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商业资本扩张的两个要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害论文,中国论文,资本论文,两个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多年来,中国商业经历了多元化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这个“激活”阶段已经结束,商业在改革前期迅速形成的“初步活跃”局面已经成为过去,因而必须尽快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农村、农业和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目前的市场购销状态和渠道,迫切需要流通模式创新,为加速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提供专业化、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商业流通体系;城市制造业已不满足于小规模、分散化、低水平竞争的分销体系,包括已经改革的国企和个体、私营经济,都在急于寻求购销方式的创新;WTO作为催化剂,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已经和正在大举进入中国商业领域,迫使中国批发、零售企业自身按照国际标准取得一个相称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是由现代流通体系支撑的周转快、节奏快、效率高的动态型经济。如果中国商业资本长期落后于上述三个变化,必然加剧目前流通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局面,导致第一、第二产业销售困难、资金拖欠、银行坏帐和企业之间的信任、信用危机,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因此,中国商业的相对滞后,绝不仅仅是商业自己的事,而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在新时期有所突破。商业资本只有从这一大背景出发,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商业资本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历来是最活跃的资本,天然具有伸缩、扩张和转移快捷的灵活特性。在新时期,商业资本扩张有许多事情可做,但有两件大事最为重要。也就是说,“十五”期间中国商业资本扩张的两个要害问题必须解决。
大力发展现代批发商业,在商业资本当中要抓住“入世”前后的最后机会,实行资产重组,尽快推出中国自己的大批发商、大经销商。
现代批发商业通常表现为经销商大批量从生产商进货,并组织分销的经济活动。与零售商相比,批发商不是直接面对千百万消费者和用户,而是面对具有一定购销批量的中间商、零售商。与大批量现代生产相适应,需要以低成本、大批量的组织货源、储备商品,并大批量组织分销。这种以低成本支撑的“大进大出”的经济优势,使批发商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商品经营形式。更重要的是,批发商了解市场信息,可以节省用户、零售商和亿万消费者的选择时间,在众多生产商之中先期筛选出物美价廉的适销产品,具有降低成本、裁决优劣、满足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现代批发商(巨型商业集团)配置资源的经济;现代批发商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领域不可取代的主角。
目前,中国商业结构十分奇特。零售商异常活跃而批发商非常沉闷,批发体系迟迟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种种“销售难”的状况,不仅没有促成批发商的成长,反而抑制了其发展的机会。这种状况出自两个基本原因:原计划体制下国有批发商业的萎缩,没有能够在新时期转换机制、脱颖而出。其中,生产企业片面强调“减少环节”,越过批发商自行销售产品,而零售商越过批发商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如此“两头挤”,使本应具有重要地位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大批发商,始终未能出台亮相、发展壮大;非国有批发商业在新时期未能及时成长起来。目前,中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商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也很可观,有的达到上百亿元。但细一观察,这种销售额是由“攒鸡毛凑掸子”凑出来的,并未因此培育起多少个成气候、成规模、大进大出、举足轻重的大批发商,最多不过是一批难以长大、很不规范的“小老树”,甚至成为伪劣假冒、藏垢纳污的温床。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批发商还远不够多,上档次的现代大批发商为数更少。
中国的批发商业资本的不景气,是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的暂时现象,但值得高度重视,不能久拖不决。长此以往,继续放任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不合理的商业格局,将是社会流通成本的急剧上升和资源配置的极不合理。另外,外国商业集团之所以规模巨大,诀窍在于一手抓连锁,一手抓批发。因为,谁都看得明白,孤立地吊在传统零售业上,永远也不可能壮大。中国遗漏的批发商空白,十分“耀眼”,如果自己还不“亡羊补牢”,那么按照“入世”承诺的时间表,用不了多久,只能拱手让给精明的外国商人了。准确地讲,1992年中国有限开放零售业以后,外商早已打着“零售”的旗号,大做批发生意,填补这一“空白”了。而批发商的“大进大出”能力,所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事关众多制造商的销路和生死,也关系到众多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外商果真大规模进入,决不仅仅是中国批发商的命运问题,还将牵涉到、甚至殃及和控制到中国大大小小制造商们的产品购销命脉。因此,在外国商业资本急于进入的紧急时刻,中国已经没有理由继续为批发商的成长滞后而支付越来越高昂的交易成本,投资回报率决不亚于零售业和其他行业的中国批发商业领域,理应成为未来商业领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商业资本的“首选”,促成这个新增长点的政策思路,首先,应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对近些年来各类企业另起炉灶,自发建立起来的各种分销机构,通过市场化途径实行专业化资本重组,按照商品特点、流通环节的客观需要,在平等互利、合理分工原则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和促成一批具有现代规模、专业化的批发企业集团。这是提高商品市场组织化程度,改变商业领域“小”、“散”、“乱”、“低”(水平)状况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要放宽政策,有针对性地鼓励非国有商业企业和个体、私营商贩,把自己的批发生意“做大”,通过改组现有的众多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调整其原有市场主体的经营批量过小的组成结构,引导他们参与更多品种、更大范围、更大批量的商品交易,赋予其权利,明确其责任,同时对他们的交易行为和经营状况实行有效管理。
中国迫切需要相当数量高起点、辐射强、真正有“大进大出”实力的大批发商。因此,需要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回报率原则,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局限,为有志投身商品批发产业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非国有大小商人们,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宽松环境。在中国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开发批发商业为目标,调动和重组现有的商业资本进军商品批发领域,促进从旧体制“走过来”的企业和改革之后“冒出来”商贩殊途同归,共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为繁荣中国的现代批发产业、夯实和把握流通产业的基础和命脉做出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改革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本重组,推出重量级大零售商,开创零售业内含化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零售业的突出问题是,传统百货业资源过剩,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大型零售商业资本集团过少,国际化、超大型资本集团空缺。
“十五”期间,零售业的出路在于结构调整、资本重组,“做大、做实、做强”,借助市场力量,在中国推出举足轻重的大零售商。面对零售业商业资本过于拥挤、低水平过度竞争和外国商业资本的压力,中国零售商们片面追求外延、粗放、数量扩张的增长势头已经难以为继,亟待开创大型化、集约化、内含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新时期,零售业的繁荣决不可再指望“从一棵白菜到十棵白菜”的平面扩张,商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工业曾经走过的弯路,商业不应再走。
发展模式和思路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各种细节,而在于“对内开放”这一要害。多年以来,零售商们期待着以资本为纽带,对商业资源实行“三跨”重组(即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尽快形成规模巨大、实力强大、连锁型的重量级商业资本集团。但“三跨”口号喊了多年,成效极小。究其缘由,不是众多小有成绩的零售商们不愿为之,而是无法为之。因为,大大小小的零售商,至今受制于延续了几十年的“条条块块”管理体制及其潜移默化的神秘影响。由于条块体制的掣肘,导致了目前商战中“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被动局面,即商业领域内耗加剧、合作困难、纠纷不断,而向外发展、应对外商则又显得缺少经验和底气不足。
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隐型限制,违背了资本重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客观要求,阻碍了中国零售商们加快市场化、提高资本集中度的步伐,致使本该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实、做强的巨型零售商业资本集团,始终没能及时长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入世”以后的新形势,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中国自己;不是来自对外开放程度的大小,而是来自“对内开放”的不足。主管部门权力过大,地区之间相互封锁,束缚了零售商们的发展。这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在不同地区、部门、所有制零售商之间寻求合作的场合,惟恐吃亏导致合作失败的先例数不胜数,而联手成功的先例却非常罕见。中国迫切需要国内规模普遍过小的零售商,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双赢(多赢)目标,进行强强联合、资本重组,尽快提高零售商的集中度(资本额、市场份额、货源份额、利润率等等)。在最为关键的“十五”期间,所有的政策,都应紧紧围绕积极鼓励而不再有意无意、情不自禁地限制零售商们实行“三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