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兼论我国金融职能的提升与困境_金融论文

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兼论我国金融职能的提升与困境_金融论文

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功能研究——兼议我国金融功能的增进与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能论文,金融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困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优化资源配置是金融在产业结构转换中的本质功能

产业结构的变革,必然伴随着社会资源的大范围、大规模流动。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金融因素日益渗透到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社会资源的流动越来越多乃至绝大部分表现为相应的货币流、资金流,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的效率将直接决定社会资源流动的效率。因此,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的改善,将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完善金融服务,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与更大的调整空间。

1.金融发展理论视域中的金融功能。金融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不仅在将储蓄导向投资、或调整现有投资使用用途的过程中按照收益率的高低决定资本投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有效地监督资金的使用以保持资金运用具有持续的效率。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所起的这种功效和作用即为金融功能,它是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随着货币金融的角色越来越关键,经济学家们也更加关注对金融功能的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先哲们主要是从金融的某一项功能出发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以认识的。如亚当·斯密强调金融的媒介功能,熊彼特从金融的信用创造功能、格利和肖从金融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功能、希克斯从金融在提供流动性以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等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而戈德史密斯则强调金融的动员储蓄和配置资源功能。20世纪7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创立者麦金农和肖分别从“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两个角度论证了发展中经济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金融的促进资本形成和资源配置功能机理给予了详细论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理论再次兴起,其中,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充分认识到金融部门在处理信息不对称方面功能的长处和劣势,重视在金融配置资源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以暂时的约束作为培育金融功能发展的过渡性手段;内生性金融发展理论将金融中介作为宏观模型的内生部分,围绕金融体系的内生生成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其代表人物莱文提出,在改善交易和信息成本中,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便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①

传统理论的研究视现有的金融机构和组织为既定,金融要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在现有的金融结构框架下进行,因此后来被概括为“机构观点”。1993年,默顿和博迪提出了“功能观点”,对研究金融经济关系尤其是认识现代金融的经济本质作出了新的尝试。默顿和博迪将金融的核心功能归纳为六类:①便利资源在不同时空和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②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途径以完成交易;③为储备资源和在不同的企业中分割所有权提供有关机制;④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⑤提供价格信息,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决策;⑥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激励问题。②功能范式与机构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分析金融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从中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的功能需求,然后探究需要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需求。在金融形态变迁过程中,由于金融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在金融变迁和动荡的环境中,运用功能范式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使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因而用这种方法研究金融体系比机构方法更加准确和全面。③对于转轨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以功能分析方法规划本国的金融发展和稳定战略,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的功能实现制度转轨,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稳定,从而这一范式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更有效地改革金融组织结构和体制指明方向。

2.产业结构变迁中金融功能的演进。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更迭,金融功能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在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时期,金融主要功能在于提供货币媒介,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交换需求;在工业化之始,以轻纺消费品工业为主,金融体系主要解决初始资本和周转资本稀缺的问题,而如果初始资本需求规模不大,又很容易利用私人关系筹得,加上企业利用商业流通和商业信用可获得充足的留存利润和短期信贷,则正式的金融体系融资作用并不很明显;随着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产业开发和投资所需的巨额资本难以通过个人筹得,金融体制就必须在资本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日益大型化、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实行监督控制;随着产业进一步升级,知识和信息的含量增高,金融体系的意义更多体现在解决企业融资和经营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等问题,促进信息的创造和交换,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3.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本质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既有的文献进行理论梳理、对金融功能的演变进行历史回顾,我们得以将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加以抽象,提炼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本质功能。金融各种功能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无论从历史演进还是作用机制上都处于不同的逻辑层次,其中优化资源配置日益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

可见,判断某国的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不是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有什么样的差距,而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实体经济结构是否相适应。一国金融发展战略的目标应当定位于对金融功能加以培育,尤其是要让现代金融体系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

二、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资源配置优化的实质,是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逐步从低效而衰退的产业中退出,转而投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这就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不管是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或平稳退出,都需要有健全、完善、便捷的金融体系服务作为后盾。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可简述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着居民的储蓄、消费倾向及储蓄和投资的转化效率,进而影响全社会的资本形成,并通过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的配置调整,带动了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变动,最终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动。此外,金融发展也将对消费需求结构产生影响,间接地拉动产业结构变迁。

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可供金融体系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大显身手的舞台主要有以下两个:一个是进行间接融资的信贷市场,商业银行吸纳储蓄,通过发放贷款的行为将其所聚集的资金向不同的行业进行分配,从供给(生产信贷)和需求(消费信贷)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另一种渠道是进行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发行市场主要通过新发行证券为企业筹集资金,促成增量资本流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流通市场则既可以为一般证券持有者解除流动性风险之忧、增强证券的吸引力,又有助于股权拥有者利用股权转让实现企业的购并和重组,引导资金流向高利润率、高回报率的企业,将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对产业结构的存量产生影响。近年来,在金融自由化、资产证券化、直接和间接融资界限日渐模糊的趋势下,金融已不仅仅限于通过以上方式进行资源配置,而是充分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沟通投资和融资双方,并开发出各种金融工具更有效地转移和分担风险。

三、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功能的增进与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金融功能的增进搭乘于这样两条并行的金融发展轨迹驶入了快车道:一是金融体系的角色,从改革前充当财政出纳、到改革后先后成为中央政府控制下的“第二财政”和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再随着改革深入逐渐向市场化过渡;二是金融体系的结构由国家银行一统天下,到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下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并存、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渐占一席之地。本文将重点考察当前金融配置资源功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发挥状况。

1.国有银行主导下的资金配置机制支撑投资高增长。转轨以来随着储蓄结构的明显变化,以及企业自主权和经营权的不断扩大,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分离决定了中国融资体制由政府财政主导型向国有银行主导型转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储蓄的构成形式及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储蓄率保持在40%左右,到2005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4.1万亿元人民币。尽管高储蓄率的成因很多,尽管储蓄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但不可否认我国金融制度的储蓄动员功能,以及金融发展对储蓄持续增长的作用。

从实际投资的形成状况来看,2006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为近三年来最高;6月份工业生产19.5%的增速,则是近十年的同期最高水平。④当前已经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的迹象,而且投资增长过快的后果不在于通货膨胀,而是产能过剩的恶化。可见,从存差显现出来的银行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影响投资的居高不下。由于可以提供成本较低的资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助长了资金密集型的产能过剩产业的扩张。

2.产能过剩及其调控中的推波助澜与釜底抽薪。我国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国有工业企业475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的计算结果表明:近2/5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一半;2/5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80%之间;利用率超过80%的产品不足1/5,仅占17.3%。⑤产能过剩、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是存在的,但这种过剩与其说是有效需求不足下的生产总量过剩,不如说是产业增长失衡造成的结构性过剩。在近两年来的本轮投资快速增长中,包含了产业投资结构改善的合理因素,如铁路交通、新能源、重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投资的增长加速,但更多的是非优化结构性投资的增长。这种低效部门投入多、高效部门投入少的倒挂型资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经济效率,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转型初期,国有银行总行代表中央政府主导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为国有工业企业注入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分担了财政的部分职能;实行财政包干和“拨改贷”以后,由于银行分支机构按照行政区划分设置,因而地方政府逐步介入金融改革和当地金融机构的决策;在随后展开的各地区以投资竞争为手段的经济增长竞争中,银行体系在地方政府激励下卷入了一轮接一轮的投资冲动。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金融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缺失主要是由于金融发展的市场化还不充分、资金商品化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造成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银行信贷被动膨胀,那么随着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插手和银行市场化观念的加强,金融配置资金的机制也更加复杂,既不是单纯的“市场化机制”,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政策性投资”,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与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钢铁、电解铝、焦炭、房地产等行业高速膨胀,而这些企业既有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又兼有“大而不倒”及“政府撑腰”的安全性,而且还显示出当前热门行业良好的盈利前景;仍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收益来源、又与当地政府保持关联的商业银行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加之近年来流动性的泛滥,各银行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投身于这些投资扩张运动之中。

如此的资金导向机制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尚能促进经济粗放型增长,但也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哄而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四处开花,一旦经济增长遇到结构性瓶颈、迫切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经济的质量型发展时,其严重弊端便显现无遗。因此,此轮的宏观调控是在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缺位的情况下采取的行政性调控,固然是直接干预了资源配置,但也是在市场性金融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采取的补救措施。

3.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配置资源功能的反思与展望。在对银行体系配置资金的机制进行反思之时,仅就当前情况作出判断是不够全面的,还需“瞻前顾后”加以审视。首先,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在改善,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强,目前已经能够较为自主地根据对资本收益的高低进行判断,选择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对当地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比较集中。即便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也主要是出于贷款安全性、收益性的考虑,而不是迫于行政命令。从这个角度来看,已是一大进步。第二,由于利息收入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信贷仍是其主要业务,因此彼此间的市场竞争仍处于一个低层次、低水平上,在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时甚至不惜进行恶性竞争,而对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则不屑一顾,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第三,银行限于自身特点,放贷时考虑更多的是短期收益和安全性因素,对新兴产业投放长期资金则不感兴趣也不愿尝试。事实也证明,银行不适宜直接向高风险的高新科技项目发放贷款。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一哄而上蜂拥至某些高耗能的基础产业,虽有短期盈利前景但不符合国家长远战略而面临被清理;高科技企业虽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兼具高风险特征,银行不得不因缺乏专业的甄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望而却步。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将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定位于简单的信贷活动上,那么是进是退的确有些无所适从。好在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为商业银行指出了第三条道路,即充分培育银行作为中介的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活动中部分地抽身而出,大力发展如信用卡、保管箱、咨询服务、保险代理、证券回购、代客资金买卖、私人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国际上大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率已达到30%-70%。而2004年四大银行里中间业务占经营净收入的比重只有中国银行达到14%,其他三家银行均在10%以下,尚有广阔的上升空间。中间业务不仅能给银行增加多种收益来源,对整个经济金融运行而言,银行化身为信息服务商和风险管理中心,可以更有效地沟通投资者和借款人,增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使风险得到更有效地转移和分担,为高科技产业发展开通融资渠道。并通过将针对私人投资者设计的各类金融产品创新推向金融市场,持久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最终全面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这也正是金融功能观点的生动体现。

完善的金融体系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适度发展。一段时期中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被过分强调,而相应的对企业的监控机制与功能却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企业信息披露失真、过多的政府行为和利率的非市场化等诸多原因决定了市场价格失真,投资者更关心短期的资本利得,市场上逐渐排斥长期投资,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另外,机构投资者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已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我国的发展仍很滞后,其长期理性投资、专注于某个产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也收效甚微。近年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与产权重组的功能逐渐受到重视,如上市制度由审批制转为核准制,日益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审计、评估、信息披露等环节的质量,重视上市公司的产业方向等等,这意味着证券市场功能定位的偏差正逐步得到纠正。

由于金融部门承载着全社会的转型成本,其自身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运行绩效还有待改进。当前,我们已由忽视金融发展和金融功能进步到重视金融功能的发挥,但是对如何培育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令其更好地发挥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今后要继续完善市场机制和金融体系,改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执行方式,使二者有机结合,使金融配置资源功能得到科学运用、充分发挥。中国金融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在建设中防范金融风险,在发展中利用金融功能,推进产业结构顺利转换。

注释:

①Levine Ross.1997.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une 688-726.

②D.B.Crane,R,Merton,Z.Bodie,etc.1995,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A Functional Perspectiv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③徐良平,黄俊青,覃展辉.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功能范式:一个初步分析框架[J].经济评论,2004,(1).

④王长勇,张宇哲.行政性“宏观调控”升级[J].财经,2006,(16).

⑤李学彦,刘霄.过度储蓄理论与我国的过度储蓄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6,(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兼论我国金融职能的提升与困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