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
下面我谈谈本人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切切实实地让学生们喜欢数学的一些做法。
一、选择教学模式,建构良好的课堂氛围
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胃口的教学模式。如“师生互动”、“小步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我认为这种小步子、小坡度、小转变的教学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程度,大家都能跟上教师设置的步伐,因而课堂上能踊跃举手发言,开动脑筋,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想学的东西。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选定了适宜的教学模式后,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我认为创设情境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教室虽然乱哄哄的,但就这一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又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一定能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倒教师,当然考不倒。于是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这是一个用活动、用实例引入的好例子,圆满地完成了导课的任务。像这些精彩的情境,它既能够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理解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样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社会、家庭、同学的影响或诱惑,干扰了正常的学习情绪,出现了厌学、逃学等恶性后果。这时我们不宜大声喝斥,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到底,而应循循善诱,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再者,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样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上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坐正。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四、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进步
要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要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要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要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作为教育“促进者”的我们应积极建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面向四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切切实实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论文作者:郭林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角形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目光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