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知识的内涵、价值与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辞论文,内涵论文,教学策略论文,价值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辞知识,是语文课程知识①集合中的重要子集,有学者甚至提出要建构“以修辞为核心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如果我们对修辞知识内涵的理解,还局限在若干修辞格的辨认以及“套路化”的作用,必然无法认识它的重要价值。 中学语文课程里的修辞知识,应该有哪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仅在“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里列出了8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尚未走出传统修辞学的“辞格中心论”。我们认为,虽然修辞学对辞格以外的修辞现象和规律研究得还不够充分,但也不能让学生误以为:修辞知识,就是几种修辞格而已。其实,1992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曾经把“句式的选择”“简明、连贯、得体”写进“修辞知识”的范畴。也许是出于“淡化知识”的考虑,这些术语不再出现在国家的课程文件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全面把握修辞知识的内涵,建构修辞知识的体系(这种体系是教师心中必须明确的,却并不是要原封不动讲给学生)。 修辞知识,属于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知识,它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也不能先行教学、孤立教学,而应该随文教学。修辞知识的价值,在于为阅读活动中的语言品味、语意揣摩提供阐释的工具和抓手,提供鉴赏的角度和框架;也为写作活动中的语言润色、布局谋篇,提供努力的方向。以下邱晓云老师的课例,就呈现了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修辞解读的教学策略。 修辞专题课 ——以《母亲的羽衣》为例 师:修辞,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一点都不陌生。今天我们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来梳理关于修辞的知识。 一、有格的修辞——走出樊篱有高天 (一)讨论“羽衣” 师:我们课外阅读过《母亲的羽衣》,这篇文章比较受同学们欢迎,我想这跟一个比喻有很大关系,那就是“母亲的羽衣”。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中,“羽衣”比喻的是什么?母亲对“羽衣”前后感情有过哪些变化?通过这个比喻你能不能揣摩出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我觉得母亲的羽衣比喻的是母亲的青春,就是母亲在做母亲之前的那段时光。那时候,她自由快乐,无忧无虑,备受宠爱…… 师:那么,文章哪些段落对这样的感觉描写得最为传神?请找一找,并动情朗读。 (生朗读“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师:大家在这一段话里,通过几个关键词来找母亲当年的幸福代码,再找一找母亲对羽衣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生(自由回答):痴然如醉,惆怅忧伤,欣悦自足;放下,…… 师:既然是自己锁住了昔日的羽衣,那为什么又“惆怅忧伤”呢?我请一位同学先来朗读一下母亲的惆怅忧伤。 (生朗读,略。) 师:作品中有很多母亲回忆往昔的时候,既快乐又悲哀,这些描写是否会减损母爱的伟大? 生:我觉得这是反衬,因为曾经有过她那种快乐,所以悲哀的时候,才更悲哀。母亲也是一个人,管她以前是不是仙女呢,那毕竟是人,有人之常情,她是可以悲哀的。而这种悲哀,能更突出她自己宁愿放弃羽衣的这种选择。 师:是啊,正因为对往昔有深深的眷恋,甚至有再也回不去的哀伤,所以更突出母亲留守人间的伟大。这篇文章跟天下所有写母亲的文章的主旨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赞颂母爱的无私伟大。但是赞颂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浩如烟海,这篇散文却非常出色,可能跟它使用了母亲的羽衣这样的一个非常新奇的比喻有关系。那么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呢? 生:这个比喻很新颖。港湾、大海、太阳等比喻我们见得太多之后,就没感觉了,而羽衣非常的新颖。 生:别人把母亲比喻成某个喻体,说母亲特别伟大。然而母亲的羽衣比喻的是母亲过去的美好生活,不是一个具体的喻体。 师:你的发现很好。我们惯常见到的那些比喻,都是一个母亲做了母亲之后,你把她比喻成什么东西,对吧?这篇文章非常巧妙,“羽衣”是比喻母亲做母亲之前的生活和青春。作者打了一个时间差,然后她绕回来,再说母亲做了母亲之后,是多么肯于牺牲。 猜猜“羽衣”在文章中一共出现多少次? (生七嘴八舌地答。最后共同确认为11次。) 师:总结这个比喻的巧妙之处(PPT): 角度新颖,倒错时空,没有拘泥现实。 喻体新奇,浪漫飘逸,不是俗套旧说。 复唱淋漓,贯穿全文,而非一闪而过。 (二)讨论“砧板” 师:这篇文章还有个比喻,我个人特别喜欢,还有谁记得? 生:砧板。 师:对!那你们猜一猜我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个比喻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关于砧板的文字。 (生朗读“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师:为什么作者要强调木质的砧板? 生(自由回答):像母亲的内心一样,是比较容易受伤的;像母亲的心一样,柔软,质朴…… 师:作者借助羽衣的比喻,更多地表达了母亲在决定做母亲时,放弃过往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生活的伟大;而借助砧板的比喻,更多地表达了母亲在天长日久做母亲的岁月中隐忍的伟大。母亲由着羽衣的仙界降落到当砧板的凡间,相比较而言,凡间的日子是多么漫长而辛苦,凡间的母爱是多么质朴而深厚啊! (三)讨论当“砧板”接替了“羽衣” 师:我还想追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母亲做砧板的时候,羽衣哪儿去了? 生:锁起来了。 师:再好好想想。 生:给她女儿了。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39段中作者写道:“是的,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她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师:所以你看张晓风她很厉害,母亲放弃羽衣,甘做砧板,让自己的孩子穿上羽衣。这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PPT): 比喻 对比 传承 (四)走出“樊篱” 师:为师17年,我发现曾经以为“金刚不坏,万能不败”的一些秘诀,已经是可怕的樊篱了。例如这样一套“玉律”:“这句话使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的样子,由此体现了……的精神品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答题要领不能把我们刚才分析的所有内容答进去。所以今天我们的第一个收获应该是(PPT): 走出樊篱,用心读文章,真情赏作品,而不是用套路解读文章。 二、无格的修辞——敢弃“樊篱”垦沃田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比喻,这是一种修辞格。那么没有修辞格的地方,有没有修辞现象呢?我们先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PPT):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那种认为修辞主要是讲修辞格的想法,恐怕是不妥的。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衬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至于修辞格,是好比在做领子或袖口上,滚一道花边,或在胸前别个纪念章什么的,是锦上添花的性质,要是不管什么场合都要想方设法按上几个格,那是小生的玩意儿,会写文章的人是不这么写的。 修辞,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多少是同义的)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或叫做“文体”“语体”)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的特定目的。 总结起来,吕先生认为下面四种语言手段都是修辞:A.词语选择;B.句式选择;C.结构选择;D.风格选择。 现在我给每个人随机发一张纸条,每张条上有一个思考方向。请你从文中寻找依据来回答。 (一)“词语选择”组发言 师:请你挑选出一个你觉得最好的遣词,分析这个词语为什么能特别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牢锁”。这个词能看出母亲心甘情愿。 生:我觉得“仙女”这个词好。这个词可以具体地写出母亲做母亲之前的形象。就是像第8段描述的。 师:一般说到生动,大家都会选形容词和动词。但是上面两位同学选的词是名词,就像我最喜欢的“砧板”一样。我们看重的,就是名词背后的那个故事、那份情义。 初一时我们还做过一个作业:“超越大家我的词。”下面请同学们回看这组作业,谈一谈你觉得谁超越了张晓风,为什么?(出示PPT上的两组作业)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藏)着一个被人弃置的砧板。——王妍 她们久久凝注(沉醉于)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惊)得痴然如醉。——王雨宁 她把那柔软的羽衣拍了又拍(抚了又抚),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佚名 母亲不都是那样?柔顺(淡然)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而默无一语的砧板吗?——胡宇虹 风睡了,鸟睡了,连夜也睡了。——原文 风静了,鸟静了,连夜也静了。——佚名 风默了,鸟默了,连夜也默了。——沈麟欣 风乏了,鸟乏了,连夜也乏了。——冯源 (学生讨论,略。) 师总结(PPT): 很难替代 故意繁简 独具色彩——词意与词情 母爱就在这里 (二)“句式选择”组发言 师:下面我们请“句式选择”组的同学发言。请朗读你选择的有别致句式的语句,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课文中用了很多问句。例如“我不是一个和千万母亲一样安分的母亲吗?我不是把属于女孩的羽衣收拾得极为秘密吗?我在什么时候泄漏了自己呢?”,这样的句子比陈述句感情更加强烈和饱满。 师:是的,作者连续大量的问句的确是句式上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下面大家再来看看老师改写的句子怎么样?(PPT) 原文: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 改文:而母亲口里的外公,她的老家上海,还有繁华的南京,以及她爱吃的汤包和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 生:张晓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说上海、南京、汤包、肴肉,是各用一个词。但是您在改的时候,在前面加上了修饰和限定。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些修饰限定语,会让读者有很多很多的遐想。上海、南京,可以是非常繁华的,也可以是很有回家那种感觉的。所以说它是包含了母亲当时的和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所有可能有的感觉。 师:你太牛了,这个回答,要给掌声!因为你不只注意了语言形式的变化,更注意了内容的变化。老师一开始只是希望你们发现句子骈散结合的妙处,但是你们发现了简单的语言要比复杂摇曳的句子更加促发人的想象。真好! 生:我还觉得,加了这些修饰词充分形容这四个词的时候,就无法体现后面作者所说的“她既不感伤,也不哀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加了修饰词,她的感情就不是那么平静的了。 师:你们太厉害了,你们远比我认为的更深刻!没有修饰词的四个词语,能看出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她的心情已经淡然了。越不修饰,越有滋味。 师总结(PPT): 巧设骈散 故意长短 变化语气 独具色彩——句变与不变,母爱就在这里 (三)“结构选择”组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看“结构选择”组,你们谁发现了这篇文章结构上的某个特色,并说说它的作用? (学生谈到文章开头结尾的照应,全文贯穿的线索“羽衣”。发言略。) 师总结(PPT): 无意有意的呼应,自然而然的线索——有意与无意,母爱就在这里 (四)“风格选择”组发言 师:最后来听听“风格选择”组的发言。这一组是老师给定的讨论题: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那么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是秀还是豪呢? 生:我觉得是“秀”,因为这篇文章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比如说第29段,她说是在我的集邮本偶然被儿子翻出来的那一刹那吗?…… 师:那么,是不是张晓风的文章其实就是“秀”的呢? 生:不是。呼唤国学讲坛的那篇就是豪气的。 师:是的,张晓风也有怒目金刚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总体来说是柔情似水。她选择这样的语言风格,也许正因为母爱如水吧。 师总结(PPT): 秀笔多多,豪语寂寂——秀外与柔内,母爱就在这里 师:关于修辞,我现在也做个比喻:砖瓦是语言,文章是房舍,所谓修辞,就是我们怎么用砖瓦搭房舍:用哪块砖,不用哪块砖,这叫遣词;如何排列这些砖,让它们有一些特殊的造型,这是造句;我们先放哪些砖,后放哪些砖,哪儿砖用得多,用多少次,这可能就属于谋篇布局;最后,我们用什么颜色的砖,什么质地的砖,可能就属于风格;砖有砖缝,我们砖缝的宽和窄,这中间的点缀,可能就属于标点。这就是我对广义修辞的通俗理解。布置课后作业: 生活中,你的母亲已经脱去羽衣,但她还是仙女吗?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不超过200字,题目自拟。 请注意修饰你的语言,在遣词、造句、结构、风格等某一方面力争有亮点。 邱晓云老师是一位教学艺术精湛的优秀教师,她的很多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特别富有灵气和创造性。但这个课例的价值,首先在于教学内容的启示:对修辞知识全面而系统地开掘,突破了辞格辨认的狭窄藩篱;并借助《母亲的羽衣》一文的研读,把“文本解读”和“修辞知识”巧妙结合起来:既不是把文本当成语料工具去讲解修辞知识,也没有让修辞知识支离破碎外在于文本;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还兼顾了阅读鉴赏和写作表达两方面的修辞训练。 邱老师把修辞现象或修辞手段分为“有辞格”与“无辞格”两大类,分别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学生熟悉的到陌生的,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现状。 辞格是修辞的重头戏。辞格本身的教学,要教得深刻、到位、有意义,就要超越肤浅的辞格辨认、套路化的“作用分析”。邱老师执教《母亲的羽衣》,抓住“羽衣”和“砧板”两个比喻,提问环环紧扣,形成问题链,有效串联起全篇的解读,以两个喻体的转换,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及作者的情感脉络。 无辞格的修辞手段,包括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段落衔接、篇章结构、文本风格等。 词语选择:邱老师的课例,不仅关注了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的动词、形容词,而且特别提示学生注意名词,这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无论实词、虚词,都具有丰富的修辞功能。 句式选择:人们从不同角度总结出各种特点的句式,常用的有8组: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倒装句),完全句和省略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②邱老师的课上,学生自主发现了句子在语气方面的特点(大量问句),教师预设了“骈散句”特点,并赞赏学生超越教师预设的感受和发现。假如课时充裕,本文还可以从句式的其他分类角度进行鉴赏。 段落衔接:邱老师的课例没有涉及。近年中高考的“语用题”(客观题)中,“在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给语句排序”,往往就是考查衔接问题。 语篇结构:邱老师抓住“首尾照应”与“全文线索”来统摄全文思路,可谓提纲挈领,避免了陷入具体的词句品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作品风格:修辞学关于言语风格类型的划分,大致有5对:刚健与柔婉(豪放与婉约)、简约与繁丰、平淡与绚烂、明快与含蓄、庄重与幽默③。关于《母亲的羽衣》一文的风格,邱老师着眼“刚与柔”的范畴,突出了张晓风散文的基本特色(“亦秀亦豪”)。略可商榷的是,学生仅从细节描写体会“秀”气,似乎还不充分,还没有紧贴语言本体(遣词、造句)。除了“刚与柔”的范畴,我们还可以从“简约与繁丰”的角度,发现张晓风散文惯有的“繁丰”特点。文本的繁丰风格,可以通过“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的选用”“关联词语的频率及音节”“句子的长短”“排比、反问辞格”等方面的统计呈现出来。此外,《母亲的羽衣》的用词(如:垂睫、藏云捉月、痴然如醉、窥伺、默无一语、惆怅、织虹纺霓、静栖、茫茫大化),还显出华丽或绚烂的文风;在“明快与含蓄”的范畴下比较张晓风的《行道树》(含蓄),还能看出本文的“明快”风格。余光中评价张晓风散文的“亦秀亦豪”,这个“亦”是指同一文本还是不同文本,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若指同一文本,那么“繁丰”“绚烂”“明快”等特点,也许就体现了“豪”气吧。 从教学环节的安排来看,如果课时有限,不能在每一个修辞手段上细细研磨,我们也许可以让“风格”先行,通过“感知风格一思考成因”,自上而下带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等微观语料的修辞分析。 这个课例,还体现了“预设”和“生成”(规定性与开放性)的完美结合:每个修辞点的赏析,既有教师预设的框架和示例,更有学生的自主发现和阐释。这也符合修辞本身的特点。修辞的玩味,往往没有固定答案,教师理应鼓励学生调动个人的语感和经验,生成独到的见解与情思。 邱老师的课例,已经对修辞知识的内涵、价值与教学策略,做出了生动诠释。下面,我们再接着课例“往下说”,对有关问题做些补充和拓展。 研究人类的思想感情与语言表达之关系的学科,从古希腊开始,一向归为三个学科,即“三艺”: 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法学和修辞学都要研究语言,都属于语言学家族。随着当代语言学分支的日益庞大,语用学、语境学、语体学、篇章语言学等学科,逐渐模糊了与修辞学的界限;同时,“修辞学”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把人类交际活动中的多种媒介都纳入视野(如“建筑修辞”“行为修辞”),后者则坚守在言语活动的核心地带。 在传统“三艺”的框架内考查“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关系,可以发现:语法学其实研究的是“语言”(静态的结构),而修辞学研究的是“言语”(动态的运用)。由于母语的基本规则可以在学前自然习得,学校母语课程,必然以言语能力的训练为重任;正因此,中小学语文课程知识,有理由“以修辞知识为核心”。 那么,语文课程中合用的修辞知识有哪些?在林林总总的修辞学论著中筛选,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修辞现象的分类④。 第二,五种修辞手段。 1.词语选择(利用词义、声音、字形等特点);2.句式选择;3.段落衔接;4.篇章结构;5.语体和风格。⑤这五种修辞手段可以简括为五个字:词、句、段、篇、风。 第三,修辞原则。 传统的“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发展到“简明、连贯、得体”等原则。其中,“得体”,被许多人奉为修辞的根本原则或最高原则。这一点,在近年的中高考试题中有明显反映。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出修辞知识的谱系,并不是“为知识而知识”,实际的语文教学目标绝不是简单识记这些术语和教条,而是要把它们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提升能力。但是,毫无疑问,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对前者“胸中无丘壑”,对后者也难以“凿石堆山河”。例如,阅读时如何品味作品的遣词造句,这是程序性知识;但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词语选择的各种角度、不清楚各种句式的特点及其效果,又从何品味? 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修辞知识及其教学问题作全面阐释。下面,仅以众多辞格之首的“比喻”为例谈谈辞格的教学。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一个比喻,我们教了12年,也没有教明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比喻的教学,无非是“明喻、暗喻、借喻”的辨别和“形象生动”的套话,这些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根本无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拓展和深化关于比喻的知识。 比喻,是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修辞方式,因为它也是人类认知和表达的基本思维方式⑥,其运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一直吸引着众多领域的学者不懈钻研。博大精深的比喻知识,本文不可能全面介绍,只能针对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弊端做几点提示。 阅读教学中的“比喻鉴赏”,有一个基本要求:必须首先让学生真切感知喻体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当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距离的时候。例如《济南的冬天》有大量比喻,其一是“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般老师仅仅告知学生这是一个比喻,形象写出了矮松的美丽;但有位老师让学生特别关注:为什么是“日本”看护妇?如果写成“俄罗斯”看护妇,效果怎样?学生顿时哄然。随后,教师吟诵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使学生对日本女性的柔美情态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写城外远山还有一处比喻:“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一幅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假如学生心中根本没有“水墨画”的形象,如何唤起审美感受?这时候,教师需要阐发水墨画的特点(只有黑白,色彩淡雅;水墨渲染,而非工笔细描;适合远观,而非近视),甚至使用直观手段。 比喻的目的和效果,套话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其实除了常见的“以实喻虚”,还有“以虚喻实”。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的开头:“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钱钟书的许多比喻令人拍案叫绝,也妙在以虚喻实。如《围城》形容唐晓芙的眼睛“虽然不大,却很有神,不像某些政治家的空话,大而无当”。比喻的新奇与巧妙,就在于喻体和本体的距离越远越好。 关于比喻,钱钟书还提出过著名的“喻之二柄”(喻体本身具有正反或褒贬两面性)和“喻之多端”。比如“影子”的比喻,就兼具“忠诚—依赖”“渴望光源—躲避光源”“如实写照—模糊变形”等二柄和多端。明白这一点,阅读时才能根据语境判断某个喻体的准确含义;写作时才能打开思路、尝试逆向思维与辩证思维。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性的训练。 比喻的教学,有时还要走出句子单位,放眼全篇的情思结构,乃至作者的风格。例如《荷塘月色》《绿》的女性化比喻,反映了朱自清的某种性格和心理倾向。再如《济南的冬天》,出现大量的“小”(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摇篮、小水墨画、小团花、小灰色树影),与人们印象中“齐鲁大地”的粗犷豪放形成鲜明反差,特别契合作者其时温柔缱绻的心境。邱晓云老师执教《母亲的羽衣》,也正是抓住“比喻”营构了全篇的教学思路。 ①本文使用“语文课程知识”的概念,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语文知识”,专指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知识。 ②参看刘凤玲、邱冬梅《修辞学与语文教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③学者们对风格类型的划分不尽相同。本文参考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④这种分类体系由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1932年)开创,被多数学者继承发展。有关“辞趣”“辞规”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可参阅的最新著作是:胡习之《核心修辞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⑤修辞学是否研究“消极修辞”(易混同于语法、逻辑学),是否研究段落、篇章(易混同于文章学、写作学),学术界尚存争议,但多数学者持赞同态度。 ⑥可参阅胡壮鳞《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修辞知识的内涵、价值与教学策略_张晓风论文
修辞知识的内涵、价值与教学策略_张晓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