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合同责任计量的几个问题_保险合同论文

关于保险合同责任计量的几个问题_保险合同论文

关于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保险合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采用不同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法和假设,对于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据内地会计准则,国内保险巨头中国人寿2008年和2007年净利润分别为100亿元和280亿元,而根据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的净利润则分别高达210亿元和380亿元。利润差异巨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计量保险合同负债的会计政策不一致。与此同时,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会计政策也一直是保险合同国际会计准则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其结果是,一方面,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保险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更无法穿透被称为“黑匣子”的保险公司财务报告;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基于监管目的计提的法定准备金(即监管准备金)常常过于稳健,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采用监管准备金作为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标准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姜国华和张然,2007),财务报告中的监管准备金对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并不相关和可靠。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目前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仍然采用过度稳健的监管准备金,这与最近十多年来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因此,研究探讨基于会计准则目的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及其相关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在实务中的具体表现,结合IASB在保险合同负债计量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进而提出我们的政策建议。

二、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在我国保险实务中的具体表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在实务中,保险公司在内地资本市场上提供的财务报告通常基于监管角度计算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税收准备金也是如此),因此,前期计提的保险合同准备金偏多,利润偏低。基于监管目的保险合同准备金涉及的会计科目有四个(与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科目相同):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前两者为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后两者为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主要涉及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但不涉及对未来赔付不确定性的调整即风险调整问题;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不涉及折现率和风险边际,即不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一)现行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过于谨慎和稳健

就现金流量而言,我国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对死亡率、疾病率等因素采用锁定的方法,一旦确定,不论市场状况如何变化,均不再改变。就折现率而言,则采用基于2.5%与保单预定利率的较小者,一旦确定,以后也不再调整,因此,对寿险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目前实际上采用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未能反映寿险保险合同负债的现时价值。保险合同负债既不反映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死亡率和疾病率等因素的变化,也不反映现行市场利率的变化,所披露的信息不仅不具有可靠性,更不具有相关性;同时,在保险合同负债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情况下,如果对应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上升或下降,就会造成严重的会计错配。目前,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均采用财务报告日的现行利率作为折现率,体现了保险合同负债的现时价值。

现行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既没有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更没有将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予以明示化,无法达到财务报告的目标。IASB在其《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指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评估主体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及其产生的时间和确定性”。我国现行的保险精算规定均未涉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我国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使用的折现率长期偏低,也使得计提的法定准备金远远高于按照现行利率计算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过度稳健和谨慎的法定准备金计量原则不但会给股权投资者带来损失,还会造成大量的所得税税收流失。据测算,在内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如果按照香港的会计标准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可使得保险公司利润增加60%左右。

(二)现行寿险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标准造成严重的会计错配问题

会计错配(accounting mismatch)指的是如果经济状况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相同,而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并不对经济变化做出同等的反映(彭玉龙,2005)。会计错配不能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和结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扭曲的会计信息,既不具有相关性,也不具有可靠性,消除会计错配是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制定者极其重要的目标(李荣林等,2009)。

我国目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方面,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计量,而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即相关责任准备金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与负债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经济状况做出不等值的反映,形成了会计错配;另一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而保险合同准备金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通常不做调整,只是在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不足需要补提时才调整保险合同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或当期损益,而负债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不做调整,这也会产生会计错配。

(三)万能保险计提的平滑准备金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国外有学者曾将会计信息透明度定义为“报告的会计盈余对企业真实经济收益信息的反映程度”,并把收益激进度(Earnings Aggressiveness)、损失规避度(Loss Avoidance)和收益平滑度(Earnings Smoothing)作为会计信息不透明的三个因素,从反面解释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如果会计信息不透明,则证券市场的交易和融资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如果会计信息透明,则保险公司容易取得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且其融资成本会降低,透明的会计信息可以为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保监会在2007年4月发布了《关于印发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精算规定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为万能账户设立平滑准备金,用于平滑不同结算期的结算利率,并规定平滑准备金不得为负,并且只能来自于实际投资收益与结算利息之差的积累,且当万能账户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小于最低保证利率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减少平滑准备金弥补其差额,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尽量保持结算利率的平滑性。

平滑准备金通常作为寿险责任准备金的构成部分,要求保险公司计提平滑准备金意味着要求保险公司平滑其负债和利润,这实际上要求保险公司故意隐藏业绩,使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形成公司经营状况稳定的假象,增加了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四)现行保险合同准备金隐含着已作费用列支的保单取得成本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保单取得成本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一次性作为费用全额列支。基于监管目的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等均采用毛保费准备金法计提,其结果是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定准备金均包含保单取得成本,也就是说随着各项法定准备金的计提,保单取得成本重复列支了一次,隐藏了利润,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五)现行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没有反映货币时间价值

根据我国保监会颁布的相关精算规定,禁止保险公司对非寿险业务进行贴现。IASB目前的倾向性意见则是将所有的保险合同准备金统一到一个计量原则中,即无论是寿险保险合同负债还是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均应当反映货币时间价值,除非满足特定条件。对于寿险保险合同,根据我国有关保险精算的规定可以采用两种折现率,一种是保监会规定的折现率上限,一种是无风险利率,但由于政府债券供给有限,其利率会被高需求所扭曲,造成长期偏低,因此,这两种折现率长期以来偏低,无法恰当地反映货币时间价值。

三、解决保险合同负债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探索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概念基础

鉴于公允价值概念、确定方法的混乱、实务应用中的相互矛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3年将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纳入正式议题,经过三年努力,最终于2006年9月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在这一背景下,IASB在2007年5月发布的“讨论稿”中提出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现行脱手价值”理念,认为现行脱手价值是保险合同负债最佳的计量属性,并将“现行脱手价值”定义为“在资产负债表日,保险人将保险合同的剩余权利和义务立即转让给另一方所预期支付的金额”。从逻辑上讲,如果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应的负债方理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或减少会计错配,更好地反映资产负债经济管理政策。

由于现行脱手价值存在以下不足,导致无法实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IASB已经放弃采用现行脱手价值计量保险合同负债:(1)保险人通常不可能转让其保单,现行脱手价值定义中的假设交易是不存在的,在保险合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过程中,现行脱手价值并没有反映保险人向保单持有人履行偿付义务的风险。(2)现行脱手价值采用三因素(three building blocks)即与市场一致的保险合同现金流量、反映货币时间价值的现行市场利率和市场参与者要求的风险边际进行计量。三因素法中涉及到的变量,属于一级估计的只有少数变量如利率和权益价格,这些是可观察的市场输入变量,剩下的变量如死亡率、疾病率、退保率等属于二级或三级估计,如果这些变量均由市场参与者做出最后的决断,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可能使得投资者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失去信心。(3)现行脱手价值不考虑特定企业的现金流量,而是使用第三方参与者认可的现金流量,即便保险人已经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自身的输入变量,由于企业之间的差异,仍然难以让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相信企业已经将自身的输入变量调整为市场变量。(4)保险合同负债的现行脱手价值反映了保险人的信用特征,当保险人的信用等级下降或上升时,会相应的形成保险人的利得或损失,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理解这种现象。(5)美国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使得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程度,因此,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演越烈。

由于上述原因,IASB放弃了采用现行脱手价值计量保险合同负债的方法,提出了另外三个备选方案:现行履约价值、基于IAS37的模型和适用于短期险的未经过保费。IASB将现行履约价值定义为“未来履行对保单持有人偿付义务的期望现值加上综合边际(composite margin)”;修订中的IAS37将负债定义为“在财务报告日,理性的企业解除当前债务需支付金额的现值”。现行履约价值和IAS37模型与现行脱手价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前两者以履行和偿清对保单持有人义务为基础,后者以保险人出售保单需向对方支付的对价为前提。(2)前两者采用特定公司自身的现金流量,以保险公司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做出估计,后者采用市场参与者对保险公司现金流量的判断为基础。(3)对边际的分类不同,基于IAS37的模型将边际分为风险调整(riskad justment)和剩余边际(residual margin),现行履约价值采用综合边际概念,不再将边际进行细分,现行脱手价值则将边际分为风险边际和服务边际,该两项边际与保单期望现金流量现值之和与保费收入的差异称为保单初始差异,计入利润表。

与现行履约价值相比,基于IAS37的模型将边际分解为由未来现金流量在时间和金额方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调整和避免确认首日利得引起的剩余边际,对边际的列报较为详细,能够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并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目前,IASB倾向于采用基于IAS37的模型计量保险合同负债。

(二)充分利用当前的所有信息而非过去锁定的信息

在中国和美国的现行保险会计实务中,计算法定准备金和会计准则下的保险合同准备金时,即估计保险合同负债时使用的所有信息从一开始即被锁定(负债的充足性测试例外),因此,两国的法定准备金和会计准则下的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账面价值也是被锁定的,不会随着死亡率、疾病率、市场利率的变化做出调整。不过,受美国税收法律的影响,美国的税收准备金会因市场利率的变化做出调整。受到决策有用性是会计计量终极目标的影响,自2007年5月份以来,无论是IASB在“讨论稿”中提出的现行脱手价值模型,还是IASB最近提出的现行履约价值和基于IAS37的模型,在计量保险合同负债时均体现了利用企业财务报告日的可靠信息这样一种观念,即应基于当前的所有信息来反映负债的现时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影响保险公司现金流量的诸因素如死亡率、疾病率等不允许采用锁定的方法,而是在财务报告日对过去保单的现金流量重新进行估计。(2)对于货币时间价值即折现率,IASB要求利用公开的当前市场价格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采用何种折现率对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结果影响极大,尤其是寿险保险合同,更是如此。IASB目前倾向性的意见是:对于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由于未来的现金流量与资产的报酬率密切相关,应当采用基于资产报酬率的折现率;对其他的传统保险,不允许采用以相关资产为基础的折现率,而是倾向于采用当前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3)对于边际,其为保费与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故它亦是变化的。对于现行脱手价值中的风险边际和服务边际,因是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考虑的,体现了当前的思想。对于基于IAS37模型中的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风险调整反映了当前的信息,剩余边际则为锁定的,但整体来说,边际仍是变化的。现行履约价值中的综合边际亦反映了现时信息。

充分利用当前的所有信息而非过去锁定的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会计错配问题。由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大多已采用基于现时信息的价值进行计量,而负债摈弃过去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转而采用基于当前信息获得的账面价值,能够大大降低资产和负债因计量属性不一致产生的会计错配。

(三)保险合同负债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

基于IAS37的模型和现行履约价值均采用三因素法即现金流量、折现率和边际来计量保险合同负债,适用于寿险和非寿险在内的所有保险合同。采用基于IAS37的模型,其边际包括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风险调整是指保险人对不必承担保单的现金流量风险愿意支付的金额,保险人履行合同义务预期发生的以概率加权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扣除风险调整之后的差额即为剩余边际。如果采用现行履约价值,则边际仅有一项,即综合边际。采用基于IAS37模型的初始计量金额为:期望现金流量现值+风险调整+剩余边际。基于IAS37模型对风险调整的初始计量金额是指保单初始时对保险人解除风险需额外支付的金额,后续计量应当在每个财务报告日重新计量。根据IASB有关风险调整、服务边际、剩余边际会计计量的讨论来看,IASB目前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指导原则。

(四)保单持有人的行为对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影响

对于影响保单现金流量的退保率和续保率,实务中,通常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加以考量。不过,目前IASB希望分析保单持有人的行为来决定哪些保单可以并入保险合同负债的现金流量计量中。通常情况下,保险人不能强迫保单持有人在未来一定继续缴纳保费,因此,未来保单持有人可能缴纳的保费不一定构成保险人的现金流入,那么现有的保险合同有哪些会影响保单持有人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呢?IASB认为,不利保单和保证可保保单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应纳入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中,理由如下:

1.不利的保单持有人行为会使得保险人产生额外的现金净流出,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健康的保单持有人变得不健康,从会计稳健性角度,应当将其考虑在内。无疑,不利的保单持有人行权的话,会增加保险人的负债金额。

2.保证可保合同。如果保单持有人不按时继续缴纳保费,则其就会丧失按原来的费率享受与过去同样的保障。通常情况下,保单持有人会按时继续缴费,保险人应将其纳入负债的计量中。对于保证可保合同u和不利合同V的交集U∩V,由于保单持有人行权,会导致保险人现金净流出,因此,应当将其包括在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中;对于属于保证可保合同U但不属于不利合同V的集合即U—V,由于保单持有人行权,会导致保险人现金净流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将其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将其确认为负债的减项。

本文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合适和可行,这是因为:(1)一般来说,保单持有人的续保保费并不构成保险合同的现金流量(因为保单持有人不是必须支付未来的保费),而是来源于一种客户关系产生的无形资产(基于现有的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关系)。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只有从第三方购得的无形资产才可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内部客户关系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应确认。(2)保单持有人为了实现保证可保利益通常会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形成保险人现金净收益的可能性极大,保单持有人支付的续保费用理应得到确认。但由于续保保费收入流入与赔付现金流出的密切关系,因此不宜将符合保证可保利益的续保保费收入与负债的计量分离开来,单独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计量。(3)实务上,保险精算师根据保险合同组合而不是基于单个保险合同的未来期望现金流量来估计保险合同负债,因此,现金净流入作为现金流量的减项较为可行和恰当。(4)保单持有人未来缴纳的保费作为保险合同负债的减项加以考虑,是大多数国家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未来的准则采用这种方法不需要实务界做太大的调整。

四、对规范我国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的思考

IASB的目标是2011年6月出台全球统一的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既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经调整后也可满足保险监管的要求。即将出台的保险合同会计准则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即为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问题。从相关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讨论来看,无论从方法上,还是从具体的内容上都将对我国的保险合同会计实务形成极大的冲击。可喜的是,2009年年初以来,我国已对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保险合同第二阶段的有关内容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及时跟进,并要求各保险公司进行模拟测试,并将模拟测试结果上报。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讨论,在借鉴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最新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我国保险实务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于2009年12月22日正式印发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9]15号),进一步明确了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相关要求。目前IASB对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讨论大多属于意向性和原则性的决定,尚未涉及有关细节问题。结合前述的讨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制定有所裨益。

(一)密切跟踪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最新进展,及时反馈我国意见和建议

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是IASB关于保险合同第二阶段会计准则的核心问题。由于前述的原因,对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法的一场变革已经势在必行。这次重大的变革不仅能够统一各国对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各行其是的做法,而且也提出全新的计量方法,即基于三因素的估计法。我国不仅应跟踪研究学习这一变化,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做出相应跟进。比如,对传统保单,IASB倾向于采用现行市场利率作为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但就我国而言,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供应受到管制,销售渠道不畅通,市场竞争不充分,国债利率长期偏低,因此,我国的国债利率尚不能直接作为折现率,需要作出一些调整;否则,采用不经调整的国债利率作为折现率可能会导致计提的保险合同准备金高估。

(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应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新信息,即有关假定不得锁定

我国和国际上许多国家不仅对死亡率、疾病率等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采用锁定的方法,而且对折现率也采取锁定的方法,它们一旦确定,就不再改变,这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能反映负债的现时价值。目前来看,未来的保险合同国际会计准则一定会采用保险合同负债的现时价值,即在财务报告日不仅对过去保单的现金流量重新进行估计,而且采用财务报告日的现行利率,视险种不同,可能是以相关资产报酬率为基础的折现率,也可能是现行的市场利率。该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资产和负债计量属性不一致产生的会计错配。这一作法一旦实施,可能会对万能保险、分红保险等影响极大,保险公司应积极准备,切实做好应对措施。

基于当前信息计量保险合同负债能够对投资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根据保监会有关保险精算规定和公司自身经验假设相结合的方法计提的各项保险合同准备金,不是最佳估计。本文认为,保单持有人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债权人,人数多且分散,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债权人面临很大的道德风险,代表被保险人利益的监管机构要求高估法定准备金自在情理之中。但法定准备金计提时的过度稳健和谨慎会造成权益投资者的损失,权益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应是准确的和不偏不倚的,所以,依据最佳估计计量保险合同负债所生成的财务报告保护了现有的权益投资者。此外,如果税收准备金也采用最佳估计的方法,则其在实现公平税负、避免保险公司的客观避税行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探讨保险合同负债的边际概念,具体细化有关操作规程

目前保监会发布的各项保险合同准备金精算规定仅涉及到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两个因素,对于未来赔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相关的规定将其放在折现率或放在不利偏差调整中加以考虑,没有将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明晰且单独地加以反映。考虑到保险风险既不与保险合同负债成正比例关系,也不与保单的剩余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大小不应在折现率中加以反映。对于保险合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IASB计划采用风险调整概念单独反映,此外还涉及到避免确认首日利得而产生的剩余边际问题,或者现行履约价值提出的综合边际问题。目前,IASB尚未确定采取哪种边际形式,最终会在2011年正式准则颁布后才能确定。如果正式准则将边际分类为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则此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的后续计量将是一个难点,IASB目前没有计划提供具体的指南。本文认为,将边际细分为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从理论上讲,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概念的信息含量更为丰富和清晰,但由于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这些新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务上难以区分,所以采用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的概念将大幅度增加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成本,并且人为地细分边际很可能导致会计结果不可靠,从而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初衷。从会计实务操作角度考虑,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难以操作,综合边际比较简单。因此,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简化实务操作,本文认为采用综合边际即一个边际概念的方法更为现实、可行和可靠。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保险合同责任计量的几个问题_保险合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