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关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特点及其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环节论文,地位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这一宏伟工程时,如何在千头万绪的工作、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牢牢抓住中心环节,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健康、深入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涵容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渗透在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之中。
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而在全部工作中,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这是因为——
(一)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都有自己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其他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区别体现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从本质上来说,它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由此不难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尽管形态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极力维护私有制,维护以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维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全部上层建筑。因此,不管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卫道士是鼓吹“仁义礼智信”,还是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他们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巩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在那样的制度下,“文明时代愈是向前发展,它就愈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4页)正是这种“伪善”的思想道德渗透在一切精神文化领域,决定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性质。尽管这些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也含有一些民主性的精华和积极的因素,值得后人重视和借鉴,但是从总体上说,它们并不构成剥削制度下的思想道德文化的主流,也不可能改变这种思想道德文化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情况则迥然不同。我们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我们的社会主体,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必然要求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并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这种崭新的思想和道德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核心。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就决定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思想道德建设为我们整个民族树立坚实的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的、足以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属的观念系统,构成这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并由此而产生社会活动的精神动力。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在那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它以庄严的法律形式出现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同时又以不容置辩的公理形式镌刻在人们心中;以此为核心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这种价值观念下,人们的精神动力就是追求个人发财致富。这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必然带来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形形色色的精神危机、人格扭曲和心理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只能求助于宗教(在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来化解矛盾,用关于天国的幻想来抚慰那些在现实中受到伤害或感到焦虑的心灵。
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另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正在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要求全民族树立一种崇高的理想和为这种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求确立一整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要求社会成员自觉地遵守纪律和道德规范。其中理想是核心,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准则,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严格的纪律,就能使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能把现代化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三)思想道德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因此,新的思想道德规范也就不可能迅速确立起来。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思想颓废、私欲膨胀、精神空虚、是非观念不清、道德水准下降等现象就会出现,各种腐朽思想和丑恶行为就会像病毒一样滋生蔓延开来,如不及时控制,势必会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中断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族精神空前振奋,民族智慧的开发和民族创造力的发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和心理日益从禁锢、僵化和保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在精神领域里正面临着“转型期”的严峻考验。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对这场考验缺乏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方面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使精神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部分群众思想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少数干部陷入腐化堕落的泥潭,个别地区黄、赌、毒死灰复燃,封建迷信重新盛行,犯罪活动日益猖獗。这一切,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干扰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运用法律武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打击精神领域的各种犯罪活动,扫除毒化社会风气的种种丑恶现象。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人民内部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发扬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作风,反对挥霍奢侈的风气;坚持进行“扫黄”和扫除各种丑恶现象的斗争,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进行考察。例如,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将为我们党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公民加强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将有利于我们的政权建设、政令畅通和政治稳定,等等。当然,我们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决不意味着可以贬低或者忽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今天,这两种素质具有日益紧密的联系。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没有文化,没有科学知识,就很难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就不可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真正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但是,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当然也决定着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在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决定着这些事业能否掌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否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党内和社会上的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亟待我们用很大的努力去消除,一个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精神环境亟待我们去创造和建设,这就更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因此,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环节来抓紧、抓好,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几个特点
要抓紧、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审时度势,总结经验,探讨这项工作的内在规律性,把握住它的特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特点有:
(一)“革故鼎新,创业维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中,还是在国外人文价值的观念中,都没有可以直接搬用的东西。甚至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我们也无法找到与此直接相关的具体论述,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没有也不可能加以研究的课题。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创造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宝贵的价值。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已经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以及人们的思想中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并将继续引起变化,因此过去的经验也不能照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出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国外人文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二)“允执其中,不失分寸”。
我们的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没有完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要达到经济上高度发达、政治上高度民主的目标,我们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只能从这种现实情况出发来确定。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我们应当按照党章来严格要求,鼓励同志们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并认真宣传和提倡这种共产主义精神。但是就全社会来说,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齐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现阶段,如果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都像共产主义者那样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不切实际的,那样做不仅徒劳无功,而且有损于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团结。另一方面,我们的标准又不能定得太低。如果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和精神动力只能是个人利益;如果把市场经济同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截然对立起来,那就否定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就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否定了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总之,我们需要确定一个适当的标准。大体说来,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的理想之下,一切有利于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和合法途径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被看成是积极的,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但是,针对每个阶段、每个群体的具体状况,我们还应当提出分寸适宜的具体标准,并把它同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而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分别情况进行研究,绝不能笼而统之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物质文明建设是有形的,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定出具体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也具有相似的性质,例如教育设施的增加、科研设备的更新、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及教育的质量、科研的成果和文艺创作的作品等等,都可以进行实体性的考察鉴定,有的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思想道德建设的情况则不相同。它是无形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进行量化分析。它的作用,体现在亿万群众的社会活动之中;它的效果,要依据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去判断。
我们不能指望思想道德建设在净化社会风气、克服消极现象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灭这些消极现象。”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或三年五载就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涉及人的心灵、信念、良知、操守和情感的领域,一切生硬的命令,一切空泛的口号,一切操之过急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只能通过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和优秀的作品去引导群众,使他们在耳濡目染的同时潜移默化,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比,前者较“实”,后者较“虚”;以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教育文化建设相比,前者较“虚”,后者较“实”。这样一来,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虚中之虚”,而我们有些领导同志抓思想道德建设的那一手也就显得“软而又软”。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物质文明建设是为了给全民族创造物质财富。只要不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无可挽回的社会动荡,已经积累的物质财富是不会遽然消失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情况也是一样。教育战线培养的人才、科研战线发明的成果、文化战线创作的精品,一旦被推向社会,就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和价值实体,并在较长时间内发生作用。思想道德建设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思想道德建设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个思想空虚的人可以经过学习和磨炼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同样,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也可能由于放松学习和自律而走向堕落。经验证明,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中严于律己、不断前进,是需要有坚韧的毅力的;相反,如果要消沉颓废下去,却很容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在我国目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思想道德方面面临的考验格外严峻。新的形势使每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多作贡献,但同时也使每个人更经常地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因而也就要求每个人具有更强的免疫功能。因为只要稍微放松学习和自律,就有可能发生错误。这种情况使许多头脑清醒的同志开始重温古人写下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警句和老一辈革命家发出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心声。
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如此,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如此。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措施;只要我们稍一放松,已有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是靠艰苦细致的工作来获得的,同时也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来保持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公民刻苦磨砺、点滴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这是基于对思想道德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而作出的论断,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牢牢记取,切实贯彻执行。
三、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
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要纠正“代价论”(即曲解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双重效应,认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必须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自然论”(即片面地宣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断,认为只要把物质文明搞上去,精神文明自然就会上去,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自然就会提高;而在全社会普遍富裕之前,一切旨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努力都将徒劳无功)、“先乱后治论”(即认为色情服务、赌博等丑恶现象的存在有利于创造投资环境,提出“先乱后治、适度管理、纳入轨道”的主张)和“悲观怀旧论”(即夸大党内和社会上的消极现象的严重性,认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导致“世风日下、人欲横流”,社会思想道德水准每况愈下,因而怀念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等错误观点。应当把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本地区本部门的良好社会风气,作为检验各级领导政治方向和政治业绩的重要标准。
(二)建立和完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
目前在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着多种思想文化成份并行的现象,其中有“文革”前或“文革”中的思想观念,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文化,也有从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传来的思想文化。面对这些思想文化中所含的消极成分,我们不应当任其“自然”地发展,干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形势和问题,分析当前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人、新旧体制的转换所造成的各种文化矛盾,在此基础上,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尽快地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使之贯彻于各种社会意识之中,使哲学、政治、法律等人文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明确方向,也使广大群众能够遵循正确的思想轨道和道德规范。
(三)把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发挥执政党在政治上的优势,更加主动和自觉地利用这个条件。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纠正“智育至上”的错误倾向。在科技战线,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不仅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巨大杠杆。应当注意用科学武装群众的头脑,帮助他们战胜愚昧落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工作战线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感,努力创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精品,以崇高的精神和情操来陶冶和鼓舞广大群众。总之,教育、科学、文化部门应当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党组织和党员应当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当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以模范的行动去引导群众。必须把反腐败斗争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端正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廷相说过:“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他认为“民富”和“民乐”的前提在于“民趋于正”。而所谓“民趋于正”,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具有正确的思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这种观点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参考价值。今天,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使“民趋于正”,帮助广大群众确立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道德,从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创造最根本的前提。
标签: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道德论文; 政治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