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112医院放射科 湖南长沙 410018
【摘 要】目的:探讨研究CT、MRI对于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3-2017.3收治的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5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判断患者病情的良恶性质,分析CT、MRI对于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据观察研究发现,CT诊断后的影像学资料显示,病灶呈低密度、且边界不清,MRI清楚地显示了患者的病变部位。结论: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好发于枕叶和顶叶,但也见于额叶、基底节及脑皮质等部位。此外,CT、MRI能够更加精准的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的患者病情信息,其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CT;MRI;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是由某种临床特殊症状引发的可逆性、脑皮质下的血管源性水肿,该病常伴有神经功能异常等并发症[1]。据目前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的发病率较低,患病人群较少,但并不罕见,患上此病的人多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等[2]。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CT、MRI对于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现将具体报道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3-2017.3收治的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男性患者的年龄在40-50岁,女性患者的年龄在45-50岁。在观察并已确诊的基础上,实验观察发现80例患者中15例为孕妇、10例为手术化疗后患者,高血压患者10例,肾衰竭患者12例,因服用细胞毒性药物而患上此病的患者3例。
1.2检查方法
①对50例患者先进行MSCT检查,全部患者均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先头进,初步检查后确诊为恶性的患者再进一步进行增强扫描,MSCT扫描的范围主要是自肺尖至膈顶。对于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用60%的泛影葡胺1.5-2.0ml/kg快速静脉注射,使血中含碘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4]。②重复检查:再对50例患者行MRI诊断,使用美国GE公司和德国siemens公司的MRI超导扫描仪。扫描时,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取仰卧位,平躺,以34msTR、4.3msTE、20°的反转角、1.2mm的层厚的设备进行扫描,扫描的范围是整个颅脑。初步检查后确诊为恶性的患者再进一步进行增强扫描,对于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用0.5mmol/kg的Gd-DTPA[3]。
1.3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在对50例患者进行MSCT检查后,第一步:重建MSCT机测出的原始数据,重组图像厚度1.2mm,层间距1.2mm;第二步:由3-5名影像科专业医师对MSCT原始数据及重建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第三步:分析80例患者PRES的影像学特征;最后,根据处理后的图像研究分析CT用于PRES的诊断意义。
1.4实验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CT表现及MRI表现,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及信号显示情况,着重观察病变部位是否有阴影及动脉、血管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系统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a取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50例患者CT影像学表现
据观察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枕叶部分病变好发率较高,但额叶、基底节及脑皮质等部位也有病变,组间差距显著,具体情况见表1。
2.2 50例患者MRI影像学表现
据观察结果显示,MRI对患者脑部病变检测极为准确,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发病率较低,患病人群较少,但并不罕见,患上此病的人多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等。目前,临床为了更好地治疗该疾病,常使用更为精准的影像学检查。随着目前高新技术的发展,如CT、MRI等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影像学信息。
CT与组织的原子序数、电子密度及组织密度有关,其能更好地反映组织解剖学信息,临床使用MSTC的主要优势有:①降低患者长期CT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MRI在CT的原理基础上,利用原子核的驰豫特性,充分反映了机体的生理环境及运动状态,其是一种根据生物体磁性核在磁场中的表现特性而进行的成像的技术[5]。该技术的优点如下:①可以有效地检测机体的微观状态;②对机体无损伤;③提供机体组织生理环境及化学信息。颅脑MRI检查是指医护人员利用技术手段对患者脑部进行MRI检查,观察患者脑部是否发生病变,确诊该病变是否由脑组织结构病变引起。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不适合神经受到刺激的患者及心瓣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者昏迷的患者,因此,临床上医护人员应着重注意这一点。
MRI检查的正常范围:据国际医学及医学技术相关组织规定,MRI检测脑梗死患者,正常值为片状或扇形长t1;如若在T2WI上见水肿性病灶边缘有稍低信号,结合患者年龄,应充分考虑其是否为胶质瘤。
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病人群具有特殊性,该病的发生多是由患者脑血流量的改变及脑血管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病变发生于脑后部的任何部位。最典型的类型有:顶枕型、全脑分水岭型、额上钩型、中央变异型等,患者病变98%发生于枕叶和顶叶,68%发生于额叶,脑干、脑皮质、基底节也多有分布。
据观察结果显示,在脑后部中,枕叶的发病率最高,这一结果有力的证明了该病好发于脑后部的任何部位,CT、MRI能够有效地给予患者病情的影像学资料,提供完整的机体生理信息。此外,观察结果也表明,PRES病变类型多样,MRI对患者脑部病变检测极为准确。
综上所述,CT、MRI能够更加精准的诊断PRES,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的患者病情信息,其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因此,在临床检查时,我们应可能的使用CT、MRI技术。
参考文献:
[1]吴绮思,李晋芳,肖占琴,等.脑后部 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J].重庆医学,2012,40(14):1382-1385.
[2]谭莉平,黄迪开,陆建常.孕产妇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2,34(8):1026-1028.
[3]马宁强,董志坚,巩宁,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8):1263-1266.
[4]莫本成,张自力,刘振华,等.不典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及MRI特点分析[J].中国CT和MRI杂 志,2015,13(1):27-29.
[5]刘卫平.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 征MR征象分析[J].中国临床研 究,2014,27(6):726-728.
论文作者:刘坷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4
标签:患者论文; 综合征论文; 脑后论文; 脑病论文; 可逆性论文; 影像论文; 枕叶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