏一致性;第二,对词性效应的研究,区分更明确和仔细,如积极、消极、中性;身体词、隐喻词、形似词;第三,将加工偏好的研究首先拓展到阈下水平;第四,研究方法上,注意克服西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对实验词对照词的情绪色彩、词频和其他特征上不匹配;实验前对身体相关信息的启动效应;因身体信息词汇与食物词汇没有分开而可能出现饥饿效应,忽视身体图式与体重相关的突出特征等;第五,首次初步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瘦的负面自我被试的加工特点。
(三)负面身体自我脑机制初探
关于负面身体自我的脑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24]。对身体不满意女性的ERP测量支持对消极身体词的加工比中性词的加工更精细,表现为P2、P3、LPC波幅的增加。这种注意偏好在信息加工的感觉和认知阶段均存在。同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测试和正式测试对中性词加工的比较发现,两次测验的LPC平均波幅有显著差异,说明对消极身体词的加工对中性词的加工有影响。说明ERP技术对考察非临床被试的注意偏好方面可提供更敏感和有效的测量。
另一研究[25]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女性对身体图片做出再认后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两个实验的实验程序一样,不同在于被试。结果发现,实验一以正常女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在650~1 000ms内,“胖图和瘦图”比“中性图片”的ERP波形均有一个更为正向的偏移。差异的地形图显示,在中后部活动最强;而实验二以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在早期成分P2、N3以及300~1 000ms内,“胖图和瘦图”比“中性图片”的ERP波形均有一个更为正向的偏移(LPC),差异的地形图显示,在中部最强,并且在750~800ms和850~900ms内,“胖图”比“瘦图”的ERP波形存在一个更正的偏移,差异的地形图显示,在中前部偏右最强。
四、中国青少年饮食失调和超重干预模式探索
(一)饮食失调研究
除了探讨正常群体的身体不满意及其危险因素外,从临床取向角度,侧重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症状的研究[26]。采用国际通用的饮食失调诊断标准(Eating Disorder Diagnostic Scale,EDDS),对2 292名青少年和成年初期学生的测试显示,完全满足DSM-IV中饮食失调的比例是2.3%,样本中没有完全符合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的被试,但有1.1%(23人)符合除“闭经”外的所有标准;一人除体重正常外,符合其他AN的标准。样本中有0.3%(7人)符合易饿病(Bulimia Nervosa,BN)诊断标准,另外7人除强迫行为少于DSM阈限外,其他指标均符合BN标准。有0.4%的人符合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BED)。女性报告的ED症状显著高于男性,高收入家庭的被试高于低收入者。
另一研究[27]测试了有饮食失调症状中国青少年学生与相似人口学变量的同龄人在社会文化经验、外貌知觉上存在差异。42名学生符合饮食失调诊断标准,包括神经性厌食症、易饿病和暴食症的症状组与42名没有症状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测试了觉察到的社会压力、嘲笑、社会比较和负面情感以及对相貌的担忧。结果发现:症状组报告更多社会压力、被嘲笑、外貌比较和对相貌的担心,呈显著差异,但在负面情感上两组没有差异。对五个因素进行jack knife鉴别分类(discriminant classification)分析发现,76.2%的症状组和81.0%的对照组能被正确分类。在症状组中,那些报告了完全或部分符合易饿症和暴食症标准的被试有95%能被正确鉴别;神经性厌食症的有59.1%能被正确鉴别。该研究首次发现在中国青少年年中,与体型和体重没有直接关联的因素,如与相貌相关的社会压力和社会比较以及对相貌的担忧,也对饮食失调症状的增加有影响。
(二)基于学校的学生超重干预模式探索
中国青少年的负面身体自我的干预主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超重)。国外对青少年超重的干预的主要模式包括:以学校为背景的干预主要集中于校园的健康课程、锻炼课程和食物服务;以家庭为背景的干预,通过提高父母的健康意识,从而鼓励其孩子锻炼,减少看电视和打电脑游戏的时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建议使用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活动来增加运动量;以社区为背景的干预研究,如改变社区的锻炼和营养环境等。
对中国青少年超重的预防干预研究采用以学校为背景的模式。研究一[28]基于女性身体不满意的预测模型,从认知取向角度,通过以干预课程为主的认知干预活动(内容涉及“自我客体化”、“瘦理想内化”、“身体外貌的社会比较”、“身体外貌的同伴嘲笑”等),降低青春期女生的身体不满意,形成健康的身体观。结果表明,身体不满意的干预活动能够有效防止初中女生身体不满意的进一步增加,对高中女生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对高中和初中实验组女生进行自编女生成长问卷测试和访谈,结果显示干预活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初中生父母调查的结果反映了大部分父母比较满意此干预活动。
研究二从行为取向角度,选取健康饮食行为、运动时间、体重管理方法、饮食习惯和饮食态度等方面,期望通过健康饮食课程,健康环境塑造,积极反馈和强化等方法对中学生的体重进行干预,达到增强健康饮食行为和提高锻炼积极性,改善健康饮食态度从而起到预防超重和肥胖的目的。结果表明:在运动时间、饮食习惯和健康饮食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了被试的运动时间,饮食习惯更健康并改善了健康饮食的态度。在体重指数上实验组与控制组存在边际的显著差异,体重指数仅存在减少的趋势。
总之,初步尝试的干预方案具有可行性和积极效应,但还有待完善,如考虑干预措施更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加入社区、学校老师、家长等因素,使干预效果更明显,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因超重和肥胖对其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展:第一,开展身体自我的脑机制研究,如对注意偏好脑机制的深入研究,对饮食失调人群(如限制性饮食者、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肥胖者的认知加工的脑机制研究,对食物成瘾的研究等;第二,开展文化差异的研究,对身体自我的民族差异、地区差异的跨文化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第三,对更具有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身体自我领域,如身高、相貌、瘦的研究;第四,进一步验证基于学校的学生超重干预模式,探讨其推广性;第五,对特定人群的应用性研究,如对减肥者、增高者、女性美容者、灾后损伤者的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