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络环境加强数学学习的预习与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决定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再能够对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更好的保证,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与课后作业,并对作业进行批改,也适当安排一些答疑时间.然而学生的预习效果怎样?复习中有哪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学生如何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分散的学生个体如何进行协作讨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利用学校网站提供的空间,建立班级主页和学科资源网,借助日臻完善的网络技术与网上交流平台,通过发布各种消息、上传相关资源、进行问题讨论和预约答疑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加强数学学习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这两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一、平台的搭建与功能说明
为了顺利实现网上学习交流,首先建立班级学生、教师的网上联络方式,然后教师、学生都在个人电脑的outlook日历中建立班级课程表,并且通过课程表知道具体的上课科目与时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outlook相互发出任务提醒与要求,在校园网上建立班级主页,班长是管理员,仅供班级成员与任课教师凭密码登录.主页内容包括共享资源、一般讨论、事务管理、调查与反馈、友好链接等栏目.共享资源中有教师和学生上传的资源,教师和班级成员具有下载和上传的权限,教师与管理员还具有删除的权限.在一般讨论中可以就某个主题展开讨论,这里的讨论不仅仅限于数学学科,班级成员可以自由地参加讨论任何内容.如果发现有意义的话题需要集中讨论,可由教师或管理员网上约定时间,通过MSN进行充分地讨论,在友好链接中有一个是链接到数学学科资源网,实现两个网页的自由切换.
建立数学学科资源网,管理员为数学课代表,也是凭密码登录.主页设置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主题讨论、问题答疑、作业、精华问题集锦等栏目,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一般更新速度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教师资源内容由教师提供,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学生资源主要是供学生上传当前数学学习有关的资料;主题讨论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二是当学生所提问题集中指向某个主题时由管理员归纳出讨论主题;问题答疑区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或教师给出回答;精华问题集锦则是把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或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本质的问题汇集起来,当学习进展到相当多的内容时,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为学生复习提高提供帮助.
各栏目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教师资源为例,对于“不等式”内容,可侧重于方法技巧,教师资源中可提供各类常见不等式的解法,总结基本的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教师自己撰写或编选几个针对学习内容的小短文: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例说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等等.而对于“函数关系式的建立”这样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学习内容,则需要准备一些具有一定实际背景的问题.
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的再学习和互助讨论,一方面基本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预习与复习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体现在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对教师或学生所提供的网上内容进行超前或滞后性的再学习,或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调整学习步距的重复性学习和异步学习,实现学习机会的多次化;学生通过上传经过自己处理的资源或上传完全是自己的心得与创造成果,实现主动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则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对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下面以反函数教学内容的处理为例,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实施过程.
二、在反函数教学内容中的尝试
1.课前预习
在反函数概念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课前提前两天把变量概念、函数概念、函数的性质、刚刚学习过的几个典型的幂函数y=1/x,y=x[2],y=,y=x[3],y=x[1/3]的解析式与图象等内容放入数学学科资源网教师资源中,为学生的预习提供资料,供学生自主选择.通过email告知每一位学生,同时要求他们进行预习并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如有合适的资料请上传.
教材是通过摄氏和华氏两种温度的换算引入反函数概念的,所以有学生从“中国科普网站”下载了“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摄氏、华氏温度对照表”两个网页资料,并上传到“学生资源”之中.笔者从中截取了两段作为该节课的引入:
(1)摄氏温标:也称“百分温标”.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零度,沸点为100度,中间分为100等分,每个等分代表1度.摄氏温度用“℃”表示.它是1742年由瑞典人摄尔司发明的.
(2)华氏温标: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等分,每等分代表1度.华氏温度用“°F表示.它是1709年由德国人华伦海发明的.
学生看到自己上传的资料在课堂上派上了用场,十分有成就感.
课前预习的一个片断:
教师发布预习问题1.在函数y=1.8x+32中,如果把x当作因变量,把y当作自变量,能否构成一个函数?
预习问题2.图1是一只容积为V[,0]、高度为H的水杯,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杯中的盛水量V与杯中水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由上海市控江中学张进兴老师提供).
(1)甲、乙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画出了反映两者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图2、图3).请你根据函数的概念帮助判断,哪位同学所画的图象是正确的?
(2)兴趣小组中另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也各自画出了反映V与h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图4、图5).这两位同学所画的图象能反映V与h之间的函数关系吗?
2.课后复习
课后,把作业以附件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电脑上把作业做好直接发送给老师,老师在学生上传的文档上批阅好之后及时发送出去,实现一对一的批改(传统的布置作业与批改方式仍然沿用,电子化方式仅对部分电脑爱好者尝试使用).
教师上传的课后资源除了自己上课用的课件,还有在网上下载的一个反函数课件,由于课本中没有给出函数的图象与它的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证明,所以把证明过程写出,也以资源的形式放入教师资源中,供有兴趣的同学查阅.
另外还上传了几个研究题,要求学生思考:
(1)度量衡的相互换算,反映的是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请仿照课本中摄氏与华氏两种温标的转换关系,再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
(2)请同学们研究如下问题:
(a)如果一个函数是奇函数,是否一定存在反函数?
(b)如果一个函数是偶函数,是否一定没有反函数?
(c)如果一个函数是单调函数,是否一定有反函数?
(d)如果一个函数不是单调函数,是否一定没有反函数?
3.拓展练习
(1)若y=ax+b(a≠0)有反函数且它的反函数就是y=ax+b(a≠0)本身,求a、b应满足的条件.
(2)当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f(x) =(ax+b/cx+d)(c≠0,x≠-(d/c))的反函数是它本身?
(3)试找出充分多的函数y=f(x),它具有反函数且反函数是它本身.
学生上传的资源集中在对老师问题的解答以及求反函数的题目.
关于课后答疑,学生可以在MSN上发帖子预约时间,教师确认后,到时直接通过MSN在线讨论,文件或图片则及时通过MSN发送与交换,涉及到公式或大量的文本输入,先作为文件存档,再通过文件传输的方式完成对话.同学之间也可实现讨论或在聊天室探讨学习.
利用网络环境实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前提是:授课班级学生都有电脑且可以上网,学生会基本的操作.由于涉及到的操作都是常用的和流行的,没有用于数学学习之前,很多学生已经经常使用聊天室,因此没有发现学生因为操作障碍而影响到学习.正在发展中并逐步融合于教学进程的网络环境,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多人同时在线时,网络速度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还不能方便地在对话框中录入数学公式.虽然借助网络环境帮助教学,目前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但我们将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去迎接挑战,争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